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时期,西夏政权曾长期雄踞中国西北地区。当时中国有三股主要势力,分别是宋朝、辽国(后来被金国所取代)、西夏。这三股势力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持续了将近两百年时间。到了十三世纪初,由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人开始异军突起,并迅速打破了中国北方的力量平衡。
1205年,蒙古人以西夏为北方游牧民族克烈部首领提供庇护为借口,发兵入侵西夏河西地区。这次入侵的规模并不是很大,西夏边境几个市镇遭到洗劫,大批牲畜被抢走。事实上,蒙古人发动这次入侵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西夏的反应和实力,为以后的大规模入侵做好准备。
1207年,蒙古人再度对西夏发起试探性进攻。此时西夏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国力空虚。为了抵御蒙古人,西夏派出使节前往金国寻求建立联合战线。但不幸的是,一直与西夏保持友好关系的金国皇帝金章宗去世了,继承皇位的是金章宗的叔父卫绍王完颜永济。此人昏庸无能,敌友不分,他声称:“敌人相攻(指蒙古与西夏开战),中国之福,何患焉?”自此,西夏和金国长期保持的睦邻友好关系迅速恶化。
1209年秋,高昌回鹘主动归降蒙古,这使得西夏的河西地区失去了与蒙古的战略缓冲地带。不久,成吉思汗下令出兵攻打西夏,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小规模入侵,而是出动蒙古军队的主力参战,其目的就是一举荡平西夏。
战事前期,西夏军队虽奋力抵抗,但还是抵不住蒙古大军的攻势。然而在蒙古军队围攻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的战役中,蒙古人打算挖开堤坝引黄河水灌入中兴府,结果操作不慎引发了决堤,蒙古人自己的营地被大水冲得七零八落。最终,蒙古人无奈撤军,但在撤退前还是逼迫西夏签订了城下之盟。按照和约规定,西夏皇帝名义上臣服于成吉思汗,每年需要贡献大批骆驼、鹰隼和纺织品,西夏公主也被迫嫁往蒙古。
在城下之盟签订后,蒙古人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对付金国,西夏暂时得以喘息。不过,这个喘息时间并没有持续很长。
1217年末,蒙古军队准备攻打花剌子模(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并要求西夏提供协助。然而西夏方面拒绝了蒙古人的这一命令,此举让成吉思汗大为震怒。
1225年,在完成了西征花剌子模后,成吉思汗决定亲征西夏。不过,在这次征讨的途中却发生了一件意外:成吉思汗因坐骑脱缰,不慎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了重伤。为了顾全颜面,蒙古人派使节来到西夏,要求其对之前的各种轻慢无礼行为作出解释,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攻打西夏。但这一次,西夏人是铁了心要与蒙古人一分高下,蒙古使节被西夏朝廷羞辱一番后赶了出来。当听到这个答复后,成吉思汗决定一定要血洗西夏。
西夏人虽然嘴上很硬气,但实力却没有那么硬气。在蒙古人的强攻之下,西夏军队一路溃败。
1227年春,当蒙古主力行至六盘山一带的时候,身染重疾的成吉思汗病逝了。蒙古人隐瞒了这一消息,继续对西夏国都中兴府发起围攻。同年六月,绝望的西夏末代皇帝李睍与蒙古人达成投降协议。当西夏皇帝按协议要求出城时,蒙古人却突然毁约。他们宣布了成吉思汗的死讯,然后当场杀死了西夏皇帝,大批蒙古军队涌入中兴府,将城中财物洗劫一空,并开始大肆屠城。
蒙古人对自己这一残暴做法的解释是“要为成吉思汗来世提供一支可观的卫队”,他们认为这些被杀死的西夏人将会转化成服务于死去大汗的精灵。这个理由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很荒谬,杀死敌国的人让他们的灵魂去保护自己国家的大汗,这是哪门子逻辑。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下,谁的拳头硬,谁的解释就是真理。享国一百八十九年的西夏就这样在憋屈中被灭国了。
参考文献:《蒙古与西夏的战争》、《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