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臭虫斗争到底?
臭虫本是属于东南亚的物种,而如今无论美洲、澳洲还是欧洲都有了它们的身影,这些足智多谋的旅行者往往会通过汽车轮胎的缝隙,火车头顶的行李架,飞机缝隙以及一切能够移动的交通工具,偷渡到遥远的国度。
终于入秋的天气带来了一阵凉意,准备入睡的斯通,却被一声尖叫惊醒,这是他的太太从二楼的卧室发出的。斯通跑上楼发现自己的太太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但是当他把目光扫向卧室的墙面时,让他后背一片发麻,“就像恐怖电影一样,也许是温度降得太快,臭虫,成百上千只的臭虫,密密麻麻地趴在卧室的墙面上取暖。”斯通住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德勒姆的一个小木屋里,平时斯通也在房子附近发现过这些虫子,但是今晚的臭虫入侵着实让二人目瞪口呆。两个人几乎是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才把自己卧室的臭虫清理干净,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是油画后,抽屉里,甚至是吹风机里都有臭虫的踪迹。“晚上睡觉时,总会有四五个臭虫掉在你的头上,这才是最可怕的。”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果蔬表皮上总是有一些疤痕了,而臭虫正是其罪魁祸首。
目前美国正在遭受臭虫的肆虐,48个州中的43个都有臭虫的身影。受臭虫袭扰最严重的地区和城市包含,俄亥俄州、纽约、费城、底特律、辛辛那提和芝加哥。一位马里兰的野生动物学家决定计算自己杀死的臭虫数量,试验6个月后,共计杀死了26205只臭虫;弗吉尼亚州的一位昆虫学者在一间厕所大小的马棚里发现了3万只臭虫;西维吉尼亚州的银行员工发现建筑外墙上爬满了上百万只臭虫。
臭虫作为害虫而言,让人讨厌的地方并不是它们庞大的数量,而是它们作为一种会出现在家里的害虫,你很难听到“田间害虫”会让家庭主妇为难的故事。但最近几年令美国居民相当头痛的是,不仅许多住宅、写字楼受影响,连一些高级酒店也难以幸免。一场现代都市人与臭虫之间的较量也就此展开。
据相关统计,美国大约有上千万人曾同臭虫作战。美国害虫防治协会表示,他们无力阻止臭虫的侵扰。而纽约是受害最严重的地方,臭虫已经迅速成为纽约的第一“害虫”。2004年时,纽约只有537人投诉,其中82人确定为受到臭虫侵扰;而到2009年,投诉人数增加到10985人,其中4084人被臭虫咬伤。而.且,这还只是有记录可查的,因为如今的数据已难以统计。
入侵“全球化”的臭虫
臭虫拥有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不同种类约75种,最早在东亚地区存在,在中国古时又称床虱、壁虱。一般来说,臭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是非常适宜臭虫的环境。它们的身体扁平,翅膀已经蜕化,虽然不能飞,但爬行速度很快,每分钟能爬1米到1.65米。臭虫足基部前方有对臭腺,当爬行时会释放臭液,使其爬行过的地方留有臭气,故名臭虫。
嗅觉防御机制在许多动物身上都有,例如臭鼬以及食蚁兽,但是这些动物没有一个会在你的家里留下臭味。如果你要问臭虫的臭味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像是肮脏的袜子,有人说像腐烂的水果,“我只能用造纸厂外空气中弥漫的酸味去形容了。”斯通说到。因为臭虫散发的臭味和这些味道含有一样的化学成分。
除了廉价的瑜伽裤,全球大裁员,激增的民族主义者,臭虫也是“全球化”的产物之一。臭虫开始远征美洲大陆具体的时间没有办法估计,但是美国的昆虫学家认为,第一批在宾夕法尼亚州出现的臭虫,应该是1996年从中国海运商船的木质托盘里登陆新泽西州的。到2003年时,臭虫出现在了马里兰;2007年它们占领了俄亥俄州和纽约;如今,因为缺少天敌,美洲已经在它们的“统治”之下了。
