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电影发展历程
五光十色的特工形象
特工是好莱坞大片偏爱的主角,他们的故事最适合把刺激的打斗、复杂的计谋、浪漫的爱情这些类型元素结合到一起。
说起特工电影,大家最先想到三大的系列——《007》《碟中谍》和《谍影重重》。受它们的影响,大家总觉得特工故事就应该充满未来感,作为黑科技概念产品展示场地。但其实这三大系列的起源都在已成为遥远过去的冷战年代。本文就以上述三大系列为主轴,带大家一起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工电影的发展历程。
铁幕之下,应运而生
《007》小说诞生于1953年,在1962年推出第一部电影《诺博士》,随后不断推出续作。《碟中谍》系列的开山之作则是1966年开播的同名电视剧(又译《虎胆妙算》)。这两个主题曲混剪到一起毫无违和感的电影系列,最早的影视作品都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相比起来,《谍影重重》就年轻多了,小说的第一部出版于1980年,后来在1988年改编成了电视剧。
三大系列出现的时代背景都是冷战,当时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给彼此安插间谍安插得飞起,文艺创作者也从现实中汲取大量灵感。《007》《碟中谍》这些神勇特工的故事,可谓生逢其时,慰藉了对国际形势感到不安的广大观众。人们愿意相信真有像影视作品里那样智计无双、英勇无畏、魅力无穷的英雄在暗中守护着处于脆弱平衡下的文明世界。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像《007》这样的特工电影系列似乎也走到了头,眼看着它们就要步上西部片的后尘,沦为过时片种。但是好莱坞的技术革命却给了特工题材焕发活力的机会。1995年,《007》系列成功推出冷战结束后的第一部影片《黄金眼》,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由此成为大众情人。虽然故事仍然围绕着已经过时的冷战话题,敌方势力的设定也延续冷战思维,但是这一次堪称真人版哆啦A梦的Q博士为007打造的各种古怪道具在好莱坞全新工业标准之下,终于能以相对逼真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了。
在《007黄金眼》上映的次年,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碟中谍》也被搬上大银幕。电影版《碟中谍》由当时已凭借《壮志凌云》和《雨人》等作品奠定影坛地位的“阿汤哥”汤姆·克鲁斯主演。比起英伦绅士邦德,阿汤哥扮演的伊森·亨特身上更多了几分美式孤胆英雄的热血。两大系列的首要卖点都是高颜值男主,除此之外便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特工装备了。007有每集用法都不重样的神奇手表,还有从腰间伸出来、可以变长变短变漂亮的神奇腰带,伊森·亨特也有属于自己的玩具,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皮面具。
《碟中谍》系列从诞生之日起,撕脸皮就成了保留项目,在最新一作《碟中谍6:全面瓦解》当中,干脆借角色之口自我吐槽。《碟中谍》系列的人皮面具每集不断优化,摘面具的特效越来越难让观众看出破绽,而且总是给人既惊又喜的体验:面具往往与重大剧情反转有关,并逐渐成为影片笑点的重要载体,后面这点在西蒙·佩吉成为人皮面具重度用户之后,变得尤为明显。
除了人皮面具之外,初代《碟中谍》电影另一个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道具要数“爆炸糖”了。注意这里说的“爆炸糖”指的是威力惊人的口香糖炸弹,而不是大家小时候吃的零食,更不是香港导演彭浩翔电影里的女主角。
前后脚上映的《007》和《碟中谍》都大获成功,续集自然也被提上日程。《007》系列以平均两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新作,但是剧情套路却很快被观众摸清,于是大家逐渐不再关心故事怎样,注意力更多放在邦德的小道具上。到了2002年布鲁斯南主演的最后一部《007》系列电影《择日而亡》时,科幻色彩已经相当浓厚,最大噱头成了主角的隐形汽车以及反派的人造太阳这些华而不实的身外物。另一边的《碟中谍》在首部曲上映之后的十年间,又推出了两部续作,总体来说虽然维持住了水准,但是也无法改变观众在这一时期对于特工片“太过卡通”的印象。“奇技淫巧”式的道具展示固然丰富了影片的商业元素,但是假如对此过度依赖,就会忽视电影的本质,与观众渐行渐远。《007》和《碟中谍》逐渐往科幻甚至玄幻的方向发育的同时,另一个特工电影系列却开始崛起。
凌厉残酷,别开生面
