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
影视作品的演绎,常引起人们对历史真实的无穷争执。筹备四年的“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特展正在美国波士顿的迪美博物馆展出,其中涉及了近期在中国热播的影视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中的历史人物原型。这个以清代皇后为主题的首次国际大展汇聚了200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宝,也包括来自于美国迪美博物馆、史密森博物学院的佛利尔-赛克勒艺术博物馆以及北美其他几家艺术博物馆的补充展品。
《延禧攻略》无疑是今年暑期档最大的赢家,连bbc都知道"YanXi Palace"在中国火了。除了环环相扣的剧情,剧中极高程度的还原历史,小到“一耳三钳”、“小两把头”发型、清宫画里的柳叶眉、绛唇妆,大到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的陈设等,都是有据可考,皇后使用的宫廷用品和文玩把件也相当精致、考究,格外吸引观众眼球。这也使得清朝精美奢华的宫廷生活再次进入大家视野。
日前,清宫皇后们真实使用过的珍宝漂洋过海汇聚美国波士顿,200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精美书画、龙袍、金银器、珠宝首饰、玉器、御用瓷、家具与佛教文物,向美国观众讲述中国古代宫廷女性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她们对国事、家事、宫廷艺术和宗教的影响。
展览以六个主题呈现皇后的生活和影响:婚姻、国事、家事、生活、精神世界以及宫廷历史。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有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宝,也有来自很多美国博物馆的藏品。当不同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汇聚在同一文化殿堂时,历史文化的多面性与丰富性将更精彩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迪美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有十几年的合作伙伴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可以说非常有历史渊源。2001年就曾合作过展览‘紫禁城的神秘世界——北京皇宫的珍宝特展’。2010年至2011年,两家又与世界建筑保护基金会合办组织、策划了乾隆帝倦勤斋的展览(The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Treasuresfrom the Forbidden City),涉及乾隆花园保护,话题包括建筑空间,中国传统园林,以及清宫廷室内装潢等,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美国波士顿迪美博物馆中国与东亚艺术部Robert N. Shapiro主任策展人王伊悠(Daisy Yiyou Wang)在接受采访时说,“本次展览适逢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由美国迪美博物馆、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博物学院的佛利尔-赛克勒艺术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合办,其中的金发塔等重头文物,第一次在美国亮相,还有一些文物从未公开展出过。”
例如展厅中一件重达110公斤、嵌满宝石的金塔,是1777年崇庆太后去世,乾隆下旨由内务府制作而成,为故宫金塔中最大的一件,塔身内供奉着乾隆母亲的头发,以示祈福。“藏传佛教在清代宫廷里是很重要的宗教信仰,这个塔也是在藏传佛教的体系中。塔内有一件无量寿佛,从乾隆的意愿来说,应该还是为母亲在极乐世界里面能够获得永生而祈福。”王伊悠介绍道。崇庆太后原名钮祜禄氏,更为人熟知的称号为孝圣宪皇后或熹妃,她11岁时以侍妾的身份进入雍亲王府,18岁生下她的独子,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母为子贵,乾隆帝尊亲法祖,强调“以孝治天下”,尊养太后。本次展览也展出了两件大幅崇庆太后肖像画,为其六十、七十大寿而创作,生动地再现了她“母仪天下”的形象。
对于醉心于此的王伊悠而言,这些精美绝伦的展品,让我们依稀看到这些宫廷女性的身影,而清宫档案与其他历史材料,则帮助我们去发掘她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借此展览亮相之机,让我们跟随王伊悠,一探文物艺术品、史料档案背后清宫内廷的故事。
Q:策划“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这个展览有怎样的机缘?
