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枪谈(3)国外名枪印象之AUG
对于AUG,先进的背后是“疯狂”。
笔者上高中时,曾经沉迷于一款名为CS1.6的射击游戏。这款以警匪大战为主题的游戏,陪伴了笔者的整个青春时光。在游戏中,有一款外观别具一格、弹匣后置、自带瞄准镜、非常厉害、人见人爱的神枪。
伴随着年少的懵懵懂懂,笔者逐渐知道,这款奇特的枪械正是一代名枪AUG。该枪由奥地利斯太尔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设计,是最为畅销的无托步枪。随着笔者如愿以偿进入枪械专业学习,见一面AUG的渴望,也随着时间的堆积而越发强烈。
在接触AUG之前,笔者也听到了一些关于AUG的风言风语,比如整枪比较“肥大”;扳机感奇差无比;整枪重心并没有其它无托枪来的那么好等等。在这些传言的影响下,笔者接触AUG时,就像青春期的少女见到了略有绯闻的偶像,充满了焦躁、激动和大胆发问的幻想。
在讲述笔者和AUG的故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AUG的基本知识。
AUG由奥地利斯太尔-曼利夏公司设计制造,发射5.56×45毫米小口径枪弹。作为较早期的模块化步枪,以及最为畅销的无托步枪,AUG的设计别具一格,甚至颜色都和其它枪械不同。在“枪星”璀璨的80年代,AUG是一款货真价实的、叫好叫座的新颖步枪,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装备了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并且对以色列、新加坡等国的步枪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AUG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闭锁,供弹具为当年颇为新颖的半透明弹匣,容弹量为30发。AUG没有快慢机,采用了独特的两道火扳机控制单连发,扣动扳机时,将扳机扣动至一半行程,枪械以半自动方式发射,将扳机扣到底后,可以全自动射击。AUG大量使用塑料件,其机匣设计可谓是“艺高人大胆”。与此同时,AUG取消了机械瞄具,以光学瞄准具充当主要瞄准装置,同样十分新颖、大胆。
◎一代名枪AUG的机匣由塑料制成并不受力(瞄准镜座是实际上的机匣),“配色”比金属机匣的枪械容易得多,有黑色、沙漠色等多种,但最常见的还是图中这种墨绿色
作为一款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模块化步枪,AUG没有标准型、短枪管型、轻机枪型之分。当安装使用406毫米短枪管时是短步枪(卡宾枪);当使用508毫米标准枪管时是步枪;使用带两脚架的621毫米长枪管和42发长弹匣时,AUG就变身为轻机枪。即使在今天,这种模块化设计也是非常的时髦的,放在1980年代,更是让人惊讶。
AUG是第一代小口径步枪中的“晚行”者,直到1977年才诞生,比M16、AK74、伽利尔和HK33晚不少。但长江后浪推前浪,“晚行”者AUG,不仅在销量、认可度和知名度上远远超过了身为无托枪“同辈人”的法国FAMAS步枪,并对传统的有托枪造成了巨大冲击,堪称是1980年代枪械中最为耀眼的一款。
◎以色列塔沃尔X95与新加坡SAR21步枪。在推广无托枪的道路上,颇为成功的AUG可谓“功不可没”,其中,SAR21是长得最像AUG的一款
也正因为优秀,AUG至今仍然是斯太尔公司的主打产品,畅销不衰,相形之下,同时代的FAMAS、FNC早已“退休”或即将退休。可以这么说,虽然无托枪的理念早已有之,但真正用实际行动、销量把无托枪概念推广开的就是AUG,虽然晚诞生10年,却是一款极为优异的步枪。
◎ 621毫米长枪管、42发长弹匣、带两脚架的的AUG轻机枪型,数量少而型号众多,其中AUGHBAR为开膛待击
既然AUG这么优秀,难免就要拿来和我国的95式无托枪比较一番。实际上,我国就是这么做的。1980年代前后,我国进口过一定数量的AUG,作为自研小口径步枪的参照对象,广泛活跃在专业内各个高校、工厂和研究所的舞台上,延续至今。