在布鲁斯南脱下007西装的同一年,同样根据冷战期间特工小说改编的电影《谍影重重》上映。主演马特·达蒙按照传统审美来看,谈不上英俊,至少相比另外两大系列的主演布鲁斯南与阿汤哥,颜值并非他的优势所在。从演员的选择上,《谍影重重》就已经显露出不同于其他特工电影系列的平实冷峻风格。马特·达蒙饰演的特工杰森·伯恩人狠话不多,记不清自己是谁,却能条件反射地使出特工的格斗与枪械技能,观众由此也拓展了对特工职业的认识,了解到耍帅背后,秘密情报工作压抑扭曲人性的灰暗一面。
接手《谍影重重2&3》的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接手奠定了该系列“快速剪辑+手持摄影”的标志性影像风格,主角的紧张感通过视听语言有效传达给观众。《谍影重重》系列的动作设计理念引领了好莱坞的革新,影响范围不仅限于特工电影,甚至还包括《美国队长》这样的漫画改编电影。
2006年,《007》系列推出了由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皇家赌场》。该系列这时的选角思路明显借鉴了《谍影重重》。虽然看惯了优雅绅士布鲁斯南的观众,第一眼未必能接受新任邦德的外形。但是经过《谍影重重》系列的熏陶,适应的过程也不会太漫长。《007》由此开始走向更加冷硬写实的风格。《谍影重重》的出现完美弥补了新旧007交接时期的空档,而《谍影重重》三部曲完美收官之后,特工电影爱好者们又迎来了保留经典元素的同时兼收《谍影重重》气质的007新故事,两个系列的发展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相比后来居上的《谍影重重》与推陈出新的《007》,《碟中谍》系列虽然在这一时期也有新作推出,却已经很难让观众产生新鲜感了。这个系列似乎做到了头,作为灵魂人物的阿汤哥,其职业生涯也进入了瓶颈期。
2012年,《007》《谍影重重》和《碟中谍》三大特工电影系列迎来了历史性的交汇。由奥斯卡得主萨姆·门德斯执导的《007:大破天幕杀机》作为献礼该系列50周年的纪念作品,引发强烈关注,阿黛尔演唱的电影同名主题曲不但获奖无数,更成为脍炙人口的年度金曲。《天幕杀机》是《007》系列的第23部电影,对于这个数字的不断累加,观众丝毫不会感到意外。然而另外两个看似早已完结的特工电影三部曲却也分别有新作问世,却让观众好奇,编剧究竟会怎样强行续接下去。
2002至2007年的《谍影重重》三部曲本身构成了关于杰森·伯恩的完整故事,结束之后,导演和主演都明确表示不再回归。可是对于电影版权方来说,这么一棵摇钱树当然不能轻易浪费。于是他们异想天开地让一部顶着“伯恩”名头却没有伯恩出现的电影(《谍影重重4》英文片名直译为《伯恩的遗产》)。启用新主演扮演新角色,还硬要跟《谍影重重》三部曲扯上关系,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尬蹭热度”。
相比起来,一集一个任务的《碟中谍》系列要开发新作,在故事层面面对的挑战要小得多,不必受前作束缚。问题是,这时距离《碟中谍3》上映已过去将近六年时间,观众口味发生了极大变化,再加上《碟中谍3》口碑相对一般,如何吸引到观众才是真正的难关。身为制片人兼主演的阿汤哥只能放手一搏。《碟中谍》前三部与同一时期的《007》都略显浮夸,带有一些卡通气质。007主演换成丹尼尔·克雷格以后,影片气质也向着《谍影重重》的写实风格靠近。而《碟中谍》却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把夸张和卡通感做到极致,以此来最大化影片的娱乐性。阿汤哥找来了以《超人总动员》等动画电影享誉全球的布拉德·伯德执导《碟中谍4》,为电影注入更多轻松诙谐的气息。
那些曾经让观众看厌了的奇技淫巧,这一次索性被设计得更像玩具。在《碟中谍4》上映时,智能设备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观众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看到银幕上IMF团队成员使用平板电脑戏弄看守时,我们会自然而然联想到类似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共鸣感放大了桥段本身的趣味性。
欢快当然不是《碟中谍4》的全部。这个系列最受瞩目的核心始终是男一号阿汤哥。这位当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老牌影星,为了追求逼真效果,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攀爬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成就了电影中让人血脉贲张的惊险一幕。曾经一度快要成为“过气演员”的阿汤哥,凭借着敬业态度和搏命劲头,完成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动作明星大多不敢或不愿尝试的高难度镜头,让《碟中谍4》具备足以征服任何挑剔观众的视觉奇观,重新激活这个系列的同时,也为他自己打开了事业第二春。《碟中谍4》上映于2011年底,在2012年初引爆全球,尤其在中国市场,更是凭借其一部影片的力量,炒热曾被视为鸡肋的春节档。许多未经历过阿汤哥辉煌岁月的90后、00后年轻观众由此被这位英俊却不娇柔的特工大叔圈粉,成了《碟中谍》系列的忠实拥趸。