A:首先,这个展览实际上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有非常深厚的合作基础。迪美和北京故宫早在2000年就开始深度合作,2001年,我们一起合作举办了“紫禁城的神秘世界——北京皇宫的珍宝特展”。2010~2011年,迪美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建筑保护基金会合办组织、策划了乾隆帝倦勤斋的展览。展览涉及乾隆花园保护,话题包括建筑空间,中国传统园林,以及清宫廷室内装潢等。这个展览非常轰动,在美国的参观观众接近50万人次,在迪美展览之后,又在大都会博物馆和和美国西海岸的一家博物馆巡展,反响巨大。
基于这些成功的合作基础,我们和北京故宫在2015-2016就开始探讨,如何以更新的角度来呈现宫廷文化、宫廷艺术。我们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故宫,尤其这次还有佛利尔-赛克勒艺术博物馆合作,共同举办“凤舞紫禁”。
再说迪美博物馆,它是美国还在运营中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也是当今美国最具活力、最富创意的博物馆之一。它创建于1799年,已有219年的历史。迪美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80万余件艺术品、文物和标本。这里珍藏了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中国19世纪老照片,近1万幅。还收藏了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中国外销艺术品,其中,瓷器8000件、绘画近6000件、金银铜器1200件,以及大量漆器和家具。迪美博物馆很早就开始在美国大力推广中国文化艺术。加之迪美所做的一些与中国相关的展览,都促成了这次的“凤舞紫禁”特展。
Q:确定“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这一主题后,展览具体从那哪些角度来介绍这个深宫内廷的故事?
A:展览毕竟不是一本书,它是有空间结构的。我们这个展览使用了六个非常大的展厅,每个展厅里有一两个故事。故事基本是每个展厅里的内容,都以场景为主,也就是以观众体验为主。比如观众进入第一个展厅,就进入一个“皇家婚礼”为主题的空间。实际上,这个章节也回答了在大婚时,皇后怎么样进入了紫禁城。我们还在展厅里做了一些模拟的展品,比如说凤舆,也就是皇后的轿子。我们和故宫合作制作视频,模拟和想象皇后在抬进宫时,凤舆颠簸,皇后从侧面窗中窥看紫禁城的那种感觉。
第二个章节讲的是皇后的礼仪空间和其至尊地位的体现。我们主要展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文物,比如皇后在册封时收到的“皇后之宝”,还有屏风,皇后的朝服、朝冠,皇后肖像,借此表现皇后至尊无上的地位。
第三个章节主要讨论皇后在家庭中的地位。皇后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地位和关系。在这个章节,我们就从前面两个比较宏大的场面,转移到一些比较私密的场景。比如乾隆皇帝写给他爱妻的挽诗,乾隆亲自绘制,送给他妈妈的礼物——一柄扇子。以这样一种比较亲切的形式,来表现皇后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四个章节的关注点是皇后的生活起居空间、衣食住行。这个展厅有大家非常期待的皇后服饰,包括非常精美的首饰。还有皇后在日场空间里使用的各种器物,室内的陈设,比如说洗脸盆、洗脸架、帷幔,包括她们的鞋帽靴子,我们都会展示。
对于我来说很直接的一个问题是大家不知道这个QING怎么发音。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如何首先让观众喜欢展览,对文物有审美上的享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我比较关注的课题是怎样在跨文化,尤其是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境遇里,让展品、展览和观众有一个特别直接、直观的交流。文化差异当然是有,但人类还是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比如结婚、庆生,甚至爱妻去世时的情感。一个展览不可能一下子实现那么多的目标,但我希望一个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美国观众走到展厅中也能被感动。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讲,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话,他们可能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女性都是要裹脚的。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非常精美的鞋袜,就会知道,在清代,宫廷女性是天足,也就是说,她们不裹脚,宫里也不允许她们裹脚。
在第五个章节“女性的精神世界”里,我们主要展现了一些佛经,还有一些佛像,包括那件非常著名的,乾隆为他母亲去世后制作的金发塔。以此来体现宫廷女性的精神世界。
最后一个章节,是讲宫廷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在这一章节,我们聚焦在孝庄、慈禧这两个清代的女性政治家。从他们两人身上,我们也看到,清代宫廷女性能够影响皇帝,尤其是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能够影响历史进程,具有这么一种重要的地位。比如,慈禧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不仅挑战了“女不干政”的传统,而且对宫廷艺术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Q:此次展览汇集了200多件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数量不少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其中有什么比较特殊或者有意思的展品?
A:最近国内影视剧《延禧攻略》非常火爆,剧中中的富察氏,也就是孝贤皇后。在我们这次展览中,孝贤纯皇后像轴、乾隆帝行书孝贤皇后挽诗卷和青玉孝贤纯皇后谥册,都和她直接相关。几件展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孝贤皇后生前贤良淑德的品性,更体现了乾隆对其结发妻子的情深义重。其中孝贤纯皇后像把富察氏身居皇后的高贵雍容展现地淋漓尽致。画像上的孝贤皇后温婉端庄,面目清秀。在画像中,孝贤纯皇后身着朝服,头戴朝冠。七只镶珠金凤盘旋于朝冠上,象征着母仪天下的地位。皇后耳饰皆由最上等的东珠装饰,更是体现了其高贵的身份。宫廷画师在绘制此像轴时,选用了最上等的颜料,而这色彩绚丽的朝服与朝冠充分地体现了皇后的雍容华贵。
Q:据说此次展览还有一件慈禧太后的油画像,具体是什么情况?
