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面临的“ 终极问题”是什么?

德国和它的“终极问题”

提起德国,你会想到什么?足球、啤酒、汽车、哲学、古典音乐、世界大战……

那么德国人呢?准时、严谨、认真、无趣……

这些词不经意地冒到嘴边,我们从未想过它们是如何扎根于脑海,也懒得找寻证据支撑这些想法。

德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受“地图炮”困扰的国家。这种成见不仅来自对工业国充满憧憬的中国,还蔓延在德国的欧洲邻居中。在欧洲,浪漫的法国人、高颜值的意大利人、优雅的英国人都是炙手可热的伴侣选择,唯独提起德国人时,人们嘴角向下。在中国则相反,德式严谨和工业的超高成就令人神往,德国制造被神话为质量的代名词。

德国人痛并快乐地习惯了这些标签,但我们不妨暂时撕下它们,站在德国人的角度,聊两个他们的“终极问题”—“德国是什么”,“德国人是谁”。

分裂还是统一

毒舌作家马克·吐温曾尝试学习德语,但最终绝望地写出了一篇吐槽德语的小文章,说德语是一群受牙疼所苦的人被迫坐在桌前发明出来的。

所有学习过德语的朋友都明白这种“牙疼”的感觉。十种人称,每个名词都具备阴、阳、中三者之一的“性别”,每个词语根据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还具有四种变幻莫测的格位。

但比起世界上同样难学的中文、阿拉伯语、希腊语,德语着实只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语言。德国目前普及的标准德语诞生于公元16世纪,距今只有500多年的历史。彼时还没有“德国”,现在的德国地区有一个很酷的名字—神圣罗马帝国。

共同的语言是民族和国家统一的摇篮,年轻的德语折射出德国艰难的统一之路。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诞生于欧洲,但德国却在形成民族国家的道路上走得尤其缓慢。

直到19世纪初期,当英国已然建立起版图横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法国在非洲肆意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将南美洲分食殆尽时,“德国”还处在一片迷雾之中。神圣罗马帝国仍由约300个邦国组成,使用着超过1000种货币。今天德国境内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可能囊括超过10个邦国,通行需要办理10次通关手续,换10种货币。

马丁·路德的德语,诚然为统一提供了文化支撑,另外两个名字也不得不提起,他们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上推动了神圣罗马帝国向德意志的重生。经济学家李斯特奔走于各邦国,游说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作为经济学家,他认识到冗余的关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唯有消除这种关税壁垒,才有可能从经济统一过渡到政治统一。1834年,在他的万般努力下,当时最强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这一提议,拉拢了38个邦国,率先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

文化和经济蓝图业已绘成,但“德国”的真正诞生离不开“铁与血”的手段。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一个把外交使用得充满艺术感的政治家,硬生生地将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统一了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德意志帝国传承了神圣罗马帝国划地为王的衣钵,由25个具有自治权的邦国组成。这种“联邦”的传统贯穿于德国的血脉,不管是魏玛共和国还是今天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一直采取“联邦制”组成国家。“联邦”的特质,既使得不同地区的德国人拥有相对独立的身份认同,又使他们在相处和决策中能充分尊重和理解差异。

通常而言,国家统一的故事讲一遍也就完事儿了,但德国却在“统一”这件事上“梅开二度”。二战结束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正在打破殖民压迫,走向独立统一,可等待德国的,却是再一次的分裂。作为战败国,德国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冷战的牺牲品,它被占领国撕裂为东德和西德。

苏联占领的东德约占德国面积1/3,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美英法占领的西德约占2/3,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命途多舛的德国刚刚脱离了极权统治的狼爪,又落入了两种意识形态撕裂的虎穴。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下,本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德国人从此不能“无问西东”。

距离1990年两德统一已经过去了28年,今天的德国人依旧不能抹去“东西”二字的阴影。在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畔坐落着一个小小的东德博物馆。那里用一种几乎猎奇的方式,让现在的德国人回味或了解当初东德的生活。馆中播放着一小段当时的影像:西德一侧,金发碧眼的美女们身着比基尼,享受着日光浴;东德一侧,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们举着望远镜,窥视对面的景象。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即便到了2016年,东部联邦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西部的约73%,失业率比西部高出3%~4%。在东德度过了早年生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至今还会因为熟稔俄语、少年时参与过共青团组织,而被政敌指为“间谍”。

“现在的情况与1990年时一样,东西德地区的民众仍然完全不同。”柏林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克林霍尔兹,曾在完成东西德人口普查后如是说。

分裂与统一对德国人来说是个敏感却日常的话题。联邦的传统让他们熟悉并尊重区域差异,但那些曾经将国家分裂的关税壁垒、缠满铁丝网的高墙,又使他们对于一切分裂怀有本能的敌意。这兴许可以解释今天的德国为什么在欧盟中宣扬“多元一体”,努力增强经济领域的一体化。

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

调侃德国人准时,说5:27到就绝对不会5:30到。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德国极其准确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无论是公交还是火车,到站时间都一定能精确到分钟。乘火车通勤对德国人来说再正常不过,只要卡着点到站台就一定不会错过车。

