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无过为贤”
能用人任贤固然很了不起,而在用人上能够做到“不以无过为贤”,放手使用,则更是不容易。能人有能耐不假,可是能人身上有毛病同样是真,而且越是有能耐,一般毛病就越多,轻的是骄傲自大,桀骜不羁,眼睛长在额头上,脾气就像炮筒子,既不易相处,更不好领导;重的是“寡人有疾”,或好色,或贪财,或凶蛮,或嗜血。总之,给他们拴上缰绳,加上笼套实属不易。
作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王猛忠心耿耿辅弼苻坚,鞠躬尽瘁,为前秦王朝统一北方、巩固统治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史称“(王)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力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这基本上概括了他一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大建树。
王猛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他在治军方面的作为,集中体现在拔擢将才、因人任职这一点上。其中在对待猛将邓羌的问题上,王猛“容其所短,收其所长”的做法,尤为后人所称道。
且说东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六月,王猛接受苻坚委派,统率步骑六万征伐前燕国。前燕国主慕容暐闻报前秦大军蜂拥而至,便于八月间下令太傅上庸王慕容评“将中外精兵三十万以拒秦”。同年十月,王猛与慕容评各自统领大军相持于潞川(今山西潞城东北)。在双方决战前夕,王猛出于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考虑,派遣将军徐成前去侦察前燕军的“形要”——虚实情况,所谓“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并事先规定他在日中返回大营报告。但是,这位徐成将军却违背军令,“及昏而返”。王猛十分生气,准备按军法处死徐成。这时,有位名叫邓羌的猛将站出来替徐成求情。说:如今敌众我寡,马上又要开战,徐成是位良将,应当赦免他的性命。王猛断然拒绝,声称“若不杀(徐)成,军法不立”。
邓羌坚持自己的请求:徐成是我邓羌的部将,虽然他违期失律理当处斩,但我愿与他一起效力死战以赎其罪。可王猛坚持原则,仍然不予许可。王猛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军法不是儿戏,岂能出尔反尔,且宽宥了徐成,自己身为主帅,颜面又往哪里搁?
急性子的邓羌被王猛这种冷峻执法的态度激怒了,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匆匆返回营地,“严鼓勒兵”,准备攻打王猛。王猛知道此事后,便询问邓羌这样胆大妄为做事的原因。邓羌愤怒地答道:“受诏讨远贼,今有近贼,自相杀,欲先除之!”王猛觉得邓羌这人既讲朋友信义,又有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当的勇气,是位可用之才。杀一徐成,再搭上一个邓羌,这买卖可赔大了!于是出于笼络安抚、息事宁人的考虑,派遣使臣前去转告邓羌:请将军息怒,我现在就赦免徐成。
邓羌见徐成从鬼头大刀底下逃脱性命,心里石头平稳落地,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做法属于以下犯上,过于放肆,便来到王猛的主帅军帐表示歉意。王猛对此显得毫不在意,他执着邓羌的手说:“吾试将军耳,将军于郡部将尚尔,况国家乎!吾不复忧贼矣。”
时隔不久,王猛统率大军与燕军在潞川进行决战。当时,前燕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王猛为了打击敌人的气焰,并战而胜之,便想起用邓羌这位猛将冲阵。于是他便召来邓羌,告诉说:“今日之事,非将军莫可以捷。成败之机,在斯一举,将军其勉之!”可邓羌这时却奇货可居,同王猛讲起条件来了:“若以司隶见与者,公无以为忧”。意思是如果能给司隶校尉的大官给我当,什么都好商量,打败燕军小菜一碟。
王猛听了后很不满邓羌在关键时刻的要挟,对方“漫天要价”,自己便“就地还钱”,回答他说:这不是我所能办到的,我只能答应给你安定万户侯的官职。邓羌见王猛不痛快答应自己的要求,心里很不舒服,便悻悻而退,回自己的军营去了。不一会儿,大战开始了。王猛急召邓羌,邓羌居然是“寝而弗应”。不得已,王猛只好亲自驰赴邓羌的军帐,当面满足了邓羌的索官要求。邓羌这时才改变消极态度,“乃大饮于帐中”,待到酒足饭饱,来了力气之后,便与部将张蚝、徐成等人一起,“跨马运矛,驰入(慕容)评军,出入数四,旁若无人,搴旗斩将,杀伤甚众”。打得前燕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王猛见初战获胜,遂乘机指挥前秦主力全线出击,“乘胜追击”,大破燕军。前燕军主帅慕容评本人仅以身免,“单骑走还邺”,秦军取得了潞川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引述崔鸿的话说:“邓羌请郡将以挠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无上也;临战豫求司隶,邀君也。”这三条,在古人的眼睛里都是非常大的罪过:“罪孰大焉。”然而,作为大政治家的王猛,却均能够“容其所短,收其所长”,终于调动起邓羌的积极性,“以成大功”。这是真正高明的善容其短之用将艺术,也属于政治上的大智慧。
作者:黄朴民
来源:《今日文摘》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