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严谨的 德国小伙伴们

我那严谨的德国小伙伴们

密密麻麻的公交时刻表;各式各样的锅碗瓢盆刀;随意打开一份报纸,满眼大大小小的数据图例;站在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披着专业机构测评分数,一身硬气。

刚来德国时,处处彰显的严谨、量化思维,仿佛一座巨大的镶着金边的玻璃展柜,让我惊叹不已。如今在德留学逾三年,对这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对我而言,德国人的严谨好似公交车上的拉环,平日里晃晃荡荡,也不起眼,然而一个急转弯,猛地一下抓住,倒也是个让人足够安心的存在。

“中国没有所谓‘零楼’的,负一层上面就是地上一层了。”

“那零不就没有了,‘负一’和‘一’之间怎么能没有‘零’呢!”

这是我和室友G的一段经典对话。

G室友来自斯图加特—奔驰、保时捷和博世的故乡,就读法学专业。在环境的熏陶下,时年21岁的他用“严谨”打开了我了解德国人的第一扇窗。

初来乍到,常常遇到生词。当我向他请教一些日常流行语的用法时,他会相当精准地给出一串字典式的定义,让我恨不得拿小笔记记下来。比如“geil”这个词,大概相当于汉语中的“棒”或者已故流行语“给力”,德国年轻人使用这个词的频率相当高。

靠着语境,我已经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但是秉承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我还是向G室友讨教了。他先用书面语解释了一番,大抵意思如下:“本词属于流行俚语,用于表达惊叹、赞美,形容非常好,或者说某一事物很高程度地符合说话人的心意;还有一个意思,便是形容人性感,外表有吸引力,然多为贬义。”

我还在充满钦佩地咀嚼这长长的定义,那边的G并未罢休。作为熟读无数法律条文,背诵一字不许偏差的学霸,他又上网搜索了这个词的词典解释,了解到这个词在植物学中还有“生长繁茂”,甚至“施肥过度”之义。于是“geil”这个词,我是再也不会忘记了。

G室友的另一次表现,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次我买了张海报往墙上贴,贴完后不能确定是不是方正的。正好他从门外经过,我便喊他进来帮我看看。他进屋了,步子时远时近,一番打量,却始终默不作声。一个转身,他回屋抄了把卷尺,我顿时心里一沉,默念一句“geil”!

待他量完海报边与房梁、墙边的距离,获得铁一般的数据后,才轻吐一句:“你看,歪了。”于是乎一通调整,总算挂得主观和客观意义上都正了。

然而谁知夜里海报竟轰然掉下,那一刻惊醒的我心里又一沉。第二天,我正打算就着墙上的铅笔记号张贴,他又来了,告诉我这种胶带贴不住,他有专门的墙面贴。仿佛哆啦A梦般,他回屋拿来了专业的墙面贴以及一个电子秤。是的,胶带每只承重200克,他必须测量海报的重量并结合墙面的光滑程度以确定需要几个墙面贴。

结果就是,到现在这张海报还在墙上贴得稳稳正正的。

看到上面,诸君或许会想,这不过是个极端案例。那么接下来我要介绍一下另一位室友—来自汉堡的S。S室友家境优渥,一直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和G君一起,他们俩“经营”着一家不对外开放、唯一顾客就是老板的“无证面包小作坊”。

德国人爱吃面包是出了名的,面包对于他们就像意面之于意大利人、法棍之于法国人、汤之于广东人一样。对于如此重要的主食,崇尚有机健康的S君某日心生一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他要烤的不是普通面包,而是无面粉、无泡打粉、无添加、百分百全谷物有机面包。连酵母也要自己在冰箱养,于是我们的厨房里从此住进了一个新宠物:天然酵母。

小作坊每周按需开炉两到三次。从第一次烤制以来,S君始终坚持在一个本子上记录烤制数据和成果,包括各种谷物的用量,研磨精细度,发酵时间,烤箱温度,烤制时长以及成品的具体颜色、口感、湿润度等等,不厌其烦,颇有做大做强的架势。

这一番动静引来了G君。他对面包外形颇为讲究,所以实验报告上从此多了新的一栏:平整度。这两位都不是理工科学生,却着实把我们的厨房变成了实验室。终于,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和改进后,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完美的“三无面包”。

