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要少看点“干货”,多看点书?

 为什么说要少看点“干货”,多看点书? 思考 心情感悟 自媒体 经验心得 第1张

很早以前,我对于读书是很鄙夷的,虽然为了在小姑娘、或者公司同事面前留个好印象,时常在嘴边挂个爱读书,但事实上之前确实读的很少。

因为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你所需要的很多知识点,所需要的很多精神食粮,很多见解经验,都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到。

所以何必傻乎乎的,挨个去读那些个死书,直接把别人已经总结好的“干货”知识点,直接拿来吸收学习,不是更聪明一点吗?

以至于当初的我狂妄到,从骨子里否定读书,而另一方面又狂热的追逐“干货”,每每刷到眼前一亮的知识点,醍醐灌顶一般的经验阅历,就像捡到宝一样,喜不自胜的一边各种收藏,一边抄写增强记忆。

但当我抄了3个A6大小的笔记本之后,我却慢慢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对比“干货”带来的好处,好像问题和危害反而更多一点。

那盲目追逐“干货”,到底有什么危害了?

个人觉得,大概有以下5点。

1,稀碎的知识点,没前没后,没有系统,不好吸收,无法落地;

互联网,尤其是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咱们所接收到的“干货”,其实非常碎,非常稀碎,貌似好吸收,但没前没后,没有系统不成体系,轮到最后,你发现你懂的只是字面意思。

加之没有体感稳固,就算是很有价值的“干货”,但对于你而言,这个价值只是浮于表面的九牛一毛。

其实这也是我之前做教程的套路,由点成面,细碎的干货点免费分享,但成系统的知识面就要重金收费了。

其实这跟当下的内容营销的套路也是一样的,总是拿高潮一样的内容来获取你的注意力,再拿系统全面的内容来留住你的注意力。

免费是PC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如果你不想花钱,不想钻进别人的“池塘”,那么你能得到的,只是一个个貌似干货满满的免费知识点。

论到实处怎么应用?怎么123的操作?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标准等等,你完全一脸懵逼,没前没后,没有系统,貌似很有价值,实则跟鸡肋一般无二。

2,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层次之差,价值之别。

我相信一句话,人没有贵贱之分,但一定有层次之别。

层次之别在哪儿?

在于眼界,在于阅历,在于看事情的角度,在于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别人的经验,那些犀利的“干货”,以你当下的眼界、阅历,思维方式能真的理解吗?

别人花1个小时的收入买个苹果X,你花1个月的收入买个苹果X,所以你就觉得别人在装X,当然以你的角度来看,别人就是在装X。

但实际上,别人不过是懒得花时间,去看那些手机评测的攻略,懒得花精力去挑去选,随着习惯去选择而已。

这其实就是眼界、阅历,乃至思维方式的差距,虽然例子举的有些偏激,但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同理,别人分享的那些“干货”,背后也许是人家月入6位数的经验总结,当然也有可能,只是一个鸡汤达人,东拼西凑的故事案例。

而你们的层次不一,要想阅历、眼界相同,思维方向一致的,同频吸收些真正价值出来,那无疑是病的不清。

况且,大多数人的分享,为了能见人,能上的了台面,其实都二次加工过了,大多数真正有用的价值一嘴带过,而伟光正的鸡汤却大幅拓展。

而你的层次又决定了你,甚至根本无法在那海量的信息中,找到那一点点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盲目追求干货,自己感觉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了?论到实处,只能是脑袋空空的不过尔尔。

想起之前的一个老段子,说两个农民在讨论皇帝,看待皇帝生活的角度,只是金扁担挑水,金粪叉捡大粪,左手包子、右手烧饼,可以不用付钱的使劲儿糟蹋。

我们在笑话他人的愚昧,自己又何尝不是了?

3,投你所好的,你所喜欢并接受的信息,未必是事实;

当下人们有多依赖互联网,看看我们自己就知道了,但这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当下。

不管是抖音微信、还是其他渠道,其本质都是在想法设法的获取你的注意力,说的直白一点,信息是非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看。

这就有问题了,你所看到的信息,有倾向性的信息,愿意接受的信息,哪怕是错的、片面的、过时的,只要你喜欢看。

论到实处的表现,就是你贡献的点击率、停留时长、点赞、转发、评论啥的具体动作,只要你反馈了你喜欢看,那么系统就会自动给你匹配海量的类似信息过来。

所以不管什么人工干预还是机器算法,这才是信息渠道内容分发的本质。

那问题在哪儿了?

如果你的思维观点是片面的,乃至是错的,那么你所接受到的信息,就会帮你一错再错,直至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式。

具象化就是你关注的渠道,关注的KOL,常规的搜索关键词,就好比之前的咪蒙,爆文只是为了让你爽,但爽完之后了?

