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座遗落之城
中西合璧,古今兼容,她雍容华贵,也食人间烟火,是个风情独特的城市。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标榜自己身份的代名词。提起北京,就最先想到首都。提到上海,就最属上海滩。说到杭州,就会联想起那句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论起天津,我想,能标榜它的词,莫过于“近代历史”。
△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地区。这一浸透着浓郁欧陆风情的地域,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建筑,因此也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风韵犹存的津门故里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在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海河贯穿了整个天津卫,孕育了这座城,也倒映着这座城的魅力。天津自从清末民初时期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近现代工商、金融业兴盛繁荣。它曾在一片涂炭中绽放过光芒,五大道记录中近代中国的伤疤,还有海河都冲洗不掉的泪痕......建国后的前二十余年间,天津市没有一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逐渐失去在中国经济的领军位置。全国经济熊勃发展起来,它倒成了神秘的遗落之城。
去往天津的航班从来不会亏待谁,像是一张机票飞了四个地方,一趟古,一趟今,一边是熔炉里的异国,一边是认知中的他乡。
这座城市古老之时,我们还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奈何时间流转,一切流传,许多古老的映像都被刻在古文化街的旗面、牌匾、楼阙上,亦或变成一些古玩、商铺,虽说一天中来往人群无数,真正买账的却没几个,但在商家看来,似乎售卖是副业,观赏性才是主要的经营项目。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楼上高悬“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当人漫步这条古老街道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一下古味、天津味和文化味,别有一番情趣。“故里寻踪”一名由此而来。
街上的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椽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起伏有致,各具特色。遇到卖果仁的地方却值得进去一看,如若店家让你来包狗屁尝尝,你也不要诧异。我说的可不是什么调侃读者的话,因为在天津,狗屁果仁就是用来碎嘴的花生豆,虽然不是真的狗屁,但别说,还真有“滋味儿”,天津本地人的家里都会备上两袋。
天后宫是古文化街的中心地带,这座古庙的香火一直很盛。在天津,很早就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在天后宫广场高高矗立的两棵帆杆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据传,在天后宫建成的不几年,为了保佑出海的人们永远平安,在天后宫的门外建起了这个帆杆,在每年的皇会和天后生日的那天,这两棵高大的帆杆上各挂有24个大红灯笼,用以祈盼出海人们平安返航,相传到了夜晚,返航的人们刚刚进入大沽口,就可以远远望见家乡的帆杆了,归航的人们更是归心似箭,总是连夜返航与家人团聚。伫立“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桅杆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古文化街的“皇会”,也是一个遐迩闻名的传统活动。"皇会"最初叫"娘娘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古文化街修复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在这一天,街头熙熙攘攘,龙灯、高跷、秧歌、舞狮表演热闹异常,这个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又出现了一片生机。
△“津门故里”的几个大字就立在主街一进口的位置。时间流转,都印进这一方土地的文化里。
宜居部落——哏儿都
近代的天津,绽放过实业救国的光芒,洋务运动就从沿海一带那老旧的船坞开始,响起了机器的呜鸣声,发出了进军民族独立的呐喊。今天的天津,以直辖市的身份,高楼林立,虽不比北上广的领跑意识,但说起迈向现代化的脚步,却毫不逊色。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中国的最早几趟地铁就曾穿行在这座遗落之城。现在它好像一个几经沧桑的老人,卧在渤海湾,逢春就吹着春风,沐浴阳光,每到夏季,就任其散发青春的气息,一顿燥热。这里生活节奏也随了老人的那般温顺,至少不是一个被欲望鞭挞行进的城市。