铁路在德国的普及度之高令人咋舌。根据2014年的数据,德国以43,468公里的铁路里程数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六。但如果用铁路长度比国家面积来算,德国则要超过美国、中国、俄罗斯,平均每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公里铁路。

而德国的铁路里程,在1845年仅仅是549公里,到1880年就跃升至超过3万公里。在1871年完成统一后,德国展现出了令欧洲恐惧的“德国速度”,在工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欧洲国家。

“德国该往何处去?”这不仅困扰着德国人,也困扰着欧洲邻居们。愈渐强大的德国,以及相形见绌的传统强国法国、意大利,共同构成了笼罩在欧洲上空的“德国问题”。

这个“德国问题”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常青树。从18世纪争论德意志是否应该统一以来,一旦德国冒头,各国就忧虑德国将席卷欧洲,便争先恐后地压制德国;但若是遭遇债务危机、难民危机,各国又希望德国担起“优等生”的责任,扛起塌下来的半边天。

小时候学习历史时觉得奇怪,一共两次轰动全球的世界大战,策源国里都有德国的身影。这个国家是有多不安分,多“邪恶”,才能把世界搅和成这副生灵涂炭的样子。回头看看,莫不是欧洲各国被“德国问题”困扰的苦果。

如前所述,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在1871年之后飞速发展,到1910年跃升至欧陆第一。不仅在经济水平上,德国的人口总量也是欧陆首位。但盛名之下,德国却蜷缩在欧洲本土一隅。看着周围经济水平不如自己的国家都打出了“日不落”的旗号,在世界版图上肆意横行,德国人就像是错过了牛市的热钱散户,过不去心里这道坎。

骄纵的威廉二世年少继位,一上台便辞退了一向审慎、“韬光养晦”的俾斯麦,急于冒进,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诚然,德国在战争中展现了强大的工业实力,但结果人尽皆知。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战败国,土崩瓦解;德国虽然不似它的两个同盟伙伴,但也受尽了屈辱。本来就为了争夺更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而开战,但谁料战败后本就屈指可数的海

外殖民地被战胜国赢者通吃。不仅殖民地,德国甚至丧失了1/8的本土地盘和约1/10的人口,工业命脉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并需要偿付数千亿马克(1921年确认赔偿金额为49.9亿英镑)的赔偿金给协约国。在军事上的限制则更为激进,德国被禁止拥有海军和空军,陆军限制在10万人以下,不得进出口武器。

德国到2010年终于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赔款,但对于其他条款的遵守就没有这么到位了。亲身上过一战战场的步兵希特勒,鬼使神差地加入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德国工人党”,用《凡尔赛和约》加给德国的种种危机激化民众情绪,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德国再一次成为“坏了规矩”的“臭小子”,站到了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对立面。

曾经两度试着用“德国的欧洲”来回答“德国问题”都宣告惨败,德国终于醒悟,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错三次。二战后,德国积极加入并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项目,愿意把自己规规矩矩地框入“欧洲的德国”这一答案之中。

但这个难题不是只靠意愿就能回答。今天的德国,在欧盟28个(以英国尚未退出欧盟计算)成员国中人口数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排名第一,在欧洲议会中占据着约1/10的席位。可以说,德国在欧盟复杂而民主的决策流程中握有实质上的否决权,任何立法如果得不到德国的推动或支持都是无法通过的。

2009年以来,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把德国推到了“领导者”的角色。2015年往后,默克尔多次霸屏《经济学人》杂志封面,被冠以“自由世界领导者”的称号,甚至在2016年的年度封面中占据了绝对的C位。德国已经想好要做“欧洲的德国”了,可危机之下的欧洲却对这个答案产生了怀疑。

做大国难,在大国林立的黑暗森林中做大国更难,这便是德国的处境。从破碎走向统一,并再度经历分裂的挣扎。两次挑战“欧洲秩序”掀起轩然大波,终于学乖了要做一个欧洲的“好学生”。因此,德国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纠结、更多面,向往统一又尊重差异,有一颗不安的心却被秩序驯化。

德国为我们贡献了精彩的足球、纯粹的啤酒、舒适的汽车、直击人心的哲学、华美浪漫的古典音乐,我们对它的解读不该只停留在严谨务实、严肃无趣的刻板印象上。德国人和你会遇到的每个人一样,有这样那样成长的烦恼和想不清的“问题”。

如果是你,面对德国的“终极问题”,你会变成怎样的人呢?这也正是“德国是什么”,或者说“德国人是什么”的答案,因为遇到了历史与未来的张力,所以成为了复杂而难懂的个体。

下次跟人聊起德国,或者跟一个德国人攀谈,与其讨论那些老掉牙的标签,不如跟他们一起吐槽德铁又罢工晚点,抱怨接纳难民威胁了社区安全,计划圣诞节去南欧晒太阳的旅行……或者更简单一点,开一瓶啤酒就好了。

作者:罗菁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