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Uber要上市,滴滴还要等多久?

2017 年,在 Uber 旅程中发生了 212 起性侵案件。Uber 的首席法律顾问、前美国司法部官员 Tony West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随着调查的深入,这类案件的数量有增无减。

Tony West 在 Uber 的两年间,1.48 亿美元赔偿全美 50 个州,以换取 Uber 数据泄露案的庭外和解;以 1000 万美元解决了 3 名 Uber 前员工起诉的性别歧视问题;帮助公司以庭外和解的方式解决了 9 名曾在 Uber 车上被强奸、绑架和骚扰的女性乘客对 Uber 发起的诉讼。

纽约时报对此的形容是,Uber 正在迅速地“洗白”(clean up)。

但是要洗白不容易,网约车似乎自带“招黑”属性。Uber 的重镇——纽约市,正在对网约车频频发难。在去年 8 月份,纽约市议会通过了冻结网约车新牌照发放为期一年的决定。最近,纽约市当局又要求网约车公司应该起码让开车司机得到最低时薪,在纽约市,这个最低时薪的标准是 18 美元。

纽约市为什么要这么做?放在中国的语境里,这个问题不太好理解:北京的网约车司机一个月勤快点,平均下来到手能有七八千的水平,而北京市政府的最低工资水平只超过 2000 块钱一点点。算下来,网约车司机算平均水准的工作。问一下被网约车冲击较为厉害的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的收入水准差不离。

在纽约,情况有点不同。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靠网约车谋生的人 4 年来增长了 6 倍,司机们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在 17-18 年,6 个出租车司机自杀,其中有 3 个出租车司机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纽约有一半的司机都在干网约车司机的全职工作,并以此养家糊口。

完全市场化和放开网约车牌照,反而导致司机过地越来越差。低学历、资源禀赋较差的人口本来就存在,网约车大行其道之后,劳动力一窝蜂地流动到这个行业。在出租车牌照数量的临界点之前,单价降低、但是出租车司机照样也可以在网约车 APP 上接更多单,网约车和出租车是并行不悖的;在临界点之后,单价继续降低、城市拥堵加剧、司机们对于平台的发单争抢越发激烈,两者的日子都不好过。从 6 个出租车司机自杀的时间点:2017 年底、2018 年上半年来看,纽约市出租车牌照数量的临界点应该是 10 万个。

图 | 2010 年至 2018 年纽约持牌出租车数量,可以看见黑色部分的网约车数量增长迅速(来源:华尔街日报)

我们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情形,就会发现:纽约市的网约车供给可能太多了。在常住人口将近 1300 万的深圳市,合规的网约车数量是 4 万,而在 860 万人的纽约,持牌网约车数量超过了7 万 5。

如果网约车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必须全职雇佣司机呢?这会导致很多兼职司机不跑了,运力会下降。Lyft 表示,平台上超 9 成的司机每周只跑不到 20 个小时。在中国,监管的方法变成了网约车新规,将不合规的司机排除出去。这个方法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得到严厉执行,并迅速奏效,反映最为直接的一点,就是“打车难、打车贵”。

与中国相比,美国各自为政、工会掣肘的地方政治管理效率较低。其实早在 2015 年纽约市就提出要限制网约车,但是不了了之,这为美国网约车留下了相当不小的喘息和发展空间。尽管 Uber 车上不少发生事情,公司治理在上一任 CEO 时也是鸡飞狗跳,但是换了管理层后,Uber 在上市之路上越走越顺。

亏损收窄、估值飙高,渡尽劫波“兄弟”在

在网约车监管面前,美国网约车老大 Uber 和老二 Lyft 可谓是“难兄难弟”,就是上市,两兄弟也要紧挨着一块上。

Uber 希望估值能够高于 1000 亿美元,筹资 100 亿美元。公司 2018 年全年总营收 113 亿美元,同比增 43%;经调整亏损 18 亿美元(不考虑 Uber 卖掉在东南亚和俄国的资产),同比降 15%。第四季度营收 30 亿美元,同比增 24%,增速下滑;四季度净亏损由上年同期的 11 亿美元降到 8.65 亿美元。

Uber 的 1000 亿美元估值是怎么来的?简要分析如下:

鉴于 Uber 仍然保持亏损,业务多样化,The Information 建议用市销率(P/S)(总市值除以总销售额)进行估值;

已在美股上市的餐饮外卖 O2O 公司 Grubhub(和美团、饿了么类似)在 2018 年营收增速 47.5%,与 Uber 接近,2019 年增长水平估计与 Uber 同样比较接近(33% 的增速),两者成长性高度相似,因此可采用同一市销率;

Grubhub 目前市销率 5.4 倍(截止 3 月 4 日,该公司总市值 70 亿美元,2018 营收 10 亿美元,预计 2019 年达到 13.3 亿美元)左右;

那么 Uber 所有在营业务估值为 2019 年预计营收 142*5.4=767 亿美元;

Uber 持有的对外投资股权包括了中国、东南亚和俄国同类竞品公司,股权总价值达到了 120 亿美元;

Uber 在 2018 年的表现优于预期,相应提高了投资者对于 2019 年的预期,2019 年营收预测上限 150 亿美元,从而估值 150*5.4+120=930 亿美元。