见到AUG时,笔者已经接触过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款枪械了,自然不会对AUG陌生,也一下子就从弹匣堆里找到了AUG独一无二的、浅黄色的半透明弹匣。插上弹匣后,把AUG抱在怀里,感觉就像是抱着自己的至爱,既有一点害羞,还有更多的理直气壮,觉得早就该这么抱着了,谁也管不到我。
但话说回来,抱着AUG的感觉怪怪的。当时是夏天,笔者当时出了一身汗,而AUG又是一款塑料外壳的枪,汗水打在塑料上,再配合塑料那种不冷不热、滑津津的触感,让人觉得十分怪异。此外,拿到AUG以后,立马就能感到AUG缺少防滑纹——AUG整枪实在是太光滑了点,一点防滑纹都没有。在接触AUG时,笔者已经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对于没有防滑纹、枪身太滑早已是心知肚明。但即使打了“预防针”,心里还是有点小惊讶。
等抱够了AUG后,笔者把它放在了桌子上,才发现AUG居然掉漆了!是的,AUG的瞄准镜座(实际上的机匣)上,漆面就像是年久失修、掉皮严重的墙皮,有明显的掉落,显得十分破旧。但值得称道的是,掉漆的位置没有丝毫的锈蚀,仍然是淡淡的金属银白色,状态很好,这不禁让笔者怀疑AUG用了劣质的油漆。
得益于拆解前的准备工作,笔者第一次拆AUG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拆解完后细思考,才发现AUG的拆解过程十分奇怪——一般的枪械,在拆完弹匣后,往往很快就能取出自动机(枪机组)。比如AK步枪,在拆下机匣盖后就能拆下自动机和复进簧,再比如M16步枪,拔出销子分离上下机匣后,马上就能迅速抽出自动机,其它各国的枪械,诸如FNC、HK33也是如此,都遵循着“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的“潜规则”。
◎ 2018年斯太尔公司宣传手册上的AUG A3 M1,这是一款半自动版本的AUGA3 SF。可见,AUG依然是斯太尔公司现在的主打产品
◎手握AUG的奥地利士兵,枪械掉漆已经十分严重。笔者发现早期的AUG,尤其是AUGA1,瞄准镜座掉漆都司空见惯,但后来的AUG就很少见到掉漆了
但AUG是个例外,想要拆下AUG的自动机,必须先拆下AUG的枪管,再拆下AUG的瞄准镜座(实际上的机匣),才能拆下自动机,并且是从后往前取出,和其它枪械完全相反。尽管笔者早就知道AUG的这些特点,但实际操作时,还是不由自主地觉得别扭。
而后,笔者又进行了自己试枪的“老三样”动作——慢慢后拉拉机柄、慢慢释放拉机柄,感受一下自动机运动是否顺畅,而后再扣动扳机,试试扳机感怎么样。在《十枪谈1》中,笔者就提到过,AUG的自动机运动顺畅程度处于第三梯队,远低于第一梯队的95式,也低于第二梯队的81式、FNC,和M16差不多。笔者发现,如果慢慢释放拉机柄的话,自动机有一定概率复进不到位,但这种复进不到位,只需要轻轻敲一下、磕一下枪身就可以了。考虑到笔者接触的AUG比笔者年龄还大,复进簧可能已经老化了。所以,复进不到位到底是AUG的通病还是“年老力衰”造成的,尚不能做定论。
至于AUG的扳机感,笔者倒是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AUG是两道火扳机。关于两道火,国内外定义完全不一样。国内一般是指扳机行程有两种触感,比如95式步枪,85式狙击步枪,扳机行程可以都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软而长,用于预压扳机,后一段硬而短,用于击发。
一般而言,扳机行程越长,扳机越硬,越有利于安全,但也会破坏射击精度——射手手指使劲扣扳机,非常不利于精度。短而软的扳机,固然有利于精度,但遇到一个“二把刀”射手,就容易意外击发,对安全性不利,所以这种设计一般出现在狙击步枪上。短而硬的扳机则是一个矛盾体,为了安全既无法把行程压缩到非常短,为了精度又无法把扳机设计得非常硬。长而软的扳机,则是笔者比较喜欢的一种扳机。但国内更喜欢两道火,把软而长的第一段行程后附加上一段稍硬而短的行程。如此一来,射手在扣动扳机时,能明显感受到第二段行程,可以轻松实现预压扳机,避免猛扣扳机现象。这种设计既可以兼顾保险安全性,也有利于较高的射击精度。
但AUG的扳机二道火定义和国内完全不同,它是指扳机扣一半,枪械以半自动方式射击,扣到底以全自动状态射击。当时笔者就好奇,AUG的扳机,是否存在类似国内定义的“双行程”?射手能不能从扳机力感上,感受到自己是以半自动方式射击,还是以全自动方式射击呢?