A:此展的亮点之一就是这幅高达5米的慈禧太后肖像油画屏。在义和团运动以后,慈禧深感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女性执政者,她来修补外交关系。她把自己的肖像画作为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展品,让世界一睹她的真容。然后此画运到白宫,作为礼物赠给罗斯福总统。
这张画也很有意思,正如司美茵老师指出的,因为它一半是中国式的,一半是美国式的。画家是一位美国女士凯瑟琳·卡尔(KatharineCarl),她用油画的方式创作。慈禧当时年已七旬,但画中描绘的是一位年轻而仁慈的太后形象。此作最近为史密森博物学院修复,重现其往昔辉煌。这件油画也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在美国展出。
Q:中国近年来虽然并未有特别重大的关于清宫后院的研究和展览,但电视屏幕从来不乏《甄嬛传》《宫心计》以及最近的《延禧攻略》之类反应宫廷后院生活的影视剧,且在大众传播中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以文物与史料为基础的展览来说,又以怎样的视觉作为切入呢?
A:其实美国观众对于《甄嬛传》《宫心计》这些在华人圈传播甚广的影视剧是不熟悉的,他们是比较特殊的观众。根据我们策展前期的观众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美国观众及我们博物馆的参观者对清代、对中国宫廷艺术、对宫廷女性是非常非常陌生的。
Q:通过历史档案和文物,在你们的研究后,后宫生活是否确如电视剧演绎的那样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影视剧有多大的差距?
A:因为我自己不太关注影视剧,所以不太好比较,但是我可以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们看到的历史档案,尤其是文字资料,其实都是经过历史筛选后留下的。书写历史的人,大多数是男性,或者是被皇帝的视角垄断。我们现在看到的,都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这种被筛选过的历史,往往以男性视角,以皇帝为中心,对后妃的记载也非常有限。不过,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档案里,还是有不少资料跟皇后有关。从整体上来讲,还是相对少,这是我们这个展览比较有挑战性的一个方面。
Q:我们知道,在国外举办中国艺术展,面对的受群不一样,以往有些关于中国的展览往往带着“符号化”、“满足好奇心”的色彩,在策划此次展览时,会特别注意这一问题吗?
A:其实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所谓的“符号化”、“满足好奇心”这些方面。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清宫女性的生活、她对国家、对艺术、对宗教的影响,还有和他们相关的这些精彩的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还是尽量着眼于历史和艺术史这个范畴内。
不过,策划任何一个展览,我觉得有神秘色彩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大家对为什么对埃及法老的展览感兴趣?因为大家不是很了解,有神秘感,有历史感。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还是要对观众进行引导,怎么样把观众从一点儿都不了解、具有神秘色彩的题材和他们的好奇心变成一种深入的学习机会。
Q:“凤舞紫禁”这个展览本身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观看清后宫皇后的生活,似乎具有一些“窥探心理”,尤其对于对清宫后院生活怀着重大兴趣的国外观众而言,你们在策划时,如何引导?
A:因为观众的知识起点非常低,甚至一点都不了解中国历史和艺术。怎么把这种好奇、神秘,转换成观众可触及,可以和自己生活相联系,甚至能够学到东西,或者被感动、被打动。这是我们策展人非常关注的一个点。
Q:此次展览在清宫后妃中,展览聚焦在三位重要人物身上:崇庆太后(1693-1777)、孝贤皇后(1712-1748)与慈禧太后(1835-1908),他们三位具有怎样的典型性和关键性?
