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在春节期间播出,以其高水准的视觉呈现和成功的改编,一下子火了起来。
为了照顾没看过原著的网友,我们先简单几句话总结流浪地球的原著故事:原著——太阳要爆炸了,地球不跟那几大行星混了,要逃逸到4.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变成它的行星。
◆◆
那么地球的流浪
一共需要几步?
◆◆
简单而言,分五步:
1、刹车时代
在亚洲和美洲部署一万两千台发动机(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先利用赤道发动机反向喷射停止地球自转。
2、逃逸时代
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得地球脱离轨道,在不断绕着太阳转圈运行获得加速度,直至木星轨道附近,利用木星引力,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3、流浪时代Ⅰ(加速)
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比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位于半人马座α星
4、流浪时代Ⅱ(减速)
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5、新太阳时代
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一颗卫星。
那么,当地球开始在流浪后,
地球上还会有地震吗?
当然还是会有啦,我们在坐飞机时,会受到气流不稳定的影响感觉到颠簸,地球这么大一个飞行器在宇宙中受到颠簸或者冲击的话,对于人类来说,自然也会感觉到巨大的震动。
那我们来说一下电影里便呈现的这两次地震:
第一次地震发生在28分钟左右,主要原因是因为受木星引力影响行星发动机故障,(简单说就是地球走着走着刹车加急转弯,车上东西东倒西歪相互碰撞),于是爆发了一次很大的地震。
第二次地震,也是受木星引力激增,亚洲和太平洋板块破裂引起的全球级别的巨大强震,这两次地震都对剧情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造成地球发动机大面积停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木星的磁场和辐射相当的强大,造成地球上所有的电子仪器在木星强大的磁场和引力下全部失灵(原著里没有写到如此详细)。
地震——原著中提到,由于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加速度及运行轨道的改变,地核中铁镍核心的平衡被扰动,其影响穿过古登堡不连续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波及地幔,大陆地热溢出,地震火山横行,这对于人类的地下城市是致命的威胁。
原文“第六次变轨周期后,在各大陆的地下城中,岩浆渗入灾难频繁发生。”
电影中的地下城,设置在地表以下5千米的深度,(刘慈欣原著中是地下500米,知力君认为显然不够深度,不足以抵御地表的严寒和地面承受的冲击,电影的改编有点合理)
地球停转之后,还会有地震么?
原著:先利用赤道发动机反向喷射停止地球自转,地球刹车停转时,地球日落了三天三夜,(书中主角诞生)在十多年后,地球开始加速围绕着太阳绕圈,期间主角经历了地球在近日点的全球恐慌、经历了火山爆发导致地下城被岩浆侵蚀。
当然这些内容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了结果:地面温度骤降,地表的植被建筑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至于地震,那也是地球停转后发生的众多灾难之一罢了。
如何逃离太阳系???
装上发动机就可以让地球直线逃离吗?当然没那么简单,行星这样的“越轨”,也要符合轨道动力学,太阳也是有引力的,所以会用到变轨加速。
比如以嫦娥号为例:嫦娥号先是脱离地表,绕着地球转,然后加速摆脱地球引力飞向月球轨道,然后减速,进入月球轨道,最后降落去月球。——然后我们把嫦娥号当成地球,地球当做太阳,月球当做比邻星就是我们流浪地球的故事了。
因为地球发动机还只能给地球很小的加速度,不能把地球一下子推出太阳轨道,(原著中在地球离开太阳前,还要绕着它转15个圈,在这15个圈中地球慢慢加速)。
啥是洛希极限??(来自知乎)
电影中没有解释这个名词。它以首个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的名字命名。
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
所以,地球飞过木星的时候,不能靠的太近,太近了超过洛希极限,地球就会崩了。但是离太远的话,引力又不太够,会达不到冲出太阳系的第三宇宙速度。
目的地4.2光年是多远?
光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一束光从地球到月球需要1.3秒,到太阳需要8分钟。而地球流浪目的地比邻星的距离则高达4.2光年,也就是光跑4.2年的距离。我们的地球装上发动机后要不间断地开动500年,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最后知力君想用刘慈欣的原著中的诗意描写来作为结尾,尽管地球开始流浪的日子还很远,但是我们仍为这部伟大作品中体现出的东方科幻精神所感动。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刘慈欣《流浪地球》,发表于2000年第七期《科幻世界》
本文转载自:地震三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