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图将猩猩驯化成人,科学家却意外把自己孩子驯成了“猩猩”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由来》,认为人类和猿类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观点受到当时人们的嘲讽,但也开启了人类对猿猴的狂热研究。

和人类同属灵长目下的猩猩不仅具有极高的智商,还能模仿学习人类动作,因此第一个进入太空并成功回到地球的动物,是一只叫哈姆的黑猩猩。

哈姆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灵长类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就发现,经过系统训练的猩猩可以熟练使用手语,并且能自创手语单词,明白货币在商品交易中的意义,一只智商爆棚的红毛猩猩夏特克(Chantek),甚至通过了期末测验拿到了大学文凭,和同学们一起出现在毕业名单上。

夏特克

此后,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认定:人类的某些技能并非遗传,而是通过后天不断训练获得的。假设人类婴儿在孤岛被猩猩抚养长大,那么他长大后肯定不会人类语言,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都会像一只猩猩。

这种行为主义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很简单,很常识。但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并不了解这些知识,一位心理学家就在无意之中,将自己的孩子养成了“猩猩”。

温思罗普·尼尔斯·凯洛格

尼尔斯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他大学期间印度媒体曾报道过“狼孩”事件,两名女孩从小被狼群抚养长大,学会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样嚎叫,即便是被人发现后强行纠正她们的行为,两人也没有完全学会直立行走,十几岁时都得病而死。

狼孩

尼尔斯对此事颇感兴趣,他认为对人禀性影响最深的时期是六岁之前,这种早期的习性虽是后天学习,但却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推翻重新建立。

尼尔斯想对这个观点进行实验,但把人类婴儿丢弃到动物群中去记录观察,显然是不可能的。他想到了反向操作,把猩猩幼崽接纳进人类家庭,把它当成人类的孩子来抚养,观察它是否会“猿性人化”。

但实验还需要一个人类婴儿作为对照组,没有家庭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和充满威胁的猩猩待在一起。无奈之下,尼尔斯将自己10个月大的孩子和一只8个月大的黑猩猩组合在一起。

为了确保实验的精准性,尼尔斯用完全相同的待遇对待婴儿和猩猩,吃相同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连玩具和教导方式都一模一样,然后对每个阶段的智力行为和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开始了一系列实验。

早期发育方面,猩猩远快于同龄的人类婴儿。危机测试中,听到枪声的猩猩立即投入了“爸爸”的怀抱,而婴儿被惊吓后变得不知所措,还四处张望。

在学习方面,婴儿用勺子喝汤时总会洒一大半出来,而猩猩能更熟练地运用勺子,精准无误地将汤送入嘴中。不仅如此,猩猩还会自己开门,用杯子喝水,就连上厕所都会向大人打报告。

障碍测试中,人为制造的路障,猩猩会迅速绕过屏障找到“爸爸”,而婴儿有时会走远路,反应也迟钝一些。

各方面数据来说,猩猩都要强于人类婴儿,实验进展地非常顺利。但原计划进行5年的实验,最后只进行了9个月便被停止,原因是尼尔斯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力发育比同龄人更慢,猩猩变得像人,自己的孩子却变得更像猩猩!

婴儿从猩猩身上学到很多不属于人类的特性,例如婴儿会像猩猩一样,用大声喘气的方式表示嘴馋想吃东西;本该学会直立行走的婴儿,经常会像猩猩一样用四肢爬行;婴儿的词汇量也远少于同龄人,会模仿猩猩的嚎叫等等。

实验的本意是将猩猩围绕在人类社会的氛围中,观察猩猩的行为变化,用婴儿作对照组。没想到出现意外,婴儿出现“人性猿化”。如果继续实验下去,婴儿将会成为下一个“狼孩”,尼尔斯果断将猩猩送回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

回到铁笼中的猩猩,完全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它还认为自己是人类,能够拥有自己的床,有自己的玩具,每天都有人陪它玩耍,但现实很残酷,把自己当成人的猩猩已经很难推翻早期建立的习性,1年后也因肺炎去世。

而婴儿在离开猩猩后,语言能力开始飞速进步,扭转了局面,学会了大量的单词,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智力甚至比同龄人更高。

虽然实验并不完美,但也证明了尼尔斯的猜想:人的禀性,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存在差异,但后天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