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达不光造汽车和坦克,这款萌萌哒的“乌龟”装甲车你见过吗?

二战爆发前,作为东欧地区的新兴国家,捷克斯洛伐克陆军一直被认为是“小而精悍”的。无论是日后被大规模采用的35t/38t坦克,还是军工产能在欧洲名列前茅的斯柯达军工厂,都是它隔壁邻居——纳粹德国在初期所垂涎的。实际上,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以后,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就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而武装陆军,保卫自己的国土,也成为了这个小国的重中之重。

▲摄于1938年斯柯达(Skoda)工厂内的坦克组装线。当时的捷克陆军大规模列装的,是Vz.35(德军编号35t)中型坦克,德国那一票I、II号坦克根本不是它的对手。

为了强化普通装甲车的防御能力,1920年代,捷克陆军的总工程师摒弃了传统的垂直防御车体,改用流线型的装甲板,套在车体底盘上,成就了一款造型独特,甚至可以说有些“怪异”的装甲车。

根据捷克人的官方称呼,这款装甲车被命名为“Obrnn? Automobil model 1923”(OA Vz.23,1923型装甲车,也可称之为PA-II)。在进入部队后,这款“肥嘟嘟”的装甲车,更是得到了一个讽刺般的绰号:“?elva”(乌龟)。

▲从不同角度所拍摄的PA-II型装甲车实物照,可见其整车的外表呈流线型。

▲作为PA-II型的车体,PA-I的设计还算得上“中规中矩”。然而在捷克人看来,这样的防御显然比不上“流线型”。

PA-II的装甲板呈锤形,其最大厚度只有5.5毫米。为便于车组观测,在车体两侧有可折叠的装甲板。在车体的中央位置分坐正副驾驶,而车组上下的车门也位于此。武备方面,PA-II采用了4挺水冷式的施瓦茨罗斯(Schwarzlose)机枪用于防御。以球形机枪座的方式,对称布置在车体两侧。由于没有可旋转炮塔,4挺机枪的射界十分局限。而它们则由2名机枪手负责,备弹6250发。

在车顶位置,为便于车长观察,捷克设计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小舱口。动力方面,PA-II采用的斯柯达4缸9730cc的引擎,位于车体中央右侧。在经过越野测试后,捷克专家们交出了他们的答卷:PA-II型装甲车可渡过1.5m深的水,撞过30cm的垂直墙壁,亦或是越过45cm宽的战壕。其每小时的最大时速可达70Km。

▲进行行军训练、测试时的PA-II型装甲车。

▲为了增强打击敌军集群步兵的能力,捷克工程师们于1927年再次搬出了新式的“PA-II dělov?”(火炮支援车)。与前继型号不同的是,这一次的PA-II换为了一门斯柯达的75毫米28倍榴弹炮。同时保留2挺机枪。然而这一举动无疑也限制了该装甲车的机动性。其最大时速近45Km,装甲不变。

1925年,捷克陆军向斯柯达订购了一批该型装甲车,总产12辆。然而,它糟糕的机动性,丑陋的外表,加之糟糕的视野,使得军方很快就对它失去了兴趣。为不失去客户,1927年,斯柯达工厂只得将这些乌龟送出国门,卖给了奥地利维也纳(Vienna)的警察单位。

▲1940年5月法国战役中,德军所投入的“斯柯达PA-II(Fu)4轮装甲通讯车”

而剩余的乌龟,只能出售给“退而求其次”的捷克警察单位,服役超过十年。至于出售给奥地利的乌龟,不但参与了1934年打击奥地利纳粹的镇压行动,还在同时期的奥(地利)克(罗地亚)边境冲突中,狠狠地屠戮了反抗者。

▲1932年米洛维采(Milovice)突击车团所使用的PA-II型装甲车。

在纳粹德国占据捷克斯洛伐克后,乌龟们也就此落入了侵略者的手中。据资料显示,德军为这些“缴获装备”配置了先进的电台,甚至还将它们投入到西线的作战中过。而一向热衷“捡破烂”的德军,竟然能将它一直使用到1945年。简直就是奇迹。

▲部分在德奥军中所服役的PA-II型装甲车实照。

▲PA-II型装甲车的模型图(素组),旁边一款则是装甲通讯车(无武装的德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