带着疑问,笔者认真试了试AUG的扳机,其结论是根本不存在双行程。当时没有枪弹,无法实弹射击,只能空枪击发,笔者甚至无法通过扳机感判断半自动方式射击的行程位置。换而言之,就是AUG的扳机扣到底是全自动,扣到一半是半自动,但这个一半具体在哪里,笔者空枪操作根本感受不出来。
除了行程,AUG的扳机也颇具特色,或者说颇为奇怪。扳机力偏大,行程僵硬这都是老生常谈。毕竟AUG的扳机类似于M1911手枪的平动扳机,而不像如今绝大多数枪械那样是转动式扳机。一个转动、一个平动,扳机感差异巨大自然难免。尤为关键的是,AUG是塑料扳机,扳机摸起来还有点滑。但话说回来,95式步枪也是塑料扳机,但扳机感就颇为不错。归根究底,AUG的扳机差劲,绝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把玩AUG的过程中,AUG的侧置活塞、瞄准镜、抛壳窗、塑料击锤和击针,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侧置活塞
对于自动武器来说,侧置活塞相对比较少见。一般而言,导气式的枪械会尽可能的压低活塞轴线,以降低活塞轴线上的翻转力矩,进而降低枪口上跳。但压低活塞轴线的设计,针对的是传统的上置或者下置活塞。对于侧置活塞,即使活塞轴线很低,但由于活塞轴线是侧向的,活塞上的传力也是侧向的,会对枪械的精度造成完全不同的影响。
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一般枪械的活塞轴线上的传力会导致枪械上下跳动,但AUG的侧置活塞则导致枪械左右跳动。对于人体而言,枪械的上下跳动远比左右跳动易于控制。也正因如此,后来以色列的塔沃尔步枪和SAR-21步枪,尽管都受到AUG的巨大影响,但都采用传统的上置活塞,完全放弃了AUG标志性的侧置活塞。因此,AUG侧置活塞的设计固然新颖,但实际效果就得另说了。
此外,侧置活塞还有一个意外后果,就是“撑宽”了枪身。在把玩AUG的过程中,笔者可以明显感到AUG很宽,但AUG的宽和M14的“整体宽”又不同。一般枪械多采用上置或者下置活塞,枪械高,宽度大。但AUG采用了侧置活塞,枪械截面在侧置活塞位置“鼓起”,而
不像其它枪械规规整整,这导致AUG较宽,但也只限于“鼓包”位置,至于其它位置则只是正常的宽度水平。一般而言,扳机行程越长,扳机越硬,越有利于安全,但也会破坏射击精度——射手手指使劲扣扳机,非常不利
瞄准镜
AUG的瞄准镜令笔者更是印象深刻。这个有1.5倍放大倍率的光学瞄准镜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一般而言,枪械本身的机械瞄准要比光学瞄准镜结实得多。也正因如此,很多枪械即使可以安装光学瞄准镜,也要安装一套备份的机械瞄具。但在AUG上,根本不存在机械瞄具——它所谓的机械瞄具只是在瞄准镜筒上的缺口和凸起,充当照门和准星,且凸起和缺口之间距离只有瞄准镜镜筒长,20厘米不到。这种简易甚至是简陋的缺口和凸起,根本不配称之为瞄准具。
换而言之,尽管诞生在1977年,但AUG已经确定要把光学瞄准镜作为标配瞄具。其实,光学瞄准镜替代机械瞄具一直是设计师的共同梦想。但真正这么做的,在1980年代前后却只有AUG等少数几款枪械。正是瞄准镜的优秀质量赋予了AUG大胆去做的勇气。笔者接触的AUG大多生产于1980年代,如今30多年过去,在并不算好的保养条件下,其瞄准镜状态都相当好,从未发现过发霉、破损、起雾、成像不清或者其它的小问题,尽管瞄准镜镜筒上的漆皮大多已经掉落。这让人不得不感慨,AUG的瞄准镜质量真好。
◎ AUG的瞄准镜视野。AUG的瞄准镜中心为一个小圆环,直径相当于300米外站立的身高1.8米的士兵
