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圣诞老人小助手引发大争论

荷兰:圣诞老人小助手引发大争论

尽管西方各国都有庆祝圣诞节的传统,但具体到细节上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在荷兰以及比利时的荷语区,“圣诞老人”早在每年12月初就会造访各大城镇。他的形象也和好莱坞的“美式圣诞老人”有出入:并非特别富态的身材、顶着像是王冠一样的帽子以及手持金色华丽权杖——名为“圣尼古拉斯”的荷兰版圣诞老人简直就像是来自另一个次元。

最为重要的是,在圣尼古拉斯身旁作伴的并非麋鹿或是小精灵,而是一位名为“黑彼得”的小助手。传说黑彼得的职责是帮助圣尼古拉斯向孩子们分发礼物和糖果,他通常需要穿过烟囱到达孩子们的卧室里,所以脸上“沾满了黑色的煤灰”。因而才被称为“黑彼得”。

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角色在最近这两年里遭遇到了挑战:不少有色人种、尤其是非洲裔的荷兰人认为黑彼得这个角色带有十足的侮辱性,非洲裔社群无法接受通过这种带有种族歧视内涵的方式来庆祝佳节。

在荷兰不少城镇举办的“欢庆圣尼古拉斯入城”仪式上,打着“反种族歧视”旗号对黑彼得进行抗议的人群和那些打着“保护文化传统”捍卫黑彼得的人群发生了口角乃至肢体冲突——“政治正确”和“捍卫传统”之间的文化战争就此掀开了。

有关“黑彼得”角色是否含有种族歧视内涵的讨论每年都要在荷兰各大媒体上进行一次。然而在2017年的圣诞季,这番辩论走出了荷兰,成为了欧美其他国家也在热议的话题。

一些自由派媒体批评说黑彼得是某些荷兰人“重温殖民帝国旧梦”的一种方式,称圣尼古拉斯的故事早在中世纪就有存在,但黑彼得这个小助手的角色直到近代才出现——恰恰就是荷兰作为殖民帝国向外拓张的“海上马车夫”时代。

在荷兰海外殖民达到全盛的17世纪,这个本土面积不到5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小国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和加勒比地区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史称“荷兰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荷兰也在大西洋的“黑奴”三角贸易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16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洋贸易势力被荷兰取代后,这个国家几乎垄断了大西洋上的奴隶交易市场。

荷兰应用科技大学研究媒体和文化的乔克·哈慕斯教授介绍说,黑彼得这个角色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荷兰童话故事里,作者是当时的童话作家让·申克曼。

从当时出版的童话插画中不难看出,最早的黑彼得穿着北非摩尔人的传统服饰,还有着被涂成大红色的厚厚嘴唇以及带有非洲色彩的大耳环。“在申克曼的文学构想中,黑彼得显然就是一个‘黑奴’”,哈慕斯甚至猜想黑彼得的现实灵感来源就是当时荷兰王室从埃及开罗购入的一位“黑奴”,因为“申克曼一直对荷兰王室非常感兴趣,也和一些王室成员有来往”。

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理论家梅克·博尔认为,黑彼得这个角色之所以应当被重新评估还因为“他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负面色彩”,博尔说小孩子们通常会对黑彼得的到来感到恐惧和担忧,因为他也会帮助圣尼古拉斯惩罚不听话的小孩子。博尔举例说,有很多有色人种的小孩就在学校里被其他孩子称作黑彼得,这个角色的负面色彩显然已经外溢到了现实生活中。

“很多荷兰人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个建构在你儿时记忆里的角色的确有着近乎病态的文化隐喻。”她说。

黑彼得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角色在荷兰过去以白人为主的人口种族构成下,并未掀起太多波澜。然而二战后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改变了这一切:随着曾经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殖民地的不少居民为了保住荷兰国籍选择移民到荷兰本土。这个国家的人口多元化程度也相应地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洲裔背景的荷兰表演艺术家昆西·加瑞于2011年在互联网上发起了名为“黑彼得是种族主义象征”的抗议运动,对外表达出了期望全社会能就此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变的声音。这一抗议运动很快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包括阿姆斯特丹和海牙在内的一些荷兰城市宣布他们会对黑彼得的形象进行改造。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改变表示欢迎。在近几年西方各国种族冲突激化、“白人至上”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黑彼得的去留问题在荷兰也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没有一方愿意在这一象征性的议题上妥协。