A:这是我们在策展方向比较重要的选择。首先,在“凤舞紫禁”展览中,我们选了三位典型的人物,崇庆太后、孝贤皇后,还有慈禧太后。三位皇后实际上都有不太相同的背景和经历,也有不尽相同的活跃年龄,可谓老中青这么一个梯队。而且有比较丰富的文物和这三位女性直接相关。文物是我们展厅里的演员,没演员,我们就没办法讲故事。
我们希望展览门槛儿比较低,能真正打动观众。在任何文化、任何成长背景下的观众,都会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孝贤皇后和她的丈夫乾隆皇帝之间的爱情故事。我们是从这样一些角度来切入。
再说崇庆皇太后和慈禧太后,我们主要是以“母以子贵”这条线索切入。实际上,在清宫中,皇后或者其他后妃都能够生育,儿孙中有人能当下一代皇帝,这是他们地位提升很重要的一条路线。慈禧在诞下咸丰皇帝唯一的子嗣后,很快从兰贵人晋升为懿妃。我们也是通过这个线索切入他们两位,但是崇庆皇太后和慈禧太后有非常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他们两个实际上也形成一种对比。这些人物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
Q:本次展览聚焦在了三个人物上,崇庆太后(1693-1777)、孝贤皇后(1712-1748)与慈禧太后(1835-1908)。为什么选取这三位?
A:乾隆皇帝一天的生活如何,有相应的书籍出版,也有人在这方面做过策展的考虑,但是皇后就很难。绝大多数的女性记录都非常少,很难从文献里面找到她一日的详细生活情况。而乾隆每天早上起来给母亲请安等记述,只是从男性的活动视角去看到女性活动。从迪美博物馆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展览选题希望选择有新意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美国观众看懂的展览,所以这次集中探讨清代宫廷女性在国事、家事、以及宗教艺术方面的一些成就和影响,扎根于历史。我们没有过多加入现代艺术的元素,但在布展的时候也会注意到。绝大多数的美国观众并不了解中国清代的历史和皇后的各种具体情况,所以我们的策展首先最重要的是突出展品的精彩。
既然着眼点在于突出文物,我们就尽量以比较抽象和简洁的方式来设计展览,再加入一些点睛之笔。比如说展厅里面比较多使用的一个元素是纱,以很多层错落有致的红纱体现紫禁城深宫里“红墙林立,宫苑深深”的感觉。而皇帝大婚的欢庆时刻也以红色象征喜庆欢庆。晚清出现了垂帘听政的情况,我们就用黄纱帘来隐喻,这些元素并不张扬,更多是以诗意而抽象的面貌让观众体会到当时的环境。
清宫有二十多个皇后,选取这三位,从客观角度来讲并不是每一位后妃的材料都足够充实,缺乏相应文物的展览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主观上我们希望选择的后妃是在历史上留下较深印记的。这三位在年龄和背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两个是清中期,一个是清晚期,在时代上有一定的跨度,年龄也可以与观众有一些共鸣,孝贤纯皇后三十多就去世了,是一个年轻的皇后。崇庆皇太后是乾隆的母亲,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慈禧则从中年步入晚年都有探讨,三个人的背景和性格都不同,就像电影中的不同角色一样。
Q:展览又通过哪些方面,来向海外观众客观的展现他们对清代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A:“凤舞紫禁”这个展览除了展现非常精彩的文物,背后也有中外专家对历史、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支撑,我们这个展还是具非常深厚的学术基础的。我们也确实希望非常客观地体现、还原清代宫廷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生活面貌。
回到学术上来讲,研究宫廷人物肖像的重要学者聂崇正老师的开创性成果我们已有所汲取。我本人以前是在佛利尔-赛克勒艺术博物馆工作,那里藏有很好的清代肖像画,而我对此又很感兴趣,2012年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也从故宫的严勇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宫廷服饰的一些知识。本次展览中关于清代皇帝皇后大婚的研究,获得了故宫的任万平副院长很多指导,她的一篇学术文章也收入了本次图录。
在具体的研究肖像画方面我们主要是受到了李湜、林姝两位老师的帮助,迪美藏有两幅皇后肖像,孝贤纯皇后(1712年-1748年,乾隆帝原配嫡后,富察氏)、孝穆成皇后(1781年-1808年,道光帝原配妻子,钮祜禄氏),我们把肖像的资料、高清图片细节还有其他的能掌握的所有信息都免费提供给了研究十九世纪宫廷绘画及女性绘画的故宫专家李湜,因此她最近在故宫院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是专门研究孝穆成皇后肖像的,这也是通过这次展览实现的深度交流。而林姝老师近几年集中研究崇庆皇太后,主要做了崇庆皇太后曾经居所寿康宫的原状陈列研究和恢复。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包括来自美国、英国的几位专家,一起研究清代宫廷女性。研究课题涉及:清宫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清代女性肖像,对宗教的影响,以及清代女性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
Q:郎世宁曾画过一批帝后像,而宫廷的帝后像似乎也遵循着一定的范式,又不同于遍布题款的文人画,对于缺乏文字资料的肖像是否辨认上有一些困难?
