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是嘻哈的第一生产力?

从地下到主流:嘻哈极简史

YOYO!Checkit out!

很多人被嘻哈说唱迷住,都是因为它的旋律够酷,歌词狠毒,但对于嘻哈文化的真面目,他们的理解并不靠谱,所以嘻哈文化到底走过什么样的路?这堂历史课大家都应该补一补……

“穷”是嘻哈的第一生产力

嘻哈文化,严格来说是非洲原始部落流行文化的继承。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嘻哈文化在纽约市区的非洲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间兴起,广义的嘻哈文化包括涂鸦、街舞(由霹雳舞,即“Breakdance”演变而来)、打碟(DJ)以及饶舌说唱(Rapping),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上所述。

站在嘻哈的起点看这种文化,其所有表现形式用一个“穷”字便可以概括。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街头播放音乐的非裔年轻人

为什么总要穿大一号的黑色衣服?除了耐脏和方便运动外,当时聚居在贫民区的非洲裔收入甚微,所以哥哥穿着感觉小了的衣服就留给弟弟穿,形成了嘻哈人穿巨大衣服的风格;为什么会有涂鸦?这本是街区帮派为了划分势力范围画下的标志,后来越画越精致,发展成了一种民间艺术;为什么会有街舞?因为贫民窟的孩子没钱去舞厅,而且当时种族歧视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有钱也不一定能在白人的舞厅里玩得尽兴;为什么纯正的嘻哈说唱讲的都是非洲裔卑劣的街头生活,而且充斥着粗口和暴力?因为这群被美国主流社会“隔离”的年轻人感到绝望,他们憎恨的东西要比他们热爱的东西多得多。

而“穷”这种原罪落实到嘻哈文化诞生与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则表现出了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内核。

最早在1970年代初,迪斯科音乐在美国盛行,上流社会人士盛装打扮去迪斯科舞厅,全世界都以为灯红酒绿的纽约是天堂。但在纽约布朗克斯区,这个犯罪率在全美数一数二的街区,以非洲裔和拉丁裔为主的贫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就业机会的青年整天无所事事,街区里毒品泛滥,帮派火拼随处可见,仅1972年该街区发生的火灾就高达12300次。

但这一切苦难,都没有磨灭年轻人对音乐骨子里的热爱。当时,很多非洲裔青年都喜欢扛着体积巨大的盒式录音机在街上闲逛,时刻沉醉在音乐的抚慰之中。到了歌曲最高潮的间奏部分(Break),还会情不自禁地学着拉丁裔的舞步手舞足蹈起来,所以就有了最早的霹雳舞(Breakdance)。

△第一場嘻哈派对在这里诞生

当时在布朗克斯街头播放音乐的年轻人不少,但来自牙买加的高个小伙子酷·海克(KoolHerc)绝对是最喧闹的一位,他用唱片放歌,他播放的音乐音量最大,而且切换音乐的技巧也是最好的。每次他的出现,都把街头搞得像是在举行盛大的舞会。

技术的完善

1973年8月11日晚上9点,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塞治威克大道1520号,当地第一DJ酷·海克为筹集校服费而举办了一场名为“返校音乐会”(Backto school jam)的舞会(这同时也是酷·海克的妹妹的生日派对),嘻哈音乐最早便是诞生于这个派对上。1973年8月11日,也被视为嘻哈音乐的生日。

△嘻哈三圣:酷·海克、闪耀大师、班巴塔(从左至右)

酷·海克在派对上并没有放当时风靡的迪斯科音乐,而是放了灵魂乐。他把鼓点从歌曲中剥离出来,用手拨动两台唱机中的指针,制造出了反复播放一段间奏的效果——因为舞者们总是等待歌曲的间奏部分来展现他们最炫酷的舞姿。这种只有鼓或鼓跟贝斯的声音循环播放的风格奠定了嘻哈音乐必备的要素,那就是节奏。

