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整日忙忙碌碌、四处奔波、被拖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常常抱怨自己活得太累、太辛苦,并会情不自禁地羡慕别人的清闲自在,认为只有清闲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然而,当我们到了有条件可以尽情享受清闲的时候,哪知自己却没有了这个福分,越是清闲自在,反倒越是觉得自己活得没劲。俗话说:“人闲百病生。”我们知道,人过度紧张工作有可能过劳死,但是人若太闲也会生病。
适度紧张可提高身体免疫力
当一个人百般无聊时,是不会感到快乐的,而会感到烦恼和孤独,觉得度日如年。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会为一点点小事而烦恼,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没有一种进取精神,久而久之会使身体的内分泌机能受到抑制,进而出现各种功能的衰退,衰老和病魔就悄悄地乘虚而入了。
适度紧张是人们身体更健康、工作效率更高的一种促进力量,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增强人的自信心。医学研究也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从实际调查中得知,工作的人要比不工作的人健康状况好;外出工作的妇女比家庭妇女的发病率低。由此看来,工作忙碌的人虽然身体比较累,但是他们不会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感,反而会产生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使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竞争激烈,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紧张并非都有害无益。适度的紧张不仅能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健康。
适度紧张可以增加寿命
动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野龟、老虎自幼关进动物园,改善它们的生活条件。结果发现,它们的寿命大大缩短。紧张、适度恐惧、生存的挑战不仅不会缩短动物的寿命,反而会延长它们的寿命。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适度忙碌而紧张的名人们,通常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日本学者曾有过研究:经常动手动脑的人60岁时仍能保持中年时期的活力和机敏;而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恰恰与之相反。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也曾有过结论:扫地、洗碗、擦玻璃等点点滴滴的家务劳动,每周能消耗2000卡的热量,患心血管病死亡的可能性比不做家务者要低75%,寿命可延长5~10年。可见适度的忙是健康长寿的一把金钥匙。
科学家认为,人若是善于对待生活中的干扰和紧张,它便不是健康的威胁,而恰恰是健康的促进剂。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并非像想象的那样脆弱,紧张的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度的紧张还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苏联科学家对此曾做过研究,他们发现,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因而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相反,如果长期生活松懈,缺乏进取心,人体抗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削弱,人会加快衰老。
为什么人突然松弛下来会生病?
人们总期望在休假的时候完全放下工作,好好休息,然而很多人一旦停止工作,就会出现各种不适。有些人在紧张的工作中没有生病,终于可以休息了却大病一场。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理论认为当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其实就是身体在进行一次总动员,使身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而有力,向大脑和各相关组织器官供给更多的营养成分。与此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处于总动员戒备状态,使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从而有效预防各种疾病。肾上腺素有助于人们处理压力,也能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有助于人们抵抗感染和保持健康。当我们终于有机会休息时,帮助我们解决工作最后期限的压力激素会失去平衡,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受感染。同样有助于减轻压力的还有皮质醇,不过这种激素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特别是当压力与休息之间的过渡期转化太快的时候。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可能在休假前已经处于疾病前期了,但繁忙的工作没有机会让病毒释放。当他们从工作场所解脱时,更容易染上各种各样的病痛。
扩展阅读
生活需要适度紧张
挪威人喜食新鲜沙丁鱼,然而渔民们每次捕鱼归来时,鱼在途中就死了,只有个别船能带着活鱼返港。这其中有个奥妙:有的船主为了使鱼活着抵港能卖个好价钱,在鱼舱里放了几条鲶鱼。鲶鱼入舱后因环境陌生而惊恐乱窜,挑起摩擦和碰撞;而大量沙丁鱼发现这些个头大的“异己分子”就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避免了因窒息死亡,从而保证了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人们称此现象为“鲶鱼效应”。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生活需要适度紧张。
为何老年人闲下来毛病多?
当今,有许多老年人认为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经历了少年的刻苦、青年的拼搏、中年的奋斗,到了暮年就应该享受清闲安乐。所以,就把自己当作“闲人”闲置起来,看作“功臣”高高挂起,认为“无用”而无所事事,整天与世隔绝,或者只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打发日子。于是,难耐寂寞之类的负面情绪便随之而来。现代医学早己证明,过度休闲无聊不利于健康,懒惰也会催人衰老,同时,老待家里也会产生闲言,闲气和闲愁。所有这些,都是“闲”出来的毛病。
(作者: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