曾经有一次,他们比例计算失误,面包发硬掉屑,我“被迫”品尝失败的苦果。我问了句:“你们俩为什么不买台全自动面包机?”“那就不好玩了呀!”两人异口同声道。

好玩,大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很难将这个词与“严谨”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德国哥俩的眼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追求细节竟是一桩充满乐趣的事情。很难说是严谨的德国人被条条框框所禁锢钳制,还是他们在掌控着细节,感受“万事到位”的快意。至少这件事上,严谨带来的掌控感赋予了他们无限乐趣。

好友T是个爱做菜的德国施瓦本女孩,遇到我这个中华料理小当家,自是常常切磋。

有一回我给她做了葱油拌面。做过这道菜的人都知道,它的配料非常简单:细面、鲜葱、白糖、生抽、老抽,当然还有大量的油。当一个德国人想要复刻一道只吃过一次的中国菜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面对眼前的几个“少许”“适量”字眼儿,我知道,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大概会常常吃到葱油拌面了。

果然,我先是陪她去亚洲超市买了生抽、老抽,她详细地询问了两者的用途与区别,又记录下各种配料的配比以及葱段炸制的时间。那段日子,我一次次帮她尝味、看颜色,到后来我都快忘了正宗的葱油拌面是什么味道了。一个月过去,我被认真好学的T喂胖了三斤。

当然,T也并不总是那么“轴”。当她自己做朴实的施瓦本家常菜时,也总是凭感觉放佐料,只有当我们一起做中国菜时,她才会问“豆腐要切多大,两厘米还是三厘米”或者“要放几汤匙酱油”之类的问题。大概对于前者,她有足够的记忆储备以供调用,而做中国菜时,她的那份认真和执着更多是对菜品和我的双重尊重吧。

还有一位女士,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必须用点笔墨向诸位介绍一下。这位女士姓W,是一位友人的母亲。常听这位朋友说起,她的妈妈是多么注重细节,有时甚至认真到让她不耐烦。终于,去年夏天我去她家做客,有幸见识了这位严谨妈妈。

他们家住在巴伐利亚州一个叫“爱神溪”的风景如画的小镇。我们到时,W夫人已在小屋门前等候了。初次见面,只觉对方平平无奇、亲切友好罢了,但一踏入家门,乃知此事不简单。

我到访过不少德国家庭,却第一次见到如此一尘不染、齐整有致的人家。桌椅、书架、摆设,各就其位,就连一盆盆绿植都挑不出一片黄叶,显然,女主人刚刚打扫过。朋友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半带着安慰的语气说道:“平日里也有乱的时候。”

我被带进了楼上的客房,在满目的一尘不染中,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摆放我的随身家当。

下楼时经过一个房间,朋友介绍说这是她妈妈的办公室。她妈妈分明是专职的家庭主妇,竟然有自己正儿八经的私人工作领域,足见她的认真。朋友说W夫人每周都会在办公室里制定周计划,包括购物详单、每日食单以及相应的食材分量,且往往精确到克,而这些计划不出意外将会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得到严格执行。

随后,朋友带我去参观花园,自然是百花争妍、瓜果齐盛。摘了些晚餐将用的香草、蔬果,厨房我们便不得再踏入一步了。W夫人的规矩很严,她烧菜时,菜品、步骤、用量都是精确计划好的,任何人的擅自插手都会扰乱她的排兵布阵,所以老公、孩子只能乖乖等着开饭。

吃过晚饭,W夫妇聊起他们去越南度假的经历,我问起度假时这么大的园子谁来照顾,朋友笑着说:“还不是我那大姨来。”原来W夫人会给每一株花草贴上字条,分别标明浇水量和浇水频次。

她们家的花园不下两亩地,可怜的大姨!

叙了这么多德国人的故事,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

“严谨”是国人看待德国人时,惯常使用的一片滤镜。透过这片滤镜,严谨的细节得以放大,不严谨的小事却被忽略了。比如我的这些个德国小伙伴们,也有不严谨的时候。法学生室友G就总是迟到,好友T常常忘回信息,而W夫人的亲生女儿、我好朋友的房间总是杂乱无章。

不过,这些都掩盖不了我多年感受到的事实—德国人是细节控。他们对细节的要求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规矩感。

这样的德国人,严起来六亲不认、八匹马拉不回;细节对了,合规矩了,便释然开怀、笑逐颜开。和德国人交朋友,总有一种不会被糊弄的安心,怎能叫人不喜欢呢?

作者:郑蕴奥
      来源:《看世界》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