在当年国内组织的国外枪械对比测试中,对于标配瞄准镜的AUG有着相当高的评价。在参与测试的诸多国外枪械中,AUG是唯一一款标配瞄准镜的枪械。有了瞄准镜,射手打靶容易,打出的成绩更好,特别是光线不足时,有这个1.5倍的瞄准镜,射击效果非常好。在测试报告中,字里行间都在表达着对AUG瞄准镜的羡慕和夸奖。
看当年的测试,标配光瞄的AUG和一大堆标配机械瞄具的国外“同行”比赛,多多少少有“作弊”之嫌。即使在今天,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无法把光瞄随枪1比1配置,更别说彻底取消机械瞄具充当主力瞄具了。其背后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光瞄质量的不尽人意。但AUG的光瞄却是基本配置,所有的AUG,无论什么型号都是配备光瞄的。把“奢侈品”当消耗品用,除了“有钱任性”外,更是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体现。
两个抛壳窗
AUG的抛壳窗更是一件超出传统的事情。我们知道,无托步枪抛壳窗靠后对左手射击很不利。因为射手左手射击时,脸部几乎贴在抛壳窗上,飞出的弹壳很有可能会“打脸”。AUG身为无托步枪却可以更换更改抛壳方向,即AUG有两个抛壳窗,有一个(一般都是左边)是被一个挡板遮住了。而我国的95式,则没有这样的设计,因此遭受了不少非议。
和大多网友想像不同的是,尽管AUG可以更换抛壳方向,但根本无法做到像意大利ARX-160步枪那样的“秒调”,而是必须先拆解枪械,取下自动机,更改抽壳钩位置,并将左侧的抛壳窗挡板换到右边去,相当费时。
说白了,AUG固然可以更换抛壳方向,但它们针对的是彻彻底底的左手或者右手射击。如果射手是左利手,就把抛壳方向改到左边,反之亦然。但如果想一会左手射击,一会右手射击,则是万万不能的。
◎一支土黄色的AUG A3 M1。抛壳窗挡板和枪身有色差,非常明显。就笔者在AUGA1上的经验,这个挡板好拆不好装,不知AUG A3是否改掉了这个小毛病
◎射击中的AUG。AUG的抛壳一致性非常差,即使是如今最新的AUGA3,也经常出现前一发抛壳向前(白),后一发向后(黄)的情况
我国军队中是不存在左利手射手的。套用一句玩笑话,如果你左手射击,班长会一巴掌把你“纠正”过来。因此,95式步枪抛壳方向不可调节并不是一种过错。但如果射手在应急状态下必须临时进行左手射击,95式的表现远比AUG要好——AUG是弹性抛壳,抛壳方向非常不稳定,抛壳窗飞出的弹壳确实非常危险。至于95式,抛壳方向就比AUG稳定得多,95-1则实现了稳定的右前方45度抛壳。但如今,在左手射击上反而是国产的95步枪被“黑”得更厉害一些。而AUG则鲜有指责,这也算是一件怪事。
◎ AUG的发射机中,除击锤(白色箭头所指)外,阻铁、外壳均由塑料制成,工艺水平相当高,但也较为臃肿
◎ AUG的塑料挡圈太小了,拍不到内部结构。此外,AUG的击针细长,这种设计对击针寿命不利,但我却从未听到过关于AUG的击针寿命的抱怨
塑料击锤
早在笔者读本科时,课本上就明确记载,AUG的击锤由工程塑料制成,寿命比传统钢击锤更高,水平极其高超。但笔者一直有一个疑问,击锤固然不像抽壳钩簧、击针那样对制造水平要求苛刻,但也不是那么宽松。对于绝大多数国家,钢击锤才是主流,塑料击锤则非常少见。即使是如今新研制的枪械,几乎都没听说使用塑料制造击锤的。
换而言之,像AUG这样用塑料制造击锤的枪械,即使不是独此一家也是十分小众了。能用塑料制造击锤,固然可以证明其水平高超。但这样做的背后,到底是为了什么?是炫技?是商业上的卖点?抑或是设计师个人的“叛逆”?这实在让人好奇。
既然说到了击锤,我们再说说AUG的发射机,一言蔽之就是结构臃肿,体积几乎是95步枪发射机的3倍大。这个庞大的发射机,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导致AUG握把后部偏长偏大,结构不够紧凑,于整枪长度、重心也有不利影响。
