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最接近天堂的样子
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迷人古都,在秋天显得尤其美丽。
写了一辈子北京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住的梦》这部作品中写道:想来想去,秋天,是一定要住在北平的。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
在他的理想里,春天要住在杭州,夏天要住在济南,冬天就住在成都,而秋天呢,则要住在北平。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京的秋天的五彩斑斓的。美,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关键是你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晴,美是否真的住了你的心灵的最深。
北京钓鱼台银杏大道一片金黄。
从胡同里读出京味
北京的秋天最好了,特别是有黄叶看的时候,但是特别短,只有一周,某天夜里大风忽啦啦一吹,树上就全没了。对于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说,遇上这一周的黄叶只是早晚的事,而对特地赶去的人来说,可能就需要一些运气。而且叶黄时分通常在十月末十一月初,那时家里人去北京出差,刚好借机一起去,不是周末,也不是假期,一个人慢悠悠从天坛逛到地坛,有朋友带着逛五道营胡同和听音乐会,爬香山,去美术馆,吃簋街,算是非常不旅游的慢慢地体悟了一把北京空气中散漫的秋意。
深秋的北京进入最好的时节,灰瓦红门映着银杏金黄,胡同里自有一种天然的意趣。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作家为这秋日帝都的风景写下赞歌,鲁迅、老舍、郁达夫、张爱玲、三毛等文人皆不吝溢美之辞,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为北京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多韵味。
读了一位作家的书,走一走他日常走过的路,从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第一站老舍纪念馆,坐落在在曲径通幽的丰富胡同,丹柿小院里铺满深秋午后特有的金色阳光,温暖闲逸充斥着小小的院落。丹柿小院得名于院子中央老舍先生与妻子共同栽下的两株柿子树,此时柿子树早已结过果子,黄澄澄圆乎乎的柿子累放在窗台上,别有一番生机。想来老舍先生生前,也是年年如此将熟透的柿子摘下存放,期待着将自己亲手培植的甘甜如蜜的果实与亲人分享。先生熟悉老北京市民的生活细节,也正是因为他自己本人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曾脱离。
旧时的百姓,春天到来时,就在自己的小四合院里种些花草;夏天,就在院子里的树下乘凉,听蝉声,吃西瓜;秋天到了以后,外边的银杏落了满地,院子里的枣树柿子树也都结果了;冬天来临,门口堆放着蜂窝煤,若有晴天,可以晒着暖暖的阳光出来跟街坊们聊聊天,说说京城里的新鲜事。贴着生活写作,可能是京味作家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作家的文字想象无不是建构在他所走过的经纬,他所眼见的世界,以及他所过活的日子。
故宫护城河, 金色是北京秋天的代名词。
看过一篇石一枫介绍老舍先生的文章。他讲述道,老舍先生其人,不讲排场,爱好都是非常平民化的,喜欢住在小院里,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也体现在先生的文学作品中,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家中,也是离普通人最近的,老舍不仅能够创作严肃文学,也创作了很多相声、快板等民俗文学作品。北京如今作为一个大都市,能够更加敏感和显著地反映出中国的变化,作为如今的“京味作家”,应当有这种大眼界,不仅仅将目光锁定在民俗的老北京之间,而要将眼界放得更加广大。
胡同里,静静的散步走着,青灰色的石砖,古朴的门楼,精美的雕刻,背后隐藏的四合院,随着出来溜达的老人,多了一份祥和。午后,人们慵懒的晒着太阳,在进入寒冬前珍惜着这最后一缕暖暖的阳光。听曲儿喝茶,叫一声好,走街串