要说关于天津流传不灭的印记,要属那耳边朗朗的哏儿都语言,这里引出来一个新名词——哏儿,这其实是“逗”的另外一种说辞,津门故里是相声的发源地,也是天津被成为哏儿都的原因。在古文化街一带,相声是尤为盛行的艺术,很多饭店都会在闭餐期间撤掉餐盘,摇身一变成为茶馆,只听“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怕......”,就看得宾客满座,笑得人前仰后合,就好像走进老舍先生的书里那般妙趣横生。论起搞笑这功夫,台上的艺术家老少掺半,不同于新晋段子手那般哗众取宠,但搞笑功力却从来不是谁的亚军。
熔炉里的异国
近代以来天津被当作战利品让来度去,列强各自划分租界,像活在桌游中的大富翁,疯狂盖房宣示主权。虽然折损无数,但这段历史的积极作用不能如数抹去,放在过去是对中国的鞭挞,放在今天对后人又何尝不是踏足异国的一种享受。
拿民园体育场来说,欧式风情的建筑,椭圆环状地把红色塑胶跑道体育场围起来,外围建筑的一个个门洞好似网住了半个罗马,往中间聚集是一阶低于一阶的人工草坪,冬天也不褪色、夏天也不绿的晃眼,不变的是,在每个阳光普照的正午都躺满游人。
在意大利风情区为天津留下了200余栋地中海风格的典雅建筑,漫步其中,就好像行走在浪漫的欧洲小镇,众多的名人故居、影视剧取景地也为游人的旅程增色不少。
意大利风情区就在海河的旁边,从海河边走过来,首先看到是高高的有尖顶的钟楼,再往前,看到精致的镂空铜马车,便是意大利风情区。沿街随意逛逛,感受过中国底蕴十足的石墨文化,再看意大利风情区这满目琳琅的商品、红顶意式建筑群、欧式雕塑,就如同感受过北半球对于美的定义的两种极端。在马可波罗广场中央,柯林斯式的石柱上站着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女神。按着顺序来,再往西,是威尼斯广场的“飞狮许愿池”,不知来到《罗马假日》般的微型拍摄现场,你曾幻想自己是什么样的角色。看过步行街道路某一处,磊摞着的德国白脾大罐子,如同眼观了西方人的豪放,莫非也是“三碗不过岗”?道路两旁的户外西式餐吧,尤其到夏天傍晚,多了驻唱、灯光、舞美之后的意式风情街格外热闹,即使开了车没法小酌几杯,乘凉的心总是挡不住地来。
说起这个地段,忍不住要提提名人故居,曾经有一个采风的课题就是关于这个,经过不完全统计,天津有大约120处名人故居。“饮冰室”就在这里;民国大总统、大军阀曹锟故居现在是渤海商品交易所;袁世凯故居、冯国璋旧宅现已改为饭店;还有曹禺故居、张廷谔旧宅等。这里想重点介绍坐落于重庆道52号的一个建筑,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
△这座“瓷房子”是天津市赤峰道一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2002年9月.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将百年小洋楼买下,决定将它改建成一座瓷楼,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
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太监小德张三姨太之死引起的离奇事件,当然更具流传意义的并不是这些市井八卦,而是庆王府暗藏的巅峰手工艺。建筑墙体用中式青砖砌筑,环绕四周的宽阔回廊和高耸的立柱,缀以蓝、绿、黄三色中国传统琉璃栏杆,巧妙地迎合了当时租界地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潮流。从院子通往正廳的台阶非常讲究,共有十七阶半,它象征着小德张自诩仅次皇权的地位,进入主楼,抬头望上边暗红色玻璃,夹层里是一些艳丽的花,是当时比利时先进工艺雕琢的中国传统花鸟,彩色玻璃上刻有“壬戌仲秋伴琴主人”,只因其中的山水图画为小德张亲手所绘,刻上自己的雅号,并将人字多出两撇以作标识。还有用丝线网起来的的几幅嵌在玻璃中的山水画,工艺十分精细,奈何是个百年物件,其中一幅丝线部分脱落,深感遗憾。
瓷房子的故事
说起工艺,在天津不得不提的还有瓷房子,该建筑被人们称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美国《赫芬顿邮报》评选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美国丹佛美术馆等悉数上榜,其中,瓷房子作为中国博物馆登上榜单。
说起瓷器,好像一听就是一些古老的摸不到头的东西,但这座“瓷房子”的历史,说出来怕有人怀疑我在讲一个天大的笑话,你可以觉得这些瓶瓶罐罐是千年以外的产物,可千万别感叹中国古代建筑学家的超前审美,它可是出自现代人之手。
"瓷房子"是一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主人是当代古瓷艺术家张连志。他在这座年久失修、闲置十余年的法式建筑基础上,历经十年心血精心创造,使用历代珍贵石造像、石刻、石狮子,历代古瓷瓶、古瓷盘、古瓷片,天然水晶玛瑙装饰而成。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唯独没有任何一个碎片是现代瓷。
房子的外观不是传统意义上横平竖直的概念,屋顶上盘旋着一条“china”字样的巨型古瓷龙,看上去非常震撼。外围这堵墙是用瓶子堆砌起来的,里边含有特别的文化韵味,用“瓶”来象征“平安”。要说中西合璧,这位张先生当属这种族群建筑设计的集大成者。这座斑驳的建筑是有魔力的,不是人人都能走近它,比如密集恐惧症患者,倘若有幸看到,可不就只能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吗?