如果放眼全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臭虫同样迁移到了加拿大、智利、保加利亚、俄罗斯、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希腊、瑞士、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在那里它们甚至被称为“魔鬼的图钉”。当然臭虫并不是通过自己爬行来到这些地方的,平均它们每天的移动距离也就2公里左右。但是这些足智多谋的旅行者往往会通过汽车轮胎的缝隙,火车头顶的行李架,飞机缝隙以及一切能够移动的交通工具,偷渡到遥远的国度。
臭虫带来的农业伤害
臭虫被昆虫学家称为“高度杂食性”物种,这意味着它们会吃从桦树到枫树等20多种树木,这些树木还仅仅是一个抽样。在其他领域从水果到蔬菜,目前共计250种植物都是臭虫的盘中餐。“这意味着美国农业的主要产物,玉米,坚果以及大豆都将受到臭虫的影响。”马里兰大学的昆虫学家迈克尔·劳普说,“当地农民在收获庄稼时,臭虫多到不得不打开收割机玻璃上的雨刮器来清理,当然几乎每个玉米也都受到了伤害。”
2010年美国农业部就成立了一个“臭虫”防治小组,希望能够科学地控制臭虫的数量和其带来的破坏,劳普也在其中,“首先我希望有一个度量单位可以告诉你有多少虫子,但是我找不到。”糟糕的是,农民难以预估臭虫带来的损失。“蝗虫带来的破坏是可见的,因为它们会从植物最外层的表皮开始吃起,所以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但是臭虫的口器和蝗虫的不一样,属于刺吸式口器,会穿过植物表皮,吸食汁液。这就是西红柿和桃子上为什么总是有一些疤痕的原因。”
桃子和苹果因为表皮下的汁液和果肉被吸空,很快就会腐坏。2010年的统计数据是,就苹果一种水果而言,臭虫所带来的损失的金额超过3700万美元,要知道美国苹果的年度利润不到1亿。而就新泽西的桃子收成而言,损失更大,几乎一半以上的农作物都被毁了。“几乎是桃子种在哪里,臭虫就在哪里。”
为什么不用杀虫剂和农药?!在美国一些洲对化学农药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往往能有效控制臭虫的农药毒性过大,例如DDT杀虫剂,被很多洲禁止使用。“理论上来说,普通的杀虫剂对于臭虫也是足够致命的,但是因为臭虫的口器是刺吸式口器,喷洒在果蔬表面的杀虫剂,就对臭虫无效了。”其实美国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在害虫控制上就大规模使用过DDT杀虫剂,差不多也消灭过臭虫,但是后来因为DDT毒性而被禁止使用。同时臭虫也慢慢具有了抗药性,弱农药不再管用。再加上旅行者来往越来越多,臭虫又卷土重来了。
一场城市间的斗争
终于冬天要来了,那些成年的臭虫开始寻找过冬的地方,这时人类的居所成了它们理想的去处。管道,烟囱,外墙裂隙,不完全密封的窗户,任何大于7毫米的缝隙都能成为臭虫进入你家的通道。“只要一只臭虫发现了你家是个合适的地方,它会释放一种信息素的气味,召唤其他附近的臭虫聚集过来,这也是一种被叫做趋向性的本能。”斯通家里的那些臭虫就是这样聚集在一起的,这些臭虫会待到晚春时再次活动起来。
2014年罗格斯大学对于臭虫的一项研究非常有趣,通常植物的根部都有“向地性”,而他们发现臭虫则有“反向地性”——它们会选择远离地面的方式生存。换句话说,在一栋大楼里的一楼和地下室你很少能找到臭虫。实验中仅有11%的臭虫在低楼层,70%的都在宿舍的顶层。聚集在一起的臭虫虽然不会像白蚁一样啃食你的建筑,但是它们会堵塞你的烟囱和管道,这个问题依然让人头痛。酒店和餐馆,因此需要开销额外的费用去清理堵塞的臭虫,更不用说企业本身的信誉问题了。汽车修理也因臭虫多了一项服务,“嘿,你的排气阀里有臭虫吗?我能帮你搞定。”
