与创业相关的文章聚合
投资人阎焱说过一句话:如果全民创业,这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了,说明国家没有给这个社会提供一个好的选择机会和社会保障。从15岁开始折腾互联网,到17岁真正有意识的创业,再到两年后的今天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比起总理今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才开始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年轻朋友们多经历了那么一点。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当美国青年能够在科技,互联网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中国青年无法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想法。此刻,因为我们身处中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难度又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一个等级。
现在客户多,我们基本上都不相信自己的大脑了,根本记不了那么多事情,互联网时代就是要靠新技术和新的工作方式协作我们进行管理,让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才最重要。
“考拉班车是资本寒冬里第一个被巨鳄吞噬的项目。考拉HR总监刘博和他的CEO张敏,做了一件超越职场伦理的事情——到处帮着失业的同事找工作,并亲自陪着他们去面试。创业已经是整个社会的刚需,我们可以断定,他们中的大都数会遭遇考拉班车这样的波折。而考拉团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阐释了创业伦理。”
看了标题又忍不住点进来了?我不是标题党,都说现在做淘宝难,我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样,难在哪里呢?难在流量的获取上,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一个流量获取差不多要20元左右的样子,整个淘宝网的流量是在增长的,但是却不足以满足这么多想赚钱的淘宝掌柜!我2年前“误入歧途”,做了淘宝,才知道什么是苦逼,整天吃不好,睡不好,两只眼睛熬的跟斗鸡眼一样,不过终有所获,我就是打个酱油,说说自己做店铺的经历,多认识几个朋友!一个人太无聊!
其实从创业角度,我个人虽然也有过几次尝试,但一直没啥成就,因此,按照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的逻辑,我写这些实在是班门弄斧,但好巧不巧,我身边的创业朋友非常的多,而且成功率高的令人发指,很多创业的年轻朋友或身体不太年轻但心态非常年轻的朋友也愿意找我聊天,听我忽悠,所以我就尽量把我看到的,体会到的那些成功要素,尽可能的整理和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
这是一个被反复提及,几乎让人不耐烦的故事。1999年,马云在四处寻找投资人,他找到了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这个身材矮小、语速很快、充满激情的中年人,只花费了几分钟听马云讲他的构想,就答应为这家刚刚创立的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
1999年,马云在自己杭州的家中创办阿里巴巴,他对追随他的17个人承诺,将带领他们打造出全世界最牛逼的电子商务公司,不过,因为只有50万元创业资本,所以只能发600元的月工资1999年,深圳润迅的年轻工程师马化腾把大学同学张志东叫到一家咖啡馆,急切地说:“我们一起办一家公司吧。”
我知道自己绝不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甚至我的一些“优点”恰恰是阻碍我走向创业的“弱点”。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们一起去干一件大事儿,而非自己独立创业去做一件小事。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SOHO中国董事长,2013年,他与妻子张欣的身家高达36亿美元。
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工作这几年,每年都会有朋友离开北京,每次朋友跟我告别的时候总是让我有很多感慨,问自己什么时候回去。当初毕业来北京没想太多,只是出于对互联网的喜欢,而在老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公司中跟同事谈起来北京的原因,发现有些人人跟我一样,也有一些人说是纯粹是为了赚钱。
干货: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用户对产品的反馈非常重要,但是有时候这会让创业者掉进一个怪圈,用户反馈的数据并不能反应产品的真实情况。本文就是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他以亲身经历告诉你:用户的言语反馈有时候并不具备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的身体永远比嘴巴老实。
说到国内的创业神人,大家想到的大多数是马云,雷军这些天生就有互联网细胞的企业家。不错,他们的成功是大家学习的目标之一,但是如果你能有幸知道国外那些艰苦创业的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人,你也会被深深的打动。
“人要脸,树要皮”,一句千古流传下来的名言发展到现在,经过无数的加工,从尊严变成面子。从前,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是“今天,你吃了吗?”演变成“今天,你刷脸了吗?”不止于此,在这个刷脸的时代,名片也傲娇,马云的名片用实力在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刷脸”。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兴起了一股风潮,大学生一毕业基本不找工作了,现在都必须得创业。几个朋友一聚会,聊天,你要说你在哪那打工,人家就觉得你没有上进心。没个“XX创始人”、“CXO”、“XX公司创始人”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互联网的。
2015年,一大波中青年开始了离职创业热,他们涌入北上广深互联网创业大潮生生不息。号称是中国硅谷的中关村,随处可见一群人端着一杯咖啡喝一天,逮住天使投资人侃侃而谈不肯放手的情景,他们无不信誓旦旦,自己就是下一个马云。梦想很美好,现实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