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河南 太原 重庆 怎么都跑到越南去了?

作者:托格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对于中国人来说,越南是个神奇的国度。它曾经接受过中华文化的洗礼,使之具有浓郁的东亚文明特质,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法国殖民历史又让这个国家拥有专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值得一探。

这就带来了越南各地让人着迷的一个特点:全面拉丁化的文字却表达着和中国类似、甚至一样的地名,让人倍感亲切。

现在能看懂的估计不多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五代十国的遗憾

秦朝立国之后,秦始皇不满足于现有七国旧土的疆域模式,在向北开拓匈奴领地的同时向南发展,派大军越过南方五岭占据了今天的闽粤桂等地。被新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领土中,就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骆越)。

秦灭六国后,南下岭南,北上河套

其实跨越了两大地理障碍(南方丘陵与鄂尔多斯高原)

大大扩展了中原政权的规模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年的象郡是管理这块越北地区的上级单位,从行政上确立了中央王朝对越南北部的管辖权,来自三秦和被征服六国的军民人等开始进入封闭的南方山区,找到了立足点。汉地文化开始传入。

秦朝象郡的范围与今天越南的范围

重叠部分还没有很多

汉朝在秦的基础上才真正向南大力扩张

秦朝末年,虽然历经长者赵佗在纷乱时期的暂时自立,但由于其本属秦国旧臣,百越诸地在各代南越王期间仍然在吸收中原文化,尤其是文字官制等高级行政工具得到了普及。当然此时这里的中原文化已经有所本土化,和越文化逐渐融合。

南越国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可以说功不可没

去广州的同学一定要去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可以比较近距离的感受下)

(来自维基百科-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同时南越领土也在不断的扩张。至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时,其领土已扩展至越南中部,且在武帝之后,继续有所扩张。

经魏晋乱世,至唐王朝,因红河流域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其发达程度甚至比肩当时的珠江流域。

但是随着唐末战乱,各节度使的自立,越南中北部逐渐脱离中原王朝控制,至北宋时期,已经事实上的独立。虽然明朝初期一度恢复对于越南北部的统治,但不久旋即丧失。

最大的控制范围是越南北部+中部占城诸国

虽然越北在政治体系上事实脱离了中央王朝,但是在文化体系发展方面,越南仍在进行汉文化的本土化继承。最典型的代表则是越南在东南亚搞的一套“小中华体系”,在朝贡天朝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来朝贡自己。

中华文化对东南亚的历史影响

其实主要集中在这一小条

这一点在文字与地名等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最为醒目的便是“越南”二字即为嘉庆皇帝下赐国号。

清代中法广西安南第五十三号界碑(中越边境53号界碑)

标志着越南正式脱离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什么是越南地名

越南行政区划与中国有一些细微区别,同中国一样,也实行三级行政区划制度。

第一级分为省、中央直辖市,行政等级上类似于我国省一级,但在面积上,只相当于我国普通的地级市;

越南的省和中国的省

已经不是一码事了

第二级之中,省分为省辖市、市社、县,中央直辖市分为郡、市社、县,行政等级上相当于我国的县一级,规模上也相当于我国的县区一级,而其中的郡相当于城区,市社相当于县级市,县相当于普通的县;第三级之中,县分为社、市镇;省直辖市与市社分为坊、社;郡分为坊,行政等级上相当于我国的乡镇一级,规模上也类似,而其中的坊相当于街道,市镇相当于镇,社相当于乡。

三级结构

其实从行政区划上也能看出来,像是“坊”这一单位,明显来源于我国古代城市管理的里坊制度。像“州”、“郡”这些更是说明汉文化的渗透在越南的行政层面是显著的。

省到了越南是变小了

坊到了越南则是变大了

而在具体的地名上,越南借鉴中国的程度也不浅。

值得一说的是安阳王。“安阳”一词相传是古蜀国王子的称号,与中国的河南安阳并无什么关系,其名称来由的一种说法为越南境内的卡露河(古称安水),因王城居其北侧,按照汉字文化圈的命名习惯,将其命名为安阳(中国的洛阳也是如此)。

由此也衍生出大量文化产品

也许是由于迁都的原因,越南有两处存有安阳王相关的遗址,一处是永福省麋泠县光明社,另一处是河内市东英县古螺社,后者在此建有安阳王庙。而越南境内的各种安阳地名,如永福省立石县安阳社、海防市黎真郡安阳坊、安海县安阳镇,说明“安阳”一词对于越南的深远影响。

而“山南水北谓之阳”的命名规律,正是汉文化的常见遗存,对古越人便已经起作用了。

卡露河汇入红河

中原王朝南下以后,在此置郡县,留下了一些和我国目前行政区划名称撞车的名字。比如北宁省仙游县,与福建仙游撞车;太平省东兴县,则与广西东兴撞车。

三国的孙吴政权对越南北部有着强有力的控制,并在此设置武宁县,与今天的江西武宁相同。

西晋时期,设置南定县,后改为武安县,与河北武安相同。而南定这个名字也没有荒废,保留了南定省南定市,和江西的赣州南定县撞车。

找找他们的北方亲戚

隋唐五代期间,这是中原王朝长时期大规模统治越北的最后阶段,曾设慈廉县、怀德县、新安州、安人县、武峨州等,而其中的新安州与河南新安同名。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贞观年间曾设演州,至今仍留有演州县,这是越南唯一历时1200多年一直使用且基本未曾中断的地名。究其源头,似与河流命名法有所关联。

