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为:我送的不仅是快餐,还有诗

雷海为:我送的不仅是快餐,还有诗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播出前,雷海为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送外卖,每天推开几十家餐馆的门,再敲开几十家点餐人的门,有些餐馆有些人家可能还常见到,但没有一个人叫得出他的名字;现在,雷海为的电动车已经闲置许多天了,从杭州到北京,他每天也要见很多人,却是他叫不出别人的名字、别人都认识他了。

雷海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过了半个月与诗词为伴的生活,有一种不真实的美妙。比赛结束后,他回到了继续送外卖的现实中。尽管他是冠军,但并没有想过这会给生活带来其他变化。

杭州的楼栋间更有生活的触感。在那些或新或旧的楼栋里敲开一扇扇门,把快餐及时送到点餐人手中,不仅能感受真实的人间烟火,也会带来一份不错的薪酬。全职送外卖,雷海为已经做了一年多。更早一点的时候,他兼职送快递、送外卖,也送了五六年。因为勤劳,他比很多快递小哥、外卖小哥更忙,早上做好一天的饭菜带出门,深夜才会回到出租房。

这样的忙碌中,雷海为把读诗、背诗的身影留在了每一个送餐的楼栋间。每次等人时,他都会掏出手机读读诗;晚上回家,如果合租房太吵,他就一个人躲到厨房或阳台默默背诗。对诗词的热爱撑起了一个强大的内心,他并不在意自己与多数同行格格不入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没关系的吧?”

他喜欢把2004年偶然在上海一家小书店买到《诗词写作必读》的事算作读诗的起点。“那本书让我了解了诗词格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那时起,读诗背诗占去了雷海为大部分业余时间。

每背下一首诗,他就把标题写在本子上。13年来,本子上记了1100多个标题。

到2016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雷海为心潮澎湃,他希望走上那个舞台,感受诗词的风度。第二季海选时,他报了名,但没有被选上。2017年,他把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小目标”,继续报名第三季。这个被生活磨砺了37年的青年已经很少再执着于什么事,除了对诗词的热爱。而这一次,他进入了百人团。

在百人团里,雷海为被称为“扫地僧”,因为他像金庸小说里的这位高人一般,隐世从容,出手不凡。

但少年雷海为,不仅不从容,反而敏感冲动。

1981年,湖南邵阳洞口县岩山乡,雷海为出生在这里的一个代课老师家庭。父亲雷长根喜欢抄写一些诗词,贴在厨房的墙上,雷海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启蒙,时常仰着头读墙上贴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粒诗词的种子在中学发芽。雷海为的一位同学喜欢用古诗词评论时事,在少年人中,这件事“品位很高”,雷海为羡慕不已,也狠狠背了一些诗词。加上那些年武侠剧大热,台词中也常有诗词。

但这段学生生活,其实考验着敏感少年雷海为的适应力。他两次转学,一次对环境适应得比较好,成绩就在全年级前列;一次适应得不好,成绩就坐上“过山车”,从全班第四名跌到倒数第四名,最后只读了中专。

“我那时对环境的依赖性太强了,不懂调节。”雷海为的求学生活这样落下句点,是有些遗憾的。这种过于依赖环境的性格特质直到他在上海工作好几年后,仍然存在。2002年,21岁的小镇青年满怀雄心壮志,要去大上海闯一番事业。在最初打拼的礼品公司里,雷海为的销售工作也算顺风顺水。但2005年,礼品公司关张,这个冲动的青年就直接转了行。如今回过头来,他认为“那是一步错棋”。好在那之前,他已经看了《诗词写作必读》,中国古典诗词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塑造这个青年的性格。

上千首诗词,让他看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看到了古代文人或旷达潇洒、或心忧天下的人生态度,由此而心生向往,接受了诗词润物无声的滋养。沉稳的气度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显现,比如工作失意离开上海时,雷海为就看得很淡,“该放下的不要执着”;比如在杭州一待10年,辛勤工作,“我感觉沉得下来了”。这和20年前的少年相比,判若两人。

命运的书页其实已经重新装订。

雷海为在杭州租住的地方叫朝晖八区。把时针拨到去年11月的北京,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录制那天,会看到那是他和彭敏——两个湖南人之间的对决。这让人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诗:芙蓉国里尽朝晖。

像一次诗词世界里的华山论剑。

最大的看点来自职业背景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在普遍焦虑“阶层固化”的当下。彭敏是文学杂志《诗刊》的编辑,又有北京大学硕士的光环加持,在上一季已经积累了不少人气,人称“敏叔”,上一季的亚军身份就让很多人认为是“屈居”。雷海为的标签则要简单很多——外卖小哥。

在雷海为喜欢的武侠剧里,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成为英雄豪杰。属于雷海为的这个时刻,没有任何预料地到来了。

北京的深秋寒意袭人,雷海为每次上台都会穿上他标志性的红色外套——送外卖时穿的那件,既保暖也亮眼,很是应季。“我的目标是当一期擂主。”他说,“没想到拿到了含金量最高的第九期擂主,直接进决赛了。”

第九期出场争夺擂主的人有陈更、张战峰等高手,雷海为走上台时,百人团的诗友喊起了口号“平地惊雷”,这让雷海为略微拘谨的脸上露出笑意,但很快又平静下来,开始答题。

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让人眼花缭乱的“飞花令”环节,雷海为甚至在失误后及时改过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很多时候选手在台上失误会导致脑子一片空白,就此败阵。这个小插曲,让人看到了他的沉稳和诗词储备量的丰富。他攻擂成功那一刻,百人团选手集体起立给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后台观战的预备团选手中甚至有人雀跃而起。这也是雷海为在全部比赛中最激动的一刻,说话都变得不连贯起来:“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他站到台前,向舞台四周拱手作揖。

从外卖小哥到诗词冠军,雷海为身上的标签极具反差性,这让他备受媒体青睐。

热度过后,何去何从?

雷海为现在没有时间来想这个问题,但他的人生轨迹已经改变。就在节目播出前,雷海为的打算还和几年前一样:再送两年外卖,攒够钱了,就回老家开个养殖场。这个计划,在当时的现实际遇中,还不算差。

“我羡慕所有能把兴趣和工作相结合的人。”这是在谈起对手彭敏时,雷海为说的一句话。他也想象过自己有朝一日能从事文字工作。但仅限于想象,此前他从未有机会得入此门。

如今,他的人生指向转了个弯。决赛播出后,雷海为收到了不少企业的文职邀约,大多是和古典文化相关的公司。在招聘市场上,这类工作通常要求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下或有一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雷海为的一战成名,将这些壁垒全部打破了,这一点他始料未及。“等有时间了,我会认真选一家公司。”

带来这些改变的契机,并不来源于精心准备,仅仅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一个爱好。这个爱好,把年近四旬的他,推到了人生的新起点。

说起可能是全新的未来,雷海为的语速没什么变化,但神色复杂了些。他依然有这个年龄段的焦虑,比如未婚的压力、漂泊的不安定感;但也有超出阅历的智慧,“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都要慢慢消化”。诗词为他敲开了心向往之的大门,但能在多大程度上润泽他的新人生,却不是现在下得了结论的。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并没有被媒体的聚光灯晃花眼,“可能要10年后再回过头来看”。

不过,雷海为的故事就算在这里画句号也已经足够激励人。知乎上有一条关于他的评论获得上千人点赞:“他是他自己的英雄,是无数在黑夜中、在艰难生活面前坚持兴趣的人的英雄。”我们当然希望,他的故事到此只是分号,还能续写传奇。

(钟军荐自《环球人物》)

作者:张丹丹
     来源:《今日文摘》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