就是“含咪量”之类的负面调侃了。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上,不管你发什么内容,都会有人杠的原因,抛开那些自我安慰的秀存在感之外,其实大多数都是超脱自己认知外,或者说跟自己思维不一致的一种自动防御,甚至是主动进攻。

“干货”是否有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看,而不是现实需要。

4,迷信“干货”,其实也是一种投机取巧;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啥会这样了?

我的理解是:很简单,因为这不是你的道理。”

人的本性,就是对自己的格外关注,对别人的漠不关心,所以我很早就明白,感同身受是扯淡的,投其所好才是最直接有效的。

而“干货”了?其实也是一样的。

这是别人的知识、经验、见解等等,沉淀的产物,哪怕你一时认可,但终归不过脑子,哪怕你再怎么强行记忆,没有复读,或者二次产出的加深记忆,淡忘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是,你又会因为其中一两句让你倍感共鸣的话,深入脑海一般的记忆尤深。

为什么会这样了?

因为你有这个体感,这个知识点也好,“干货”也好,才能真正吸收,变成你自己的知识点,自己的道理,变成自己的“干货”。

但体感的获得,谈何容易?

你只有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参与了,付出了,才会有切肤之痛一般的感受,这也是我一直说,为什么要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的原因。

你有限的阅历,散附在不同的事情上,如果只是基于底线的随便应付,那么你的回报也必然是基于底线的廉价报酬。

而越过体感,强行吸纳“干货”就容易多了,这年头,还有几个文盲?谁还能不识字了?

不想自己走路,多听听别人怎么走路,就权当自己走过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投机取巧。

但投机取巧的不扎实,结果又有几个好的?

貌似轻舟已过万重山,不过只是原地踏步的浪费时间而已。

5,自我催眠式的成长,也仅仅只是脑袋会了而已;

诚然,这个年头没有谁是不焦虑的,每个人都害怕淘汰、渴望上进、成长的愿望动力,都让“付费自习室”这个概念一样的东西,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成熟的今天,都可以星火燎原火起来。

以至于让2019年都人们被称为付费自习室的元年。

但学习,学习,终归是要“学而时习之”,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追捧“干货”的学习,只是在学而已。

当然,这也不怪大家浮躁,大环境都是如此,我辈又能如何?

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变化快,业务压力大,这个时候一味苛责浮躁,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所以对比练“习”的耗时耗力,耗财耗物,单纯的学就显得轻松容易许多了。

懂了就行,至于能不能用,以后再说。

于是乎,真正匹配高薪价值的业务能力,那常规要花四五年才能融会贯通的行业熟手知识点,需要像神枪手一样不断练习,拿一匣匣子弹一样的项目,才能喂出来的行业精英。

指望短短一年半载,甚至短短几周,就能“成功可以复制”的批量制造出来。

不管你信不信,至少某些KOL和教育公司是信了,否则他们的“干货”也好,教程也好,不会这么宣传,至少不会这么暗示。

但现实是,如果都能这么填鸭式的速成,谁还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呀?

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想,有貌似容易的路,谁还愿意走那些难走的路呢?

没有练习的实际体感,一味进补一样、填鸭式的去学,自我感觉好像是学到了很多东西,自我催眠自己忽悠自己好像很有成长,但实际了?

仅仅也只是脑袋会了而已,面对实际问题,照样抓瞎。

那说了这么多问题,怎么实际解决了?

个人的建议:

a,还是多看点反馈比较好的行业内书籍,或者道德经一样的古代经典;

因为行业书籍里,大概率上都是知识点比较严谨的系统全面,对于新手小白,很容易把能接受的知识点由点到面的串联起来,系统性的学习,更有效率。

至于类似道德经一样的古代经典,可以重塑你正确的三观,乃至比较高的格局和思维方式。

当然看这些的代价是必不可免的枯燥,晦涩。

在当下这么泛娱乐的环境里坚持看这些枯燥的东西,如果你真的能坚持看进去了,相信时间也自然会给你“能人所不能”的报酬补偿。

b,多关注行业KOL,或者你想成为的那一类人,前提是三观正,思维格局高;

确定你想成什么样的人?那么同时也就确认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模仿往往是0到1最靠谱的选择,但前提是模仿的这个人,必须三观正,思维格局高。

c,必须得认真工作,同时学以致用的练习;

如果你的学习,跟你的工作不相关,甚至跟你的兴趣不相干,那么建议你还是扔了吧,前者环境不会让你练,后者时间不会让你练。

努力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层次,比什么都重要。

有机会去练习,才能实在的反馈,“干货”也好,教程也好,反馈它们中的实际价值,尤其是对你自己而言的价值。

毕竟旁人吹的再好听,对你没用,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没用。

作者:舟桑 微信:413341859

相关阅读:

人往往是先有态度后有能力

关于工作、生活、生死,我三十岁才明白的人生道理

网络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5个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