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是历史还是政治?
作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集中表现之一,在全国推行乌克兰语就是一个引发矛盾的根源。今天的乌克兰语和俄语主体都是以西里尔字母为主(又一个来自拜占庭东正教化的礼物),但是有着大约六个字母的差异,在语法结构上乌克兰语比俄语多出来一个“呼格”,双方除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之外,乌克兰语部分词汇来自于波兰语,另外在发音习惯上也有若干不同。大致比喻一下,乌克兰语跟俄语的不同大致类似于汉语中江浙方言和广东方言的差异。但是除此之外,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除了一些地域性的风俗差异之外,并无本质的不同。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为东斯拉夫民族的的分支系出同源。早在公元882年,东斯拉夫民族在来自维京血统的留里克王朝的带领下在基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基辅罗斯。这个强大的国家与周围的波兰、保加利亚和拜占庭等征战不已,不过征战除了让基辅罗斯的版图囊括了今天乌克兰、白罗斯和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大部,更让他们接触了各种先进的文明,东斯拉夫民族的东正教化不仅勾勒出来他们共同的精神世界,更是让语言、建筑和艺术打上了同样的历史烙印。
随着基辅罗斯封建制的发展,国家被逐渐分裂成了许多个公国,实力大为削弱,最后于1235年倒在了西征的蒙古大军马蹄之下。但是三百多年的蒙古统治并不严密,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除了定期巡行收取贡税之外,基本不关心当地的统治,罗斯王公之间就利用了蒙古人的这个态度互相不断地征伐吞并。这段缠夹不清的历史中,末代基辅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曾经几次战败了来自西方的条顿骑士团的征讨,直到今天都被俄罗斯人视为民族英雄。仅此一斑就可见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一般说来蒙古统治时期,在地处东部的罗斯公国受到蒙古的影响比较大,而西部和南部受到的此类影响相对较小,东斯拉夫民族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出现了分化。当莫斯科大公国强大起来驱逐了蒙古统治者之后,他们又开始了对其他王公新的一轮征伐。
在乌克兰中西部那些刚刚借势从蒙古独立出来的大公们,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时候,转身投向了正在强大起来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如此一来,这些地区的人口从语言到风俗习惯就受到了更多来自波兰和立陶宛的影响,部分居民改信天主教,从服饰传统和建筑模式都开始仿照西欧风格。正是这种差异俄罗斯、乌克兰和白罗斯三个民族日渐成型,他们从风俗习惯到语言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乌克兰民族主义”形成
被波兰和立陶宛控制的乌克兰地区虽然封建制也有所发展,但是对于乌克兰地区的控制较为松散。加上波兰因为连年的征战耗空了国库之后,波兰贵族就加紧了搜刮乌克兰地区。这种专横的搜刮迫使乌克兰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形成了强大的“哥萨克”(来自突厥语的“自由人”之意)群体。当时的哥萨克盖特曼(领袖称号)保格丹.赫米尔尼茨基在面对波兰军队大规模反扑的时候感到独立难撑,决定向同源的俄罗斯沙皇求援。
1654年赫米尔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的代表签订了一份《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俄军立即大批的进入了乌克兰与哥萨克联合战败了波兰军队。但是胜利刚刚来临,赫米尔尼茨基就病逝了。这时候沙皇坚持认为当时的条约是一份俄乌合并条约,而赫米尔尼茨基的部下们许多人主张这是一份同盟条约,可惜赫米尔尼茨基已经无法开口分辩了。凭借强大的武力,沙皇正式成为了乌克兰的统治者,开始了有争议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大批的俄罗斯族移民也占据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地区,并且逐步向南部敖德萨和扎波罗热等地迁居。