A:通过这次展览,我们集中研究了一批肖像画,我个人在学术研究方面主攻寿皇殿,在皇家举行大祭的时候使用的一批肖像的研究。这次展出的一些肖像就属于这一批。它们有特别的样式、画法,包括构图都是程式化的。所以通过这个线索进行梳理,尺幅、画面布局、使用方面都与其他用途的画像有很大区别,依靠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的文献记录,可以获得比较准确地辨认,通过这次展览,这批画像中孝贤皇后这件的作者和创作年代都获得了确认。
Q:展览目的之一是“让我们重新认识清代皇后的重要地位”,在清代历史中,我们一直将慈禧视为一位“祸国殃民”的罪人,对于研究者来说,我们今天如何客观地评价慈禧?
A:我觉得一个再精彩的展览也不能回答所有的历史问题。如果一个展览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启发,能够激励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更多人关注这一方面的历史,就已经是很棒的一个展览。我们更希望以非常精彩的文物,更多地呈现历史的丰富性,引发关注者的思考,这就是我们展览很大的一个目标。
在我们研究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客观、多角度地呈现对于慈禧的评价。比如,一些和慈禧有过直接接触的美国女性,她们在文章中评价慈禧时,视角非常不一样,她们是以一种非常个人、非常亲密的语气来评价慈禧,有非常多的正面评价。实际上,这些资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可能我们有大历史,也有一些小历史,我们如何更加均衡地来看待这些大历史和小历史,或者引发我们一些其他的思考。
Q:作为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凤舞紫禁”和您的研究工作有什么关系?通过此次展览,您对清宫皇后又有怎样的重新认识?
A:作为展览的联合策展人,我这四年多的时间,基本都是泡在皇后的世界,感触也很多。首先,我特别喜爱这份研究策展工作,特别像一个侦探,很有意思。故宫的同事,这个展览当联合策展人司美茵(JanStuart)老师和故宫的同事,给了我很多很多帮助,让我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能看这么多精彩的文物,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我本人之前关注的是清代肖像画和服饰,这个展览实际上和我以前的研究兴趣点有很多的重合。在这次准备展览过程中,我也对祭祀用的清代皇后肖像做了一些整理和研究。这次机会也非常幸运,能够向故宫的几位老师请教,一起切磋,他们对我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对清代皇后祭祀用肖像画的研究,我已经像侦探一样,解决了关于孝献皇后富查氏的几个问题:部分皇后肖像具体的断代、作者、绘画过程,在使用中,具体怎样悬挂?怎样祭祀?都做了比较清楚的梳理。我个人通过清宫档案、实物的研究,我觉得我们对清宫女性的研究还是非常有空间的,我们这个展览,包括图录,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大很大的研究空间,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博物馆,关注清代宫廷女性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来研究。
Q:在筹备展览的四年多时间里,在这个过程中,后宫之主的生活,对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A:对我最大触动,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在接触实物、档案以后,我发现,皇后、皇帝并不是都像想象的这样,在宝座上高高在上。实际上,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真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另一点是,虽然我们现在有很便捷的通讯方式,但中国很多优秀的传统也丢失了很多,比如崇庆皇太后,他是一位非常幸福的皇太后,只要儿子在身边,有时间都会亲自来问候母亲,后来就形成了所谓的“问安礼”,这是宫廷重要的礼节之一。我反问自己,每天能做到问候父母吗?哪怕是微信发一条信息,我觉得自己要是一忙就做不到。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观众,不管是美国观众,来参观的中国观众,还是其他国家的观众,来关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悠久灿烂的物质文明。让他们能够重新发现、认识中国非常多的传统美德。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引发大家对于历史上女性地位的一些思考。
这个展览时机也很好,正好是中美建交40周年这么一个时机,我们是希望大家能够回顾中美在过去四十年中,人文艺术交流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作为联结两国人民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作者:鸢释
来源:《世界博览》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