枪械固然不是越短越好,但绝对是越紧凑越好。只有足够紧凑,空间、重量的利用率足够高,枪械才能腾出足够的空间和重量安装一些诸如伸缩枪托、皮卡汀尼导轨之类的的小部件,而不至于太重太长。可以说,把枪械设计得又大又长又重相当容易,但设计得又小又短又轻却很难。
足够紧凑的枪械往往有着巨大的改装潜力。以改装潜力巨大,改进产品繁多而闻名,被戏称为“乐高积木”的AR15/M16/M4,就是一款极为紧凑的步枪。以M16A1步枪为例,这款枪在3.1千克的重量、986毫米的长度下,枪管长度达到了508毫米,其空间、重量利用率几乎是有托枪械的巅峰。
因此,尽管对AUG的塑料击锤印象深刻,但考虑到扳机力差,发射机体积庞大,笔者对AUG的发射机的设计水平确实不敢给出一个很高的评价,不过,加工、材料的水平确实高超。
击针
在拆解过程中,AUG的击针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AUG的击针旋转90度就可以取下,而安装时,只需要把击针塞进枪机,击针就能自动旋转90度安装到位。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机构时都惊呆了,感觉很神奇,费劲琢磨它是怎么实现的。
当时,笔者看了半天才明白,AUG的击针设计是很普通的,关键是枪机尾部,有一个特殊的小塑料挡片,实现了这个神奇功能。挡片内部有一个内壁螺纹坡,在安装击针时,可以迫使击针旋转90°。但是,为了让击针旋转90°,这个塑料挡片成了AUG的所有零部件中,最让笔者“揪心”的一个。
当时,笔者以为这个塑料挡片是注塑的,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居然是机加工出来的!当然,借助于现在的加工手段,AUG的这个塑料零部件并不会很难,但在当年可一点都不容易,毕竟这个挡片太小了,何况内壁的螺旋槽导程小、坡度大,还是两个半圈,因此加工质量也是一塌糊涂。挡片内壁螺旋槽之毛糙,让人感觉根本就不是一个产品,而像是一个牙齿东倒西歪的老太太啃过了一口的馒头。整个塑料挡片的风格和AUG整枪的精细风格格格不入。
在AUG的设计中,笔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先进。无论是半透明弹匣、1.5倍倍率的高质量瞄准镜,或者是塑料击锤,处处都能感受到先进。最为关键的是,AUG是1977年的枪,一款货真价实的老枪。
在AUG先进的背后,笔者感到了一种“疯狂”。AUG的设计,似乎根本不遵循枪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尽可能地考虑现有的加工条件,尽量不给加工制造麻烦。当然,每一代的枪械设计中,加工和制造水平的进步是必然的,但这种进步不应该是断层式的、拔苗助长式的。
但对于AUG来说,断层式的进步,或者说标新立异的设计是再明显不过的。对比1980年前后的枪,无论是哪方面AUG都可以算作“特例”。且AUG的设计处处都给加工“找事”。前文提到,除了卸弹匣,AUG分解的第一步就是拆枪管。这种怪异的设计风格,除了身为模块化步枪的不得已之外,也是一种“找事”的行为——AUG的枪管和节套并不是一体组合,而是分开的。
◎ AUG的瞄准镜座尾端(左)和枪管尾端。AUG的节套和瞄准镜座是完全一体的,不是分别加工后再组合。而且是内部加工,加工难度很大
对于今天的模块化步枪而言,枪管节套固定在一起是必然的,更换枪管必然是枪管和节套整个更换、整体拆装,现在的FNSCAR、雷明顿ACR,哪怕是我国的NAR模块化步枪都是如此。这种一体设计就是为了把闭锁间隙“封装”在节套和枪管两个零件之间。模块化步枪节套枪管一体拆下,如此可以保证闭锁间隙永久合适。