也就是说,Uber 在当前这个市况的基准估值是 900 亿美元左右,而 IPO 估值随着市况的好转或恶化,略有变化。

采用同样的市销率(P/S)估值法,The Information 估计 Lyft 的估值可以达到 260-280 亿美元,高于此前的 200-250 亿美元的预期,这源于 Lyft 增长速度更快,适用于更高的估值倍数:公司 2018 年营收翻番,增至 21.56 亿美元,净亏损增 32% 至 9.11 亿美元;预计 2019 年公司营收同比增 75%,达到 37 亿美元。

身为老二,Lyft 更着急上市,老大一上市,怕是把血都抽光了。

Lyft 向美国证监会披露的保密 S-1 文件就先于 Uber 公开,公司披露的一些关键数据表明:老二也有春天。

抽成比例(take rate),由 2017Q4 的 23.4% 上升到 2018Q4 的 28.7%;

每个活跃乘客的平均花费稳步上升:2016Q2: 14.1$,2017Q4: 27.3$,2018Q4: 36$,两年半增加了一倍多;

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由 22% 升至 39%,这个数据有点争议,第三方研究机构 Second Measure 的研究结果是 29%。

图 | Lyft 每位活跃乘客的平均花费(来源:Lyft S-1 文件)

说声爱你不容易,双寡头永远要干架

美国独特的双寡头市场结构,不那么稳定。当老大和老二在本土战场的差距在缩小时,双方在核心战场的争抢越来越激烈。老二 Lyft 定位更加专注于“一站式的出行平台”,所以老大和老二的核心战场放在了:1、自动驾驶,2、共享单车。老大 Uber 的战略更加多元化,旨在把一切运力调动起来,做好所有运力的生意,因而 Uber 还将战火蔓延到了出行之外的领域:1、Uber Eats,类似于美团送外卖;2、Uber Feight,货运业务,帮公司运货。

Uber 的业务线扩张情况是这样的:

1、Uber 打算在 2019 年花 10 亿美元买、租滑板车和自行车。中国的共享单车都溃败地不成样子,Uber 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CB Insights 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说明在湾区人们用滑板走的行程和打 Uber 的平均行程距离差不多!也就是一个做滑板的公司有可能取代 Uber 成为人们的出行首选;

2、Uber 烧钱主要是烧在卡车运货和自动驾驶,在 2018 年这两块业务烧了 5 亿美元,几乎没产生任何营收;

3、Uber Eats2018 年同比增长翻番,比主营业务快多了,投资人希望这部分业务能够适用于更高的市销率和估值

与新业务的大肆亏损相比,Uber 的主营业务经营利润是亏损了 1.25 亿美元。

要增长,就得亏钱,要一直亏钱,投资人心里也打鼓。当前,市场的着眼点就是,Uber 什么时候能够扭亏?现金流什么时候能够好转?在 2018 年 3 月,Uber 表示:公司可以减少市场营销方面的开支、找别人的钱帮助自动驾驶业务,一年能够节省开支 20 亿美元,2019 年的经营利润也会由之前的 -5 亿美元变为 10 亿美元,但是这会导致 2019 年的预期增长率由 33% 降到 22%。如果 Uber 继续谋求 33% 的增长,公司同样会在 2020 年挣得 15 亿美元的经营利润,但是这个数字是基于收入增速快于各项支出的综合增速。

Lyft 这边的情况就比较简单,业务线条主要是两个:

1、2018 年自动驾驶研发 Level 5,烧了 3 亿美元,相比于 2017 年多了一倍多。老二的自动驾驶争议同样很大,Lyft 之前和谷歌 Waymo 的合作没什么动静,Lyft 和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在 APP 上的打车分成合作也不甚明朗;

2、去年年底,Lyft 以 2.5 亿美元收购 Motivate,该公司在纽约市有一份为期十年的独家协议,占据了 2017 年 3/4 的共享单车市场,当年营收 1 亿美元。对于这宗收购,讨论的着眼点是 Motivate 停车是固定桩的,Uber 收购的 Jump 就比较灵活,在街上的地标附近就能停,扩展很快。

滴滴上市还要等多久?

讲完了大洋彼岸的网约车双寡头,就不得不讲一讲中国的滴滴。

滴滴的业务板块和两家公司是高度相似的,但是滴滴面临的问题是:1、中国的网约车新玩家层出不穷,美团打车在去年把滴滴拖入了局部区域的补贴战争,滴滴的市场垄断地位被挑战;2、滴滴启用新的运力方式,也就是电动车来搞外卖业务,规模经济一点没有,在次要战场又陷入了补贴战;3、两起顺风车命案直接后果,是占总运力 10% 不到的顺风车被下线了。更严重的后果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滴滴运力的主力军快车和专车运力被大量清退,这对于滴滴的总营收和估值都是致命的打击。

主战场失利、次要战场陷入泥潭、核心运力被一剪梅,三个因素叠加,导致了滴滴 2018 年巨亏 109 亿。

两会正在开,有不少人为网约车讲好话,比如小马哥和清华的一位教授。滴滴最后一定会上市,公司本身也不是伪商业模式,没有了一个滴滴,还会出现好几个滴滴,或者出租车黑市会重出江湖。滴滴本身的存在,为 3000 万人提供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准的生计(滴滴数据显示司机月均收入 2500 元),按照滴滴 2017 年 250 亿美元的 GMV 算,假设司机抽 7 成,司机从中拿到的总收入一年可以达到 1200 亿,按照 5 倍的乘数效应来算,滴滴带动了约 6000 亿的 GDP,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意味着将近一个百分点,不可以不慎重。至于什么时候上市,就看滴滴能撑到什么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