荷兰时报在线报道称,在这一个圣诞季全荷兰范围内就发生了数起和黑彼得相关的对峙和冲突。早前的11月,有将近40多位“白人至上主义者”开车堵住了荷兰北部A7高速公路位于赫勒芬的出口,目的在于阻止示威者前往当地“圣尼古拉斯入城仪式”的现场表达抗议;大约一周之后,又有十位涂成黑彼得样子的种族主义者闯入了位于乌德勒支的一所学校,要求那里的非洲裔老师“滚回自己的国家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荷兰,公开要求捍卫黑彼得的并非全是处于社会边缘的极右翼人群。很多迹象显示,认为“不应该或没有必要改变黑彼得”的荷兰人其实也是主流声音中的一种。

《荷兰时报》的另一篇文章指出,有意对2017年圣诞季“圣尼古拉斯入城式”进行改革的人集中在包括阿姆斯特丹和海牙在内的几个大城市。而很多稍小的城镇,并无意对传统做出任何妥协。鹿特丹《通用时报》早前对272个荷兰自治市的市政厅进行调查访问,结果显示有239个自治市在这一个圣诞季里都会在其“圣尼古拉斯入城式”和其他庆典活动里继续采用黑脸彼得的角色。

事实上,就连荷兰首相马克·吕特本人也认为黑彼得“没什么大不了”。他在2014年谈及这一话题时说“黑彼得就是黑彼得,他不是绿彼得也不是黄彼得,他就是一个传统文化角色”,呼吁不要过度拔高其含义。

黑彼得的争议风波在2015年甚至被摆上了国际外交舞台。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当年对荷兰发出警告,要求其尽快在圣诞庆祝活动中去掉黑彼得这一角色。该委员会称“这一角色是对非洲人民刻板印象的刻画,同时还有美化奴隶制度的含义”。

尽管很多荷兰人对联合国“干涉内政”的做法嗤之以鼻,包括阿姆斯特丹在内的一些大城市还是行动了起来,决心要从这方面提升一下国际形象。

这些城市的市政厅想出了折中方案来庆祝圣诞节——把黑彼得完完全全改造得和非洲人的形象无关。于是,在这两年的庆祝活动中,名为“烟灰彼得”的新角色出现在了圣尼古拉斯的左右:这是一个无法判断种族背景的角色。他脸上涂抹得不均匀的黑色颜料很清楚地证明,他就是因为钻了烟囱才搞得如此狼狈。

这一方案后来在2016年起被荷兰RTL电视台采用。该电视台决定在圣诞季的所有节目中都将使用这样一个“烟灰彼得”的形象。该台一位发言人说“这将是一个既保留了荷兰传统文化又去掉了冒犯性糟粕的新彼得”。

然而RTL的这一举动并未得到好评,反而遭到来自各方的抵制:一方宣称“烟灰彼得”也无法改变其种族主义内涵;另一方则吐槽说“这个彼得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彼得”。很快,荷兰的互联网上“拒看RTL”成为了新趋势,选择两边都讨好的RTL成为了众矢之的。

最初将黑彼得推上争议中心的加瑞坦言,事到如今大家肯定已经不再是为了争论彼得的脸究竟应该怎么画,而是在为了自己理想中的荷兰社会而做斗争:一方希望荷兰能够越来越种族多元化,一方则认为白人为主的传统无论如何也不能妥协。

比如,近年来崛起的荷兰极右翼政党自由党就是捍卫黑彼得的最强大政治力量。该党曾在议会提交议案,要求将“黑彼得是非洲人”的角色设定写入法律,以保卫荷兰传统文化;当阿姆斯特丹一家法庭判决说黑彼得带有负面影响后,该党的数名成员打扮成了黑彼得进入法庭展开抗议。

“重点不在于黑彼得究竟该不该被禁止,而在于大家是否有意识和决心去直面荷兰社会中长期所存在的、比方说像自由党这样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残留势力。”加瑞说。

作者:张晓东
       来源:《看世界》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