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MPV市场低迷 一边是车企踊跃,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1月2日,广汽传祺GM6上市;

1月17日,欧尚科尚上市;

2月28日,上汽大通G50上市;

3月11日,吉利嘉际上市;

……

近来,国内MPV市场迎来了一波新车上市潮,且多集中在10-20万元价格区间、多面向家用市场。这种不约而同、这种火热的场面,是否在预示着什么?

与此同时,自2017年以来,MPV市场就步入了下行通道并延续至今。日前,中汽协公布的2月份销量数据显示,国内MPV市场单月销量仅为8.8万辆,同比下滑27.2%,1-2月份累计销量21.8万辆,同比下滑27.4%。这一销量与国内MPV市场在2016年时的巅峰表现相去甚远。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说国内MPV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并不为过。国内MPV市场到底怎么了,未来会怎样?

01

国内MPV市场兴起的缘由。

追溯国内MPV市场的爆发,要回到2013年,那一年国内MPV市场迎来了超过160%的年度同比增速。而此增长走势一路延续到2016年,当时国内MPV市场销量达到历史最高点,近250万辆。

与此同时,二孩政策在2015年发布,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MPV市场将成为继轿车、SUV之后的新蓝海市场。支撑这一逻辑的依据还有,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开始显现,MPV以其更好的舒适性能满足这种变化;时至今日,此判断依据依然合理。

不过,在过去的一轮增长周期里,我们不能忽视推动国内MPV市场增长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的MPV市场形势。《车业杂谈》认为,相关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车企主导交叉型乘用车(微面等)向MPV车型做功能性升级,如五菱宏光、长安欧诺等,带来了交叉型乘用车在2013年开始迎来暴跌(同比-42.1%)。可以说,当时国内MPV市场的增长是用交叉型乘用车市场的急速萎缩换来的;以至于,业内对低端MPV车型是否称之为MPV尚有争议。

其二,当时的消费需求确有升级,比如表现在消费者需要一台夏天能开空调的微面。不过,消费者是不是真的想从微面换到MPV,《车业杂谈》认为不一定,或许他们只是想要一台加了空调的微面。

基于此,《车业杂谈》认为,过去的一轮MPV增长浪潮,是存在水分的,为今天的国内MPV回到持续低迷埋下了伏笔。

02

低迷之时,为何MPV新车型还陆续不断?

聊完了海水,我们再来看火焰。

《车业杂谈》相信,但凡一个有成熟市场研究体系的车企,都看到了国内MPV市场的走势。但为什么大家能看到,车企还在不遗余力地向MPV市场投放新车呢?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市场层面看。

首先,自2018年以来,国内乘用车市场就进入了调整周期;行业普遍认为,市场已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换句话说,市场基盘短期可能就这么大,对车企而言、对车型而言,此消彼长可能是主旋律。

在轿车、SUV市场推出新车型是一种增加销量或保销量的方式,在MPV市场推出新车型也是一种类似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以往没有在MPV市场做产品布局的车企而言,相对更合理。这不,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MPV市场的补强,对吉利来说,是纯增量的市场空间;如果没有MPV,就只能看别人卖MPV”。

其次,国内MPV市场,尤其是10-20万元区间的家用MPV市场,是存在增长预期的;目前国内乘用车市场整体低迷,一旦市场恢复,MPV市场是有可能迎来增长的。判断依据同上,“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开始显现,MPV以其更好的舒适性能满足这种变化”。

为此,除了今年上市的这些新MPV车型,自2017年比亚迪推出宋MAX、别克推出GL6等以来,车企聚焦10-20万元区间的家用MPV市场做了大量举措。如今,宋MAX销量持续破万辆,亮眼的事实也给后来者带来信心。

再次,在市场和产品布局的诉求基础上,早先(2014年、2015年)做出了MPV开发决策的车企,也到了要陆续推出MPV车型的时候。比如,吉利嘉际也经历了5年多的开发时间。对此,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花了这么长时间,比其他车型走了更多的路,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要真正的打造出客户需求的产品。只要打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为客户创造需求,满足客户的需求,花再多再长的时间,再大的投入,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对于MPV市场的走势,或许各家都有各自的判断,诉求不同、理由就不同。不过,《车业杂谈》还是认为,从长期来看,国内MPV市场应有恢复增长的预期,只是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却难以言说。或许当是市场形势好转了,亦或是消费观念转变了,还或许是真有一些优秀的车型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