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观赏美丽“熔岩”的广西涠洲岛,为何值得一游?

奔向涠洲岛,看一看美丽“熔岩”

北纬21°的碧海蓝天,涠洲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临北海,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小小的一座海岛面积虽不足25平方公里,还依然留有两项纪录,它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

50分钟的船程,行驶得很平稳,坐在里面丝毫没发觉有以往坐船航行在海上的颠簸感,阳光洒在身上,很温暖,徐徐的海风吹起一片涟漪,船一路向前行,眼前是散开的蔚蓝,远处的小岛,在向我们招手。似乎没过多久就到达了那个梦幻仙岛——涠洲岛。检票出码头,与涌动的人群一起走过长长的栈道,坐上当地的三轮摩托,大约1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下榻的住处。

涠洲岛位于广西沿海大陆架之上,3亿年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2亿八千五百万年之后一直处于陆地状态。直到五千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早期,此处仍处于干燥炎热的大陆气候环境中。到2500万年开始,地壳沉降,形成浅海陆棚,海水渐渐退去,涠洲岛又成为陆地,呈现风化剥蚀状态,然而之后又一次处于海平面之下,反反复复,直到晚更新世后期,涠洲岛才完全上升露出海面,呈现出现今的样子。

靠着近年来兴起的旅游业,岛上居民改变了原先靠海吃海单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营与旅游相关行当生意的越来越多。很多客栈都是民房改建,加上一个庭院所组成,岛上的旅馆大多是这样子的模式风格。极具东南亚风情的小岛,既可拥抱蔚蓝的海,亦可返璞归真。“天然氧吧,树木都长在海上,而且不会死,等退潮之后就能看到了。涨潮被海水覆盖就看不到了!”客栈的大叔热情地介绍着红树林的景观。

在岛上,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是租一辆电动单车,环岛骑行驶过乡间小路和隐蔽的海滩,小岛上温暖柔和的风拂面而来,在飞驰之间享受着速度带来的兴奋与刺激感。不过也别自嗨过了头哦,开夜车和途径一些砂石路段时还要是多加留神。

大自然对小岛的馈赠

客栈老板告诉我们,五彩滩非常适合看日出。当你天还没亮就抵达五彩滩时,你会发现已经有很多长枪短炮霸占了最佳摄影点。摄影爱好者早早就来等待海平面上美轮美奂的日出。远处一个渔民在下网,等到海水退朝了就会收获满满了。孑身一人的赶海人,对于渔民是辛勤劳作,习以为常,在我们看来,充满了好奇与征服的欲望。

这里一大片的成规模的罕见海蚀洞、海蚀崖和海蚀平台,可以算是“三位一体”的海蚀地貌景观了,在海滩边,形态各异的崖洞随处可见。翠绿的藤蔓植物垂落在岩壁,与岩层间常年渗出的水滴相映成趣。巨大的海蚀崖,像极了巴厘岛的情人崖。崖壁在海浪千万年来的不断拍打冲击下,形成了千层波浪状的页岩,画出一条条曲线逐级延伸向海里。行走在层层叠叠的火山岩石上,呈现出流动的线条美,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妙笔生花。

顺着这片壮丽的景色,来到暮崖观日落。随着震撼的暮崖名声渐起,现在也成了拍摄婚纱大片的取景地,在我们等待落日的间隙,就有许多对新人穿着婚纱礼服陆续来拍照,仿佛海枯石烂,爱情永存。幕崖的岩体虽然陡峻,但是有天然的波纹状岩石阶梯,注意留神还是可以安全下来。遇到退潮时分,甚至还能走下暮崖,来到崖壁下面的礁石滩。暮崖山头上的海风很大,吹迷了双眼,吹乱了头发,遮住眼角那一抹夕阳般的红。在海里尽情的畅游,看着太阳从海平面上渐渐消失,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当然最重要的是陪你看风景的人。

拾贝滩也是个迷人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就是拾贝壳的沙滩,因为附近景点不多,所以来的游人并不是很多。沙软如毯,搭配上波光粼粼的海面,在这里,让人觉得穿鞋都是多余的。沙滩很细很干净,卷起裤腿嬉笑打闹的孩子们,杨着清脆的笑声,在沙滩上低头寻找着小螃蟹。这一番景象让我开始钟爱拾贝滩,如果有多余时间,真想拿个袋子,在拾贝滩上捡一袋贝壳回去,串风铃。

据说,滴水丹屏是赏日落的最佳位置。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称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海蚀地貌,裸露的岩层有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异常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取“丹屏”。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所以取名“滴水”。落日、海边、礁石,看满天红霞飞舞,在这样的美景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随意一个角度,都美得让人心醉。

听旁边打渔的大哥讲,在以前,这里是整个岛最贫瘠的地方,在海岛上,淡水是很重要的资源,而这里就是需要靠滴水来取淡水,所以在以前居住在这里的人都生活艰辛,然而风水轮流转,如今的滴水丹屏靠她独特的风景,已经成为岛上最火的景点之一了,这里的居民也开始过上富足的生活。

