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菜之王”
晓雨旋添山蕨菜,
春风又上海棠枝。
▲图/视觉中国
春一到,蕨菜就相继在山间野地间冒出了头。
三月的春风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摊开了田野的绿色。在满目的青翠中,蕨菜总是那么显眼而特别。它紫中泛绿的茎摇曳修长,顶端的幼芽向内卷曲呈旋涡状,如同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在演奏着春的序章。
《诗经》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蕨菜大多生长在向阳的山坡上,相比于其他野菜,它要高大挺拔很多
儿时,到了季节便常去山上挖野菜,妈妈会教我辨认蕨菜。找到那卷曲的嫩芽,用手轻轻一掐即断,一会儿就能采得一大把。兴冲冲地将采好的蕨菜交给妈妈,回家就能有一顿清爽滑嫩的炒蕨菜吃。
中国人吃蕨的历史极其悠久。
《尔雅·翼》中记载:“蕨生如小儿拳,紫色而肥”。因此,蕨菜也被称作“拳头菜”。《诗经·陆玑疏》又言:“蕨,山菜也。初生似蒜,紫茎黑色,可食如葵”。
《史记》中记载了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采蕨薇于首阳山”的故事,蕨菜故此被后人认为是高洁的象征,也成为了历代诗人歌咏的对象。陆游曾写下“老翁愈老欲安归,归卧稽山饱蕨薇”的诗句。还有“蕨芽珍嫩压春蔬”、“日日思归饱蕨薇”,是对蕨菜美味的盛赞。
蕨菜,舌尖上的春天
茎茎拳菜好,出土正春雷。
采采乘芽嫩,迟迟恐叶开。
踩着春信,扎成一把一把的鲜嫩蕨菜纷纷上市。
它们在摊上摞得整整齐齐,让人看了就有一种莫名的欢喜。市面上常见的蕨菜有苦蕨和米蕨。苦蕨茎较粗,味道微苦。米蕨细一些,口感更好,也更受欢迎。
贵州人喜食蕨菜,最常见的做法有炒和凉拌。
蕨菜清鲜滑润,与滋味浓郁腊肉同炒相得益彰。先将腊肉在锅中微微煎出油,再将切段焯过水的蕨菜放入同炒,最后放入干辣椒段炝锅提味。腊肉已带有咸味,可不必再加盐。
爽滑的蕨菜和干韧腊肉搭配起来独具美妙,口感又更加丰富。蕨菜既吸收进腊肉的香,又中和了它的油腻,是一道极佳的下饭菜,强烈建议你们一试。
凉拌蕨菜做法更为简单。
新鲜的蕨菜用清水反复冲洗几遍,洗去浮土和表面的绒毛,先用滚水焯烫,再用冷水浸泡半日,这样能够去除蕨菜的粘液和腥味。泡好的蕨菜,可以用刀切成小段或撕成细丝,再佐以酱油、醋、小米椒等调料拌匀即可。
每家拌蕨菜的方法不同,有的爱加辣椒面,有的爱加蒜泥。宋人车瑾在诗中曾说“胡麻调紫蕨,黄独煮香粳”,想来,要用芝麻油拌蕨菜应该也是香气浓郁,无比诱人呐。
还有一种做法,是拿蕨菜做汤。袁枚《随园食单·杂素单》中说:
用蕨菜不可爱惜,须尽去其枝叶,单取直根,洗净煨烂,再用鸡肉汤煨。必买关东者才肥。
蕨菜有滑润的汁液,用来做汤,有类似莼菜汤香滑鲜醇的风味。至于“蕨菜致癌”的说法,也都在那一口鲜美里被抛至脑后,才不要为了“吃与不吃”而自寻烦恼。
对家乡的记忆,是一口焦脆的蕨粑
笋蕨又芳春酒冽,
相思何计可同倾。
上大学之后,我很少能够在春天回家,新鲜的蕨菜滋味也只能在记忆中回想。但,好在还有蕨菜干、蕨根粉、蕨粑等美食能够一慰乡愁。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蕨菜干的做法:
蕨处处山间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为凤尾,高三四尺。基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晒干做蔬,味甘滑。
晒干的蕨菜其貌不扬,仿佛枯草一般。但是用温水泡发之后,它又渐渐伸展开来,风味和新鲜蕨菜无异。
秋冬季节,可用来和火腿、五花肉等肉类同煨。
将蕨菜根部洗涤、捣碎、过滤、晒干便能得到蕨粉,可以用来制作蕨根粉和蕨粑。
蕨根粉近年来广受欢迎,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经常作为正餐前的开胃凉菜。相对而言,蕨粑的知名度就小很多,却是我记忆里另一道时时记挂的家乡味了。
每年过年回贵州务川老家,我都会跑到一家老店里吃蕨粑。
这家店低调而神秘,没有招牌,深藏在一栋居民小楼内。需从仅一人宽的入口走进,穿过漆黑的通道,再登上一段楼梯才能到达。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有好的味道,藏得再隐蔽,也能被探寻到。
家乡话把蕨粑称作“蕨烫烫”。一听到这个名字,它在油锅上冒着热气的画面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县城不大,来店的都是街坊邻居,因而不设菜单,只需要和老板大喊一声“来两个蕨烫烫!”
如果你正好端着盘子围坐在煎锅边,老板便会直接用锅铲盛起煎好的蕨粑放入你盘中,颇有一种被投食的奇妙感觉。
我更喜欢吃焦脆一些的蕨粑,每次都会让老板煎久一点。
黑色的蕨粑在油温的作用下,变得两面金黄。夹起一块,蘸上辣椒面,放入口中,外壳香酥内里绵软,唇齿间瞬间就溢满了蕨粑特有的浓郁鲜美,实在令人难以忘怀。
可惜,这家店只有冬天才会煎蕨粑。剩下的三季,我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和蕨粑的来年之约。
温馨提示:蕨菜虽好吃,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把新鲜蕨菜摘回来就下锅,会中招。一定要焯水,或者用淘米水浸泡够时间,去除里面的氰化物才能吃。另外,蕨菜中的原蕨苷确实是个讨厌的致癌物质。所以蕨菜偶尔尝没问题,但是不要顿顿吃。
春天食春芽
你的家乡都有哪些美味野菜?
下方留言区分享给风物君
一起把春天吃进肚子里ε-(??`; )
文丨玉磬
编辑丨酱子
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 此文系地道风物特约作者撰写,如需转载请至后台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