光有间奏鼓点和碎拍节奏,没有歌词也不行,因此酷·海克干脆把麦克风放在桌子上,谁有灵感就上来说几句。于是,一个名叫科克拉罗克(CokeLa Rock)的小伙子站出来,拿起麦克风说了一段比较押韵的词。他也成为了嘻哈历史上第一位MC(MicrophoneController的缩写,意为“麦克风的掌控者”,后来演变成Rapper),虽然他当时喊的词大概就是:“哪位小哥,你的车把别人的车挡住了,快出来挪一挪。”

不久后,酷·海克引起了大人物班巴塔(AfrikaBambaataa)的注意,后者是布朗克斯街区最大帮派“黑桃帮”的老大。班巴塔曾在一次帮派火拼中痛失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他时常思考着如何用一种和平的方式结束当时街头随处可见的流血斗争,而酷·海克那种能让人忍不住想跳舞的音乐就是他要找的东西。

班巴塔随后买来同样的设备,也开始举办舞会,利用他的影响力传播爱与和平等思想,并且说服他所在的黑桃帮创立“祖鲁共和国”(ZuluNation,最早也是最大的嘻哈组织,核心宗旨是爱、团结、和平及享乐)。就这样,音乐成了让街区青年改邪归正的一种方式,仇家们在街头碰面时不再是拔刀相对,而是一言不合便尬舞。

△N.W A

也是那个时候,嘻哈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Hip-hop”,据班巴塔自述:“了解这些派对意义的人被称做‘hip’(俚语,有知情、察觉之意),我希望了解这个文化的人可以玩得开心一点,所以希望他们‘hop’起来(hop,有跳起来、更high的意思)。两个字加起来成为了Hip-hop(这些了解派对的人,希望你们更high)。”

从艺术层面来看,此时的嘻哈音乐尚未发展完全。随后,疯狂的科学达人闪耀大师(DJGrandmaster Flash)力图完善嘻哈音乐,他开创了打碟的新技术。

当时大多数DJ有两种切换歌曲的方式,都是有缺陷的:很多电台是慢慢把一首歌声音变小再慢慢进入下一首歌曲,让两首歌混在一起。酷·海克采用的是同步混乱的方式,他放一首歌,然后把一段间奏延长,这就需要DJ有高超的技术,能精准地把唱机的指针放到对的地方。还有的人会把两首歌混合起来,这样的后果就是听起来杂乱无章。

闪耀大师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改进,碰巧有一天他把手指放在唱片上,放开、放上去、放开、再放上去,效果竟然不错,甚至可以掌控唱片。就这样,他成了第一个切割节奏的人,就好像是在编辑歌曲。

后来,闪耀大师、班巴塔和酷·海克在嘻哈界被称作嘻哈三圣。

用思想武装起来的说唱

在闪耀大师之前,嘻哈音乐仍然是以DJ文化为主,街头娱乐、活跃气氛是嘻哈音乐的最主要功能。早期嘻哈音乐里出现的MC说唱,如果除去语言方面的区别,大概就和中国喊麦作品《我一人饮酒醉》的层次差不多,主要还是用于活跃气氛。

后来,闪耀大师与名为“狂暴五人”的嘻哈团队合作,在1982年创作了嘻哈歌曲《TheMessage》,这首歌曲揭露了美国大都市贫民区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他们的愤怒、痛苦和无奈。

《TheMessage》中大篇幅的歌词以及朗朗上口的说唱都为嘻哈音乐注入了灵魂,重新定位了嘻哈音乐的内涵和走向,连不关注嘻哈音乐的《滚石杂志》都给这首歌打了五颗星。从此,揭露种族歧视及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嘻哈说唱音乐开始风行。

后来,嘻哈风潮刮到美国西海岸。80年代末期,洛杉矶有多达600个帮派组织、七万名帮派成员,街头暴力盛行,可卡因泛滥成灾,甚至很多人都在贩毒。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嘻哈音乐早期重要的流派,匪帮说唱(GangstaRap)兴起。

