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环境受冻后,正确复温有门道


刚过了冬季最寒冷的时期,虽然当时大家出门都全身武装起来,各种防冻措施都用上,但因为天气酷寒,受冻的情况仍然并不少见。此外,对于某些特殊职业工作人员,比如冬天扫雪的工人,在高寒海拔地区驻守的岗哨军人等,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导致身体严重受冻甚至冻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了解受冻后正确复温的方法必不可少。

图片来源:https://stock.tuchong.com/free

冻伤是多发于寒冷季节,人体组织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导致的常见损伤,一般表现为受冻部位皮肤发生红肿症状。那么,什么是冻伤呢?

对于冻伤最初的研究

寒冷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很早之前就有研究,最早在战争手术中发现寒冷对神经有很大的损害,自此,人们开始对冻伤重视起来。另有记载,在拿破仑对俄的克里米亚战争里,部队的随行军医在对士兵的救治中发现了寒冷损伤案例,军医多米尼克·拉雷男爵以1812年从莫斯科撤退中的受伤战士为案例,首次描述冻伤的病理生理学,针对冻伤的研究从此拉开序幕。

历史当中,军事人员在寒冷天气中受伤的风险最大,但近年来有所改变。在过去的20年里,冻伤更多发于在寒冷环境中工作和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滑雪等)的人群,尤其是在高寒地区守卫岗哨的军人。

冻伤的原因

目前有多种机制解释寒冷其造成组织损伤的原因,组织缺血机制是比较公认的一种,在寒冷环境中,局部受到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组织缺血,进一步造成组织损伤。也有研究认为其造成损伤的原因是寒冷直接影响神经纤维、血管生成,造成细胞毒性水肿,破坏轴浆转运。寒冷环境中,组织的冻结最初是由于细胞外冰晶的形成。这些晶体直接破坏细胞膜,改变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梯度,导致细胞内脱水,引起细胞死亡。当组织的温度持续下降时,就会形成细胞内冰晶,这些冰晶膨胀,导致细胞进一步被破坏。

身体对组织暴露于冷环境中的反应是通过血管收缩和扩张的交替循环实现的,血管扩张使血流恢复,从而使之解冻,而寒冷使之重新冻结,在反复的冷冻——解冻循环中,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加剧组织缺血和坏死,这也是进行性缺血的形成过程。

温度的变化对机体组织细胞影响很大,机体在温度大幅降低时,可能出现多方面的组织和细胞损伤。不同组织温度与灌注血液温度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组织缺血一定时间后恢复血流,引起组织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即再灌注损伤;交替出现的血管收缩和舒张,使细胞渗出过多,产生有害代谢物;还有膜通透性的改变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对组织细胞都有很大的损害。

冻伤后的表现以及治疗

人体冻伤易发处多在身体的外露部位,尤其是手、足以及耳朵等,开始会出现皮肤苍白、冰冷麻木的现象,症状轻者一般会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若发生严重冻伤,组织液渗出,细胞发生坏死,也会出现水泡甚至溃烂的情况。那么对于冻伤组织,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处理呢?

受冻后的皮肤组织由于缺血导致细胞通透性降低,脆性增加,大力挤压会对其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所以千万不要像影视剧中那样,对冻伤人员使用雪搓的方法,这并不能使冻伤组织有所缓解,反而会使冻伤组织持续暴露在寒冷环境,造成二次组织冻伤。也不要用过热的水或火烤对受冻组织进行复温,不均匀以及过热的复温都会对受冻组织造成二次损伤。对受冻局部皮肤或者肢体及时进行复温的正确做法是使用37℃到42℃的温水浸泡或温敷,使受冻组织慢慢恢复正常温度。

当遭遇冻伤时,使患者脱离寒冷环境,并使用合适温度的水对受冻组织进行及时复温,是对冻伤的预处理,也是治疗冻伤最基础的一步。我们要了解冻伤的基本治疗原则,对于程度较轻的受冻组织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如果是程度较严重的冻伤,建议大家尽早送医院接受治疗。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秦紫薇(山东大学药学院)

吴一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健康与医学传播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Jia J.The pathogenesis of non-freezing cold nerve injury Observations in the rat[J].Brain : a journal ofneurology,1997,120 ( Pt 4)():631-646.

Murphy JV,Banwell PE,Roberts AH.Frostbit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The Journal of trauma,2000,48(1):1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