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小传:一座县城阻挡日军4天,出川抗日,死战报国

【1938年3月15日】王铭章小传:一座县城阻挡日军4天,出川抗日,死战报国

1893年7月4日,王铭章出生于今四川成都新都区。1909年(16岁),王铭章小学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

1911年(18岁),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铭章参加保路同志军,对清军作战。1912年,因反对改组陆军小学堂,王铭章离开故乡来到南京。二次革命时,王铭章参加了上海讨袁军。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王铭章雕像)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返回四川,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4年毕业后,在川军中任排长。他在川军中,摸爬滚打了十来年,1925年(32岁)升任川军师长。

1933年(40岁),川军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三路围攻”,王铭章任左纵队总指挥,担任主攻,与红军多次交战。1935年,王铭章任122师师长,授陆军少将。第二年,晋升为中将。

随着日军侵占东北,染指华北,王铭章满怀民族仇恨,支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在写给表弟的信中说:“此间正按中央整军方案,进行部队编练,以期达到枕戈待战,朝令夕发共赴国难。”

1937年(44岁),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王铭章主动请缨,请求率部开赴前线作战。10月,王铭章率122师出川,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王铭章要求全体将士:“受命不辱,临危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1938年(45岁),王铭章被调到滕县(今山东枣庄滕州市)防守。

3月15日,日军逼近,面对敌强己弱的形势,王铭章抱定以死报国之心:“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

3月16日,日军发动猛攻,十余架飞机狂轰滥炸。王铭章告全城官兵:“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日军一直猛攻到下午,被守城部队击退。日军遗尸累累,守军亦伤亡惨重。

这时,汤恩伯部的援军,遭到日军攻击而溃退。而其他各部,都不敢向前。而22集团军总部,因遭到攻击而搬迁。滕县守军与外界失去联系,完全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

(川军抗战馆滕县保卫战场景)

3月17日夜,日军调集精锐部队,配备数十辆装甲战车,集中炮兵火力,猛攻滕县。二十余架敌机疯狂投弹扫射,整个滕县城硝烟弥漫,房倒屋塌,成为一片火海。

3月18日下午2时,日军以重炮猛轰,在坦克掩护下,攻占了南城墙。守军英勇战斗,伤亡殆尽。王铭章“决心死拼,以报国家”,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

下午5时,日军攻占西城墙,大势已去。王铭章命令城内各部与敌巷战,绝不退缩。随后,王铭章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守城官兵继续与日军搏斗,几乎全部牺牲。

滕县之战,王铭章拼死一战,打出了川军血性。以一座小县城,阻止了日军4天,为徐州一带中国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为之后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4月6日,国民政府特令褒扬王铭章,追赠陆军上将。

(民众自发祭奠王铭章)

毛泽东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朱德赠挽联:“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真是炎黄子孙,流芳青史;万人兴义愤,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使沦亡大地,复兴中华。”

蒋介石亲自祭奠,并亲笔题词:“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

(成都群众自发纪念王铭章)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271篇作品,营员“雪爪淤泥”的第2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