△1991年的洛杉矶大暴乱中,哄抢商店的当地民众

1986年,说唱歌手Ice-T发布单曲《6 in the Morning(早上六点)》,成为了西海岸第一首匪帮说唱歌曲。Ice-T的音乐灵感来源于费城歌手史酷利的《园畔杀手》,严格来说史酷利才是匪帮说唱的始祖。

但真正把匪帮说唱以及嘻哈音乐骨子里那种愤怒与不屈发扬光大的,要数来自洛杉矶郊区康普顿的传奇说唱团体N.W.A(NiggasWith Attitudes,有思想的非洲裔)。那时的康普顿和嘻哈音乐发源地纽约布朗克斯区没什么分别,都因黑帮活动和罪案频发而臭名昭著。而且康普顿当时还存在很严重的种族歧视,只要你是非洲裔,走在大街上什么也不干都会被警察搜身甚至逮捕。而当地的夜店,每天晚上都要在门口准备一定数量的运尸袋。

N.W.A成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其中一个创办人Eazy-E甚至是靠贩毒起家的。所以他们将丑陋而残酷的黑帮生活,以及他们的愤怒和个性写进了歌词里,作为对抗不公与强权的武器。

他们写下了嘻哈名曲《警察去死》,描述了他们仅仅因为肤色问题就集体被警察按倒在大街上的真实经历,以此抗议警察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这首歌的广泛传播让他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危险组合”的称号,成为美国政府和主流社会的眼中钉,甚至还受到了FBI的警告:禁止在演唱会上唱《警察去死》。

但最后,N.W.A还是在底特律的一场巡回演出中演唱了这首禁曲,早有准备的警察当场鸣枪打断了有几万人参与的演唱会,随后人群中发生骚乱,N.W.A被拘留。事后,N.W.A组合成员IceCube在采访中这样说道:“这首歌是康普顿生活的纪实,而不是鼓励暴力。”

1991年,N.W.A解散,多名成员单飞。也是在1991年的洛杉矶,一段警察殴打非洲裔青年罗德尼的视频广为流传,虽然法院最终证实是罗德尼醉驾并且挑衅执法人员在先,但此事还是点燃了非洲裔群体的愤怒,随后演变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暴乱。

街头上数以万计的非洲裔从抗议示威演变到聚众闹事、烧杀抢掠,最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出动军队来镇压暴乱。此次事件导致洛杉矶面目全非,无数店铺被烧毁,共有53人丧生,上千人受伤,财产损失达10亿美元。

原先美国主流社会对说唱就抱有极大的敌意(尤其是匪帮说唱,简直可以说是主流社会眼中的洪水猛兽),而洛杉矶大暴乱过后,美国嘻哈音乐界更是充斥着反叛、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此时,从N.W.A单飞的Dr.Dre发行首张个人专辑《TheChronic(好货色)》,这张叛逆但克制的专辑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嘻哈音乐的固有印象,同时也抚慰着洛杉矶暴乱留下的伤口,开创了风格轻松的G-Funk(帮派放克,G代表Gangsta)音乐,这是一种旋律说唱,既有节奏又保持批判性。

Dr.Dre的专辑大受欢迎,至此,嘻哈正式跻身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Dr.Dre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一生做了很多蠢事,许多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匪帮说唱生于枪口死于枪口,歌词的戾气太重,释放了太多负能量,早晚会遭报应”,虽然那些戾气都是源于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但说到底嘻哈音乐的最终目的和愿望,还是友爱与和平。

纵观嘻哈文化从地下走上台面的历史,“保持真实(Keepit real)”始终是嘻哈的文化精髓之一。但是,这几个字的重点从来就不是教唆人们为所欲为,以毒品、犯罪、暴力、粗口、性等元素来炫耀自己的叛逆,而是通过还原丑陋的真实生活,给听众带去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充当底层人民向上流社会抗议的传声筒,直至更好的社会到来。

所以说,嘻哈文化生存的环境,可以是卑微的,甚至是卑劣的,但它的精神必须是向上的、高贵的。

注:文章略有删减

作者:李斑子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