文化点缀着的海岛

涠洲岛在汉朝就已经是附属郡了,到了元朝建涠洲巡检司,才正式有了涠洲岛这个名字。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贬谪赴任的过程中,游览之后留下了一首诗: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在明代,涠洲岛就是一个人群聚居的地方,当时涠洲一定也是繁华的村落。因为这位名人的到访,倒是给小岛增了光添了彩,特意留出一片景色记录着“汤显祖观景处”。

不止是深厚的历史渊源,小小渔村也有着西洋文化。岛上有一座知名的教堂,是“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是1853年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修建的,历时10年建成。它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有关。在清代,清政府因涠洲岛“孤悬大海,最易藏奸”,而发出“永远封禁”令。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才对涠洲“重开岛禁”。当时还没有钢筋水泥,教堂的建筑材料全部取自岛上的珊瑚、岩石和竹木,运用了周密的力学设计建造,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一百多年来,教堂经历了多少风雨的冲刷,主体建筑仍然保存的非常完好,只是有些斑驳的外墙,倒也看得出这里经历的风雨沧桑。站在它的面前,历史的厚重便感扑面而来。每个礼拜天的上午,教堂的大钟便会敲响,近邻的信徒们听到钟声,就会赶来,安静地步入祈祷大厅做礼拜。坐在教堂外的石阶上,小声地哼着歌曲,看阳光穿透树叶,静谧而美好。

每一株植物都会伸向阳光,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灯塔。涠洲灯塔位于涠洲岛之巅,1956年设立,原来是打造的铁架结构,到1969年的时候改建为石塔。在2002年,海事局又拨款100多万元对灯塔进行重新修葺,重建后的涠洲灯塔高度达到22米,现代感超强,设置了旋转楼梯,梯级铺贴着红色花岗岩面层,塔身侧面贴着白色的仿石砖,一副文艺的姿态。上到灯塔的瞭望台,可以观赏到全岛的风光。脚下是浮光破碎的波浪,灯光却照着远方。所以,在旅途中每路过一座灯塔,人们总会忍不住停下来,来到它身边,静静地待上一会儿,看一看,想一想。

如果有时间可以去岛上的博物馆转一圈,然后就会感叹,这座岛果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馆内珍藏多种火山岩、珊瑚、海洋生物标本。所有标本都注有详细说明,并附有地质公园景区里面的相应图片。影像大厅有涠洲岛的宣传片在播放,动感大厅还有4D科普电影,展示涠洲岛的海洋知识、地质知识。

岛上不得不提的美食

涠洲岛上只有一个市场-南海湾海鲜市场,每天下午4-5点是渔民回来的时间,大量新鲜海鲜都在这里交易。所以每天这个点,一般老板都会招呼大家一起去买菜。买完海鲜,拿到住宿旅店,老板会给你加工,只收取一些加工费。

边买食物,边和当地的人聊天,旁边的大嫂跟我讲述着这里的生活。岛上的人家虽然也不少,但除了外出打渔的,年轻人待不住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多是老人和带孩子的妇女,捕鱼的壮劳力出海时,村中留下的人们,家家户户都忙着织网。想来也有些心酸,或许这也是每个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吧。

返回住处,小伙伴已找了就近的饭店加工了傍晚从南湾海鲜市场买来的一堆海货,岛上的海鲜,都是渔民们下海新打捞上来的,品种丰富,个头肥大,新鲜又便宜,绝对是许多海鲜吃货们的福利。但除此之外,肉类和蔬菜普遍比别的地方贵了不少,就最普通的炒蔬菜、鱼香肉丝、番茄炒蛋都得卖到30元以上了。

大家都知道涠洲岛盛产香蕉,来涠洲岛除了看海景,去香蕉林拍张美景相片,再买上几把香蕉尝尝鲜,这应该是来涠洲岛旅游的必做的事情之一吧!岛上到处都是香蕉林,旁边的老婆婆说,只要是熟的,你都可以摘下来,免费送你吃的。如果懒得摘,可以向当地人买,两元一串,相当便宜,别看涠洲岛的香蕉个头小,还是青色的,吃起来可是特别的香甜美味!

沿途树上的木瓜、菠萝蜜还有仙人掌果,也绝对是涠洲岛的特供。

进入到村庄,你会对高高悬吊起来的晒鱼干的鱼网好奇,为什么吊这么高?其实,一来是防止岛上的家猫野猫偷吃,二来尽可能获得更充足的阳光,以及避免土尘污染。我对岛上岛民捕捞的鱿鱼干,最是怀念。还有一些海鱼的鱼干,像是带着淡淡海洋味道的咸香。

天气晴朗的时候,海里的珊瑚群、各种各样的热带鱼清晰可见。点上一杯咖啡,看浪花温柔地抚摸着海滩,海风懒洋洋地吹着,让人一下子觉得慵懒了。

蓝天碧海、绿叶红花,出海的渔人、白色的灯塔,是否能满足你对这座小岛文艺与浪漫气息的所有幻想?不需要方向,不需要目的,走到哪儿,碰到哪儿,哪儿就是目的地。

作者:熙缇袁芹芳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