遗憾的是2017年对这座建筑来说不是平凡的岁月,瓷房子主人“商海”失意、官司缠身,使瓷房子陷入拍卖风波。不论下一个经手的是谁,都希望不要让这些碎瓷片再度分开、风雨飘摇,我们都是这座房子的过客,只有这些碎片是久居于此的主人。
家乡味儿和在他乡
古文化街里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光是地道的美食就有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天津麻花等等。当然,这些有名的小吃不止是在这里可以吃到,几乎遍布了整个天津城。
最具代表性的一定是狗不理包子,很多人来到天津,都要专门跑到总店去吃一顿。小时候只记得姥爷念着说“小狗也不吃的包子”就是“狗不理”了,慢慢长大,才知道这字面上的说辞,不过是逗逗我们这些小孩子的玩笑话罢了。
据说,在清道光年间,有一位人士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这就是“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高贵友了。他青年时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学成手艺之后,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他做事又十分认真又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这样一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的包子就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所以说,每一个有趣的名字,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然而,在这一大堆美味里,最让我想念的,就是甜甜糯糯的炸糕。据说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创始人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
据说当时,耳朵眼炸糕选用上等黏黄米经水磨后发酵,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糖汁炒制成馅。包好下锅,要不停地翻转,均匀受热,炸出的炸糕才会外皮酥脆、豆馅香甜爽口。他做的炸糕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越来越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很多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都提前预约购买炸糕,借“糕”字的谐音“高”,取“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这使得他的生意蒸蒸日上,逐渐显露了名声。因为店铺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之后,耳朵眼炸糕就越叫越响,成了全国知名的甜点小吃。
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和糯米了,炸制的时候,在窗口摆着三口大锅,但只有两口锅在炸着炸糕,第三口锅是放在旁边捞出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和原来的没有太大区别,还是外层的金黄焦脆,里面的馅儿甜丝丝的透着美好和满足。现在去店里买都要排队,咬上一口,立刻让人回想起,早年间往来城市之间不那么便捷的时候,隔壁家的爷爷出远门带回来的一袋炸糕,吃起来就是这个味儿,还是当年的味道!对于天津人来说,或许这一口糯米团包裹着的芝麻豆馅儿,就是家乡的味道!
我想一个人旅游的初衷就是想接触新鲜的东西、震撼心灵的事物,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推动自己不断的升华。小朋友看一些外界的事,容易触发欲望,年迈的老人看新鲜的东西,就会劝解自己回归淡然。这就是小时候父母一定要我们去名校参观,老了又就要被逐出功利市场。人生中的很多触动,都从一次观念中的他乡开始。
漫步在深夜的海河边,眼前呈现出以水平面为界的两个相似世界,有一面是矗立不动,另一面也并非如影随形,一切都听风的,风来、波起,水下的城就飘来荡去。这终究是座被时光遗落的城,可晃荡了这么久,却未曾见它倒下。
作者:苏亭 齐丹怡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