从《碟中谍4》开始,这个系列终于找到了属于它自己的清晰定位:做娱乐性最强的特工大片。随后的两部续集延续了这样的思路,一方面通过团队成员的嘴炮互动以及新奇道具的妙用来活跃影片气氛,另一方面又通过阿汤哥对肉体极限的不断挑战来巩固该系列不输给任何写实向特工电影的硬汉气质。2015年的《碟中谍5》,阿汤哥的扒飞机和水下憋气再次震撼全球观众。到了2018年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更是给观众送上惊险场面大礼包,前作有过的这次也都再来一套,摩托狂飙、楼顶跑酷、徒手攀岩、飞机悬挂,外加新增的重头戏高跳低开的军事级别跳伞动作,花样更全、分量更足、力道更猛,而且一如既往由阿汤哥亲力亲为。
另一大看点则是美艳而又不失英气的新一代“碟女郎”。瑞典女演员丽贝卡·弗格森出演的伊尔莎在片中并不是一个只负责穿礼服秀美腿的花瓶,而是与伊森旗鼓相当的顶级特工。在《复仇者联盟》和《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之后,观众越来越期待看到更多像斯嘉丽·约翰逊和查理兹·塞隆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碟中谍5》引入伊尔莎这一角色,正是人心所向。特工多是浪子,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拥有稳定长久的爱情,只有如此方能保证爱人免受牵连。但是伊尔莎的出现却意味着伊森不再注孤生,两人从颜值到实力都般配,结成一对所向无敌的特工侠侣,正是人心所向。在新上映的《碟中谍6》中,伊森和伊尔莎双双回归,携手面对更棘手任务的同时,也擦出更多火花。
2012年的交汇之后,《碟中谍》的前进方向越发明朗,另外两大特工系列却渐渐迷失。《007:大破天幕杀机》的成功让观众对出自同一导演之手的续作《幽灵党》满怀期待,结果该片质量却让人大失所望,故事沉闷拖沓,场面小打小闹,算得上是20年来最差的一部《007》电影。
至于《谍影重重》系列,新主角的新故事并没能再创辉煌,片方只得顺应民心,请回两大功臣马特·达蒙与保罗·格林格拉斯。2016年的《谍影重重5》虽然有系列经典三部曲的影子,故事也比隔壁的《007之幽灵党》要紧凑扎实得多,却少了当年的惊艳感,主人公杰森·伯恩像是编剧为了卖新戏硬拽进来的无辜路人。而且《谍影重重5》还在引进中国内地时因为放映格式问题引发巨大争议,拖累了影片口碑,也败坏了路人缘。
天涯比邻,无问西东
深受欢迎的三大特工跟中国也有着不小的渊源。《007》系列首部电影中的重要角色诺博士就被设定为具有中国血统,造型也非常东方。当然,现如今的观众最熟悉的一次中国元素植入,还是1997年的《明日帝国》,不仅中国是重要的故事舞台,华人动作女星杨紫琼也加盟该片,成为史上战斗力最强的一任邦女郎。
进入本世纪后的007电影依然偶有中国元素出现。2012年的《天幕杀机》中,007为了追查变节特工来到了中国上海。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也受到了另一位超级特工伊森·亨特的青睐。《碟中谍3》也曾到上海取景,镜头在收录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之余,顺道还拍了一下离上海不远的西塘,向世界展示了江南水乡风情。除此之外,《碟中谍3》也跟《007之明日帝国》一样,出现了东方美人。早年在香港出道的亚裔女星李美琪成为阿汤哥的队友。除了东方美女,亚洲型男逐渐也入了美国选角导演的法眼。《碟中谍6》中厕所打斗的素材就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那场戏中,让阿汤哥和超人联手都占不到上风的狠角色便由武术指导出身的中国演员杨亮扮演。
三大特工系列里,算下来只有《谍影重重》与中国的交集最少。不过杰森·伯恩的扮演者马特·达蒙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来中国主演过古装奇幻大片《长城》。
上述三大系列是特工电影爱好者们的首选,不过近年来也诞生了其他一些相同题材的优秀影片,尤其《碟中谍5》和《007之幽灵党》上映的2015年,更是迎来了特工电影大爆发。既有从女性视角出发的搞笑力作《女间谍》,又有同样富有幽默感和解构精神却凭借漫画感十足的爽快打戏成为当年话题之作的《王牌特工》,还有与《碟中谍》一样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热播电视剧、带有复古气息的《秘密特工》。新老特工电影交织在一起,一个庞大的“特工电影宇宙”俨然呈现于我们眼前。
若是有一天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让上述特工电影系列的主角凑进一部电影,形成漫威宇宙式的联动,场面一定十分壮观。
作者:杨一一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