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5时10分,
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春雷响/ 万物长
惊蛰
蛰(zhé)在汉语中的本义,
是指动物进入冬眠状态藏起来,
不吃也不动。
惊蛰,即蛰伏的生命被惊醒。
而惊醒万物的则是雷声!
《淮南子·天文训》云:
“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
滚滚春雷唤醒了蛰伏的万事万物,
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
民间画匠描绘的二十四节气神像中,
惊蛰这一节气通常画的是手拿凿与锤的雷神。
惊蛰和雷神关系密切。
因为人们一般认为是
春天滚滚的雷声唤醒了蛰伏大地之中的生命。
正因如此,
惊蛰是否打雷,
被看成关乎一年气象的象征性标志。
如果惊蛰有春雷滚过,
农民们会认为是丰收的好兆头。
俗谚说:
“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如果没到惊蛰就打雷,
那就违反了节气的规律,预示着年成不好。
用农民的谚语讲,是“未蛰先雷,人吃狗食”。
还有一种说法叫
“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蛰字下面带有“虫”字,所以,
湖北、贵州等地认为惊蛰日如果打雷,
夏季会毒虫众多,
当地谚语“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惊蛰分三候: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华者,花也。仓庚者,黄鹂也。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这是桃花、李花盛开的季节,
是黄鹂鸟在树上一天比一天叫得欢快的日子。
但“鹰化为鸠”就比较难解。
肉食的雄鹰在这个节气变成温顺的鸽子,
这是对于自然过于理想化的想象,
在今天看是不科学的,
但却反映了古人对于春天的认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生生不息是春天的主旋律。
温度回升,雨水渐多,
真正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花儿开放、鸟儿歌唱的日子离我们不远啦,
你准备好约上小伙伴去踏青了吗?
撰文/刘晓峰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