作为代价,枪管节套整体更换的模块化步枪,机匣上必须设计枪管座,多出一个零件也会“撑大”枪身。即使如此,这种设计也被大部分模块化步枪所沿用——设计师宁可多一个枪管座,也不愿意分离枪管和节套。而AUG偏偏是那个惹事的“刺头”——它的枪管和节套就是分开的,并且除了卸弹匣外,是分解的第一步。枪管和节套的配合又是常拆常装的。
在笔者看来,这种设计完全是在给枪械的闭锁间隙控制“找事”。枪械的闭锁间隙控制是一个技术活,上文笔者谈及G3家族的“间隙”实际上就是闭锁间隙。AUG枪管的常拆常装的设计,从结构上保证不了闭锁间隙。设计保证不了,加工就只能严格控制,而这就是AUG设计给加工“找事”的地方。
对于一些机枪而言,它们的枪管和节套也是分离的,比如我国的67式、俄罗斯的PK机枪都是如此,但机枪的枪管固定栓上都有一个可以微调闭锁间隙的调节块,有利于“适配”不同的枪管,但勤务性就要麻烦一些。一般而言,调节块可以保证“隶属”同一支机枪的若干根枪管之间的互换性,但很难保证不同机枪枪管之间的互换性。而AUG根本没有这个调节块,它的闭锁间隙完全是靠着加工保证的。
不解、困惑、震惊,一个个词语实在无法描述笔者对AUG枪管、节套分离设计的感受。细想一下,AUG的亮点或者说卖点,无论是塑料击锤、半透明弹匣、标配的高质量瞄准镜,哪个不是艺高人胆大的设计?这些设计常常让笔者感慨,AUG的加工水平到底是有多高?
更让人感慨的是,AUG的“叛逆”不仅在加工上,还有当年颇为标新立异的无托布局,艺高人胆大的加工,几乎是把用户的使用习惯、枪械的设计习惯、工厂的生产习惯统统推翻了。
◎ FN SCAR模块化步枪的枪管,尾端的“大块”就是节套。对于AUG而言,枪管节套分离确实不是好主意
AUG的设计像是一种示威。所谓的枪械设计法则,世界各国的设计师人人敬重,人人遵循。但AUG却根本不信这一套,不仅打破了这些原则,并以良好的销量自证了成功。
相比于AUG,我们设计于17年后的95式符合国情。客观而言,95式的加工相比于81式已经进步巨大,但距“先进”还需要追赶。今天,斯太尔公司旗下代表枪管精锻机最高水平的GFM公司,依然是我们追逐的对象。
工艺欠缺,设计来补。为了扬长避短,或者说补上加工的不足,我们在设计上反复考虑。从81式到95式,设计风格硬生生从81式的“魔改”AK血统,变成了95式的FAMAS壳+FNC“魔改”芯的思路,可想而知这一条路我们走得有多不易。
如果单独比较某一项设计的话,95式的设计绝对比AUG好,无论是可靠性,或者是零部件的精致小巧,再或者比较机构的动作灵活都比AUG好,甚至好很多。但凭借工业水平的高起点,AUG已经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甚至有点非主流的画风道路,是否会成为主流需要时间验证。
笔者在高中时,深信“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逐渐明白,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经过一辈子的努力,终点也不过是别人的起点。2018年,我还在羡慕设计于1977年的AUG的工艺水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加工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真心的期望,若干年后,我能看到我们的枪械加工水平能超越奥地利。
下一节,笔者将讲述一款大名鼎鼎的历史名枪——STG44突击步枪。
◎ UKM2000机枪(波兰改进的PKM)的枪管固定栓,注意枪管节套(银白色)上的槽刻意设计得略微倾斜。对于枪管、节套分离的枪械,设计一个带有调节块的枪管固定栓是十分必要的,但AUG却偏没这么做
作者:晓枪老王 来源:《兵器知识》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