可爱的沿海小县城

(越南演州县)

有时越南也会出现同中原王朝一样,因避讳而进行改名的地名。这其中,有的是因为中原王朝的皇帝而改名,比如唐朝的龙渊县讳李渊之名改为龙编,另一说也是为顺势利用瓯骆国的部落古名;又如越南自身的黎朝时期,因武宁县避庄宗黎维宁讳改为武江县。

还有上文提到的新安一地,也是在黎朝时期避敬宗黎维新讳由新安州改为先安州,另一说也有读音异化的原因。此地名在今日被保留了下来,于广宁省先安县。

其实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越南北部

重要城市纷撞脸

上述提到的这些带有中国风味的地名,大多是等级非常低的地名,在越南当地也不见得每个人都会知道,在中国更是需要地理达人才能参透。但在神奇的越南,喜闻乐见的撞车高等级地名也很多。

首先就得说越南的首都,在历史上李朝效仿唐朝将其首都也称为长安,黎朝也效仿明朝设立应天府,阮朝则效仿清朝设立承天府。

而今天的首都,河内,它是越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难免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的河内,取“黄河北岸,殷商畿内”之意,大体位于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广义的河内包括今日广袤的豫北地区,而狭义的河内则专指沁阳。

河南也有一个河内

虽然这个范围可广义可狭义

越南河内一词来源,很明显也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命名原则影响。但是,这一词很晚才出现,中国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年,越南阮朝的明命帝以该地为陪都,因“城市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称为河内,并沿用至今。

河内有一座很大的胡,叫西湖...

另一个则是太原。在中国,太原是山西省会城市,而在越南,不仅有太原市,还有太原省。中国的太原因太原盆地的“大原”而得名,而越南的太原则是在宋辽之时的李朝建立之时初次得名。

太原大学、太原师范大学、太原农林大学

也是可以有的

有点巧合的是,太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越南的太原也是越南国内的重要工业城市,而这两者之间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也相似,都是钢铁(越南的太原也被称作钢都)。在企业方面,中国有太原钢铁集团,越南有太原钢铁公司,而在高校方面,中国有太原师范学院,而越南有太原师范大学,让人傻傻分不清。

这里也算是越南一大工业基地了

当地的空气估计也没少受影响

还有曾经作为中国陪都的重庆,近年来凭借其立体魔幻森林的形象突然走红。在越南,也有一处地名称作重庆,这就是高平省的重庆县。也许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这个重庆县就位于中越边境上。

德天跨国瀑布,地处两国三县交界处

那里最著名的景点,也是诸多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德天瀑布。在中国这一侧,它位于中国广西崇左的大新县境内,但瀑布跨越两国,实为归春河(中越界河)的一部分。德天瀑布仅仅是归春界河在此形成瀑布的中国段,而越南部分则被称为越南板约瀑布,就是位于越南的重庆县境内。

左为越南重庆板约瀑布,右为中国大新德天瀑布

前几年,由于两国对于这一块国际景区的合作开发等原因,中国游客是可以在德天瀑布景区之内不知不觉进入越南重庆境内,而自己却没有察觉到这一现象。

中越853号界碑附近的边境市场

不知不觉进入了越南境内

除了像河内、太原、重庆这些地名与之撞脸外,还有其他知名地名也与中国撞脸,比如越南的河南省、山西市、西宁市、高平省、兴安省、平顺省等,都和中国有一些渊源。

还挺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大多是因为与中国地名的命名方式结构性相似,所造成的充满浓郁的中国风味乃至撞脸,并非完全的拿来主义,很少直接使用中国固有的地名进行山寨。这一点和朝鲜半岛上的汉味地名有所不同。

而且这些地名大多集中出现在红河流域附近,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而在南部地区,由于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无太多的交集,仍然是一堆堆带有南岛语系纯正越南风味的地名,比如奠边府、邦美蜀、芽庄、波来古、巴地头顿等。

南北跨度巨大的越南,也具有明显的南北方差异,这在地名上就已经暴露无遗了。

越南与朝鲜韩国同为去汉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但不同于朝韩在废除汉字的同时也更改地名,越南对于地名则基本上没有动什么刀子。

可惜虽然地名还是这些地名,越南的文字却已经拉丁化,年轻人很少能够使用汉字书写出家乡地名。由学汉而到排汉,越南文化的断崖式变化,至今仍然在各地昭昭的地名中呼唤着越南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华林甫.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J].南洋问题研究,2001,2:49-57.

[2]陈继华.越南地名的语源分类初探[J].东南亚研究,2010,2:85-88.

[3]郭声波.越南地名中的古代遗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9-27.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