当然,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是,臭虫会吸血,同时还可能会将病菌或病毒传播给人类。臭虫不光吸人血和猫狗等宠物和家畜的血,甚至连老鼠也不放过;它们靠感知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来定位食物在哪里;虽然它们不会飞不会跳不识水性,但是攀爬的功夫一流,除非表面打滑,不然任何地方臭虫一定爬得到。比如,你坐着上网,它可以爬到你脚上吸血。你在床上躺着,它可以从床脚爬到床上去,还可以从周围墙上爬到高处,然后落到床上。
“每天被臭虫叮咬的感觉,实在难熬。我是过敏体质,对臭虫唾液过敏,被臭虫咬后,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每4小时就要吃一次药,不然一分钟都熬不下去。”美国的网友们开始在社交网站上交流关于臭虫的各种各样的经历,有些人甚至因为长期和臭虫作战成了“行家”。他们发现,臭虫忍受饥饿的能力很强。成虫在寒冷的季节能饿7个月以上,小的臭虫也能饿两个多月。
而臭虫繁殖能力很强,雌性臭虫一次产卵达200多个,一年中它们会繁殖3代甚至更多。因此,如果发现臭虫不加灭杀,它们会很快成灾。“当你杀死家里第一只臭虫时,除了要处理臭味外,还要警惕它身后一万同胞正在排队准备接替它的位置。”更令人担忧的是,臭虫已具有抗药性,其抗药性甚至超过了白蚁和啮齿类动物,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室内杀虫剂对它们已经失效。为了摆脱臭虫的困扰,许多人只能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户外杀虫剂”,因此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为此,美国环境保护署发布通告,严禁人们在室内使用仅供户外使用的化学杀虫剂来灭杀臭虫。
遭遇上臭虫怎么办?最省心的办法是选择搬家。一旦发现臭虫,与其告诉专门的杀虫机构,不如干脆租个新房来得更快。但搬新家也有风险,如果又和臭虫“狭路相逢”,那怎么办?就只有选择战斗了。美国的网站上有很多“自救”方法,这些方法介绍得非常详细和具体。一位网友说道,“自从搬进新宿舍以后,我遭受了一次臭虫虫害,叫过五次杀虫专家,和房东交谈过至少四次,喷光了三瓶某著名品牌杀虫剂,看过两次医生,药费、杀虫剂、杀菌抹布、地毯蒸汽清洁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少说花了300多美元。”每个和臭虫战斗过的人,脑海中都会有一把火把房子烧了的冲动。
美国人随性的生活方式,也许是导致臭虫之灾的一方面,例如在草地上随便坐,或者把街道上的旧家具免费拿回家用,就很有可能把臭虫带回家。纽约“臭虫巡视公司”的专家杰里米·埃克建议大家出门旅游的时候尽量不要把行李乱丢乱放,回家时衣物及时在洗衣机里高温清洗,防止臭虫和臭虫卵的存活。
聘请专家解决臭虫问题花费高昂。比如。清理一间面积约110平方米的住宅,需花250美元左右.而清理一间百赞公司则动辄需要上万美元。
随着如今对臭虫的大量研究,人们发现了生长在东南亚的一种武士黄蜂是臭虫的天敌,这种昆虫在东南亚能够有效地抑制臭虫的繁殖数量。黄蜂会将自己的幼虫注入臭虫的体内,让其变为黄蜂幼虫的宿主,吸收臭虫的能量,直至臭虫死去。当然,引入另外一种物种,对美洲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好是坏,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作者:枫月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