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之前,我很少写文章讲对待钱和消费的态度,今年下半年开始写了一些。
之前不写是因为:
首先,不爱好教育他人,担心误导,也担心因为我的观点给他人造成了困惑。其次,我写一些大噶都懂的小说,这些故事是我诡异的脑洞和诡异的文字,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写我脑中的故事。为何浪费时间写其他人也能写的东西呢?我这么想。
之所以开始写些这样的文章,原因也有二:
首先,我看到青年(媒体口中的中年人、快要中年人的人,二十五到四十岁之间的人类朋友,营销号打压他们,又偶尔夸夸他们,流量就来了)对于钱这件事情的焦虑,对消费的热情以及之后的恐慌。
我曾经也是这样焦虑的克林贡,度过过这个阶段,知道心理变化缘何而起。并且觉得如果我早一点有如今的态度,那么之前的日子会过得更符合逻辑。
其次,此刻恰好处于交稿的间歇。工作繁忙,有一点零碎时间,写此类生活相关的文章所花费的心力是写不可描述小说所花费的心力的20%。(我写文是多么的认真,Please Love me)
于是这篇文章(以及之前和之后类似的文章)基于我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以及我阅读和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它并不能作为指导,也不能因此改变命运、什么鬼助力财务自由之路。它仅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
我本身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人,而是一个好奇、思路清奇、丧、嘴上说人类灭绝但认真上班认真写稿并且求知的克林贡人。非常普通,上班、加班、吃是吃得饱的、不上班活不下去,和大噶一样,仅存在少许差别。
有人问我是不是财务自由……Are You OK?问我这个问题。如果财务自由我就每天写驱魔人+星球大战同人文了,没追求就是这么自信。
如何对待自己的钱,我也是这两年慢慢摸索。这篇文章讲一些特别简单的概念。
钱不是钱本身,钱是钱的增值。
几乎每本书在提到钱生钱的概念时,都会提到:复利的力量。
简单讲,就是钱带来的收益。
一万元,花就花掉了,换成了一万元的快消品。
一万元,银行买理财,购买债券等,会有收益。收益就是钱生钱。我把钱借给你,你给我利息。钱是这个过程中出借的商品。
以下是经常会有的四个思维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买光用光也没什么大不了,提前消费多开心。
提前消费确实有很多好处,先享受,后承担。但一件事,是要有限度的,一旦超出限度,就要付出代价。
消费主义鼓吹着大家花钱,多花钱,如果把钱花完、把钱花到近乎没有,就压根消灭了用钱生钱的机会。用钱生钱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追求高收益的话),它是被动收入。
被动收入是指:一种只要付出一点努力进行维护,就能定期获得的收入。(考一张牛逼的证,借给别人开公司,别人定期给钱,这种也是被动收入。财务自由的意义就是靠被动收入足够生活。)
我见过一些人,把钱花到几乎没有,出去旅游、买东西,他们的收入并不低,但没有多少存款。
下面要讲一段特别伤人的话:这种人,就是把风险转嫁到家人的身上。真的遇到大病怎么办?真的遇到意外怎么办?所谓的潇洒实际上就是嘴里说着独立、有思想,其实依靠家人。潜意识里让父母和另一半背负风险。表现为:未来的事情我不关心,金钱与我如粪土,犬儒主义似乎也是这种感觉。
这当中又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家里条件好,有底气依靠;一种是不能依靠家人,但没有风险意识,享受着生活的高收益(提前享乐),承担着生活的高风险。
前者,已经有了这种条件,可以符合逻辑地过得更壕哇。
后者,真的遇到问题就尴尬了。
PS:这篇文章的一切讨论基于,试图更符合逻辑地过完一生,如果不基于这个前提,那么以上和以下的结论&思考都不成立。不考虑未来自暴自弃同样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生活态度,非常酷。
第二个误区是:既然没有太多钱,没办法存钱,就不要存钱了。
这种想法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自暴自弃。
我最开始工作的几年工资非常非常低(低到我现在领导讲XX行业工资低的例子,都是拿我举例子,跳出一个夕阳行业,你值得拥有),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存了一些钱。因为我有每个月储蓄一点的习惯。最近这两三年,还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储蓄这玩意就是个积少成多的过程。举例子来说,你不会写不可描述,就写一辈子PG13?我当初也不会,也是从PG13写到NC17再写到PWP的(这例子举得自己都感动了),储蓄也是一样的道理。