沙俄统治乌克兰之后,对乌克兰人开始了另一个版本的专横统治。沙皇政府一边抬高东正教镇压天主教,另一边力图让整个乌克兰都俄罗斯化,干脆取消了“乌克兰”这个已经出现了四五百年的名词,将之替换为“小俄罗斯”,当然作为挖掉乌克兰民族的文化根源手段,沙皇强制推行俄罗斯语的教育,大肆利用书报检查制度对乌克兰语的出版物进行压制。这种高压政策,非但没有消除反抗与分离,反而激化了乌克兰民族与俄罗斯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推动了一批乌克兰的知识分子开展了独立运动,“乌克兰民族主义”反而由此成形。
“拼盘”乌克兰
当一战使得沙俄,奥匈和德国这三大帝国同时崩溃之日,乌克兰陷入了一场混战之中,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在基辅成立了以彼得留拉为首的“乌克兰民族共和国”控制了第聂伯以西的乌克兰地区,但是东部地区许多地方被乌克兰的布尔什维克建立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所控制,另有若干地区被白军的邓尼金和弗兰格尔掌握。
当乌克兰的红军、与白军和彼得留拉军队混战一团的时候。高举复国运动大旗的波兰人毫不犹豫的对所有居住波兰人口的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而利沃夫地区的乌克兰人原本已经成立了“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面对波兰的压力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就并入了乌克兰民族共和国。
随着苏俄红军逐渐在内战中敉平了沙俄将军们率领的白军,混战中的乌克兰当然被视为白军仍然盘踞的窝点。1919年,苏俄红军进入乌克兰协助“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白军和“乌克兰民族共和国”势力逐个击败。但是,红军统一乌克兰的举动无疑与重获独立的波兰的领土要求发生了剧烈的对撞,最终双方在1920年的华沙之战中,红军不幸顿兵坚城之下,不得不与波兰议和。
取得西乌克兰地区之后,波兰一把就将战争中曾经对站在自己一边的彼得留拉势力的“维护乌克兰独立”的承诺扔到了垃圾桶里,学着沙皇政府强制在西乌克兰地区推行民族同化政策,查禁乌克兰语出版物强制波兰语教育等等如出一辙。不过对于彼得留拉势力残余,波兰倒是颇能“废物利用”,除了让他们在华沙建立“流亡政府”之外,还不断地支持他们对已经加入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进行武装袭扰和渗透。
波兰的作为再次埋下了一个新的祸根,直接导致18年后苏军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波兰战役的后期突然夺回了上述地区,让波兰瞬间亡国。
经过如此复杂而纠结的历史,乌克兰今天犹如一个“拼盘”,虽然主体民族乌克兰族占据大约75%左右,可是有20%的俄罗斯族,即便是在大量的乌克兰族人口中间传统上仍然以俄语为母语,根据统计乌克兰原有的24个州一级行政单位中(包含当时未并入俄罗斯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有十一个是以讲俄语的居民为主。至于西部尤其是以利沃夫为中心的地区则是主要使用乌克兰语,其他地方则两种语言混用的现象极为普遍。可是热衷于玩弄民族主义的政客们对此选择了无视,他们试图强行将乌克兰语作为国家唯一官方语言,这直接触犯了国内近一半人口的利益。
“民族主义”沦为政治工具
从苏联独立出来的乌克兰不同于俄罗斯,虽说都经过了近十年的混乱时期,但是乌克兰并不能完成社会运转机制重整,反而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寡头之争”。利用后苏联时期“私有化”的浪潮,大量暴富起来的财团,纷纷推出自己的代理人,试图通过把持国家最高权力来使得自己能够进一步操控国家,攫取更多的财富。
在这场争斗中,“民族主义”这个旗子很不幸的被他们选定为打击对手的政治工具,来自乌克兰西部地区的势力试图借着“独立”的热度把自己操弄民族主义游戏的手段赋予“政治正确性”,而来自东部地区的势力则抬出“尊重历史现实和平等权利”的大旗。毫无疑问,躲在西部地区势力背后的是西方国家,而东部地区势力则受到俄罗斯的支持。
最终矛盾集中于2014年爆发,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暂缓与欧盟接近,而是选择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决定,让控制议会的西部势力罢免了他的总统大位。亚努科维奇立即逃往俄罗斯,这个举动立即激起了早就因为语言问题而高度不满的东部地区的愤怒。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州就此宣布独立,乌克兰政府立即派出重兵镇压,内战由此爆发。交战双方仍然多次打破协定动用重型武器交火,迄今为止造成了数万人死伤。这场悲剧究竟何时才能真的结束,其实还是要看双方背后势力的博弈结果。
作者:董健阎室先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