美国人不储蓄不是过得很好吗?去看看经济学的书,美国的经济学家常常在书里强调壮年期储蓄的巨大作用,然后认为养老金是好事,帮助人们进行储蓄,不至于老年陷入贫困。
比如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H·泰勒和(不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卡斯·H·桑斯坦合著的《助推》,其中谈到“如何令养老保险计划易进难出?”美国的经济学家也为了人们提前储蓄操碎了心。
第三个误区是:不是这块料,学不会理财。
这句话可以用四个字来回答:不会就学。
首先,理财不一定是要赚好多好多钱,对大部分人而言,它都是进行储蓄,然后稳健地进行资产增值。
就算其他的不会,把钱放在余额宝里也会有收益。我有非常保守的朋友,就把钱放余额宝,最开始余额宝没有那么多的限额,此人在余额宝(底层是货币基金)放了20多万。每天收益二三十块,一年一万多。现在余额宝限10万,他改买其他货币基金。这种稳健且风险小的投资,收益低,特别追求平稳的人去做也没啥问题。
其次,不要没有认真尝试,就觉得自己做不了一件事情。
“学文科就不懂这些”,“我本来就数学不好”,为何给自己贴标签?为啥要数学好才能学?学文科不认识字?
我们时常会过分依赖别人对自己的预设,甚至让自己也陷入刻板印象的桎梏当中。
我的简介是“解析失败”,既不想局限于别人对我的预设,也不想自己给自己设预设,不想限制自己未来会去了解的领域。
第四个误区:我要一夜暴富
这话开玩笑谁都会说。不少人投资理财就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情,追求高收益,永远在非常频繁地操作。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收益和风险永远是你高我就高的好基友。
为啥要一夜暴富,为了财务自由。有一种很没有必要的焦虑叫做“财务自由危机焦虑”。营销号认为“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不上班”就是财务自由,讲得大家纷纷焦虑。
没有多少人可以实现营销号口中这种程度的财务自由。而且,怎样才算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和一个人的欲望有关,万一我想买个星球呢?大噶坐在这里看手机和电脑,没有在街上流浪,也是一种另外的自由。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改变一个很困难的状况(比如露宿街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陷入贫困,只是为更好的生活而担心,就有机会变得更好。应该心怀感激,然后思考。
营销号那种买买买玩玩玩的财务自由,可以作为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但不应该成为一个焦虑的理由。焦虑的理由应该是:最近工作陷入瓶颈、B大大去DC万一写桶刊我该怎么办、女儿上哪个幼儿园呢、现在买房是不是会悲剧、最近我的猫是不是变成了一条狗、文广怎么老是在骗我钱……这些问题焦虑是还有道理。焦虑“我怎么还没有财务自由”,我还想问"为什么变种人没有平权"呢。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是抱着一夜暴富的梦想,做一些自暴自弃的事情。
而理财也不仅仅是学会储蓄,更是学会如何消费。
最后,还有一个思路:我要视金钱为粪土,一旦拥有了理财的逻辑就不能好好搞创作了。
进行储蓄是为了以后也能好好地搞创作,独立地搞创作。
我写文9年了,从一个非常不符合逻辑的蠢蛋变成了一个相对符合逻辑的克林贡,我写的文西伯利亚萌点,不签约,不用文赚钱,全靠写得快乐。
从我最开始就知道自己写文太自我这个毛病,那么就好好工作,来支撑爱好,不要让他人的评价来影响我的思路。在某种程度上我非常非常理想主义。
而对于此类知识的学习没有让我变得不丧,我的不可描述文和对宇宙的态度还是那么丧。还是喜欢植物动物捡叶子吸猫去植物园,还是宅和ship。
现在在下依旧在学习中,对于理财同样不是很懂,刚刚开始学习。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督促自己好好学习,我已经停滞不前好久了。
留个彩蛋,思维启迪:光靠看了这篇文章就能发财?那是不可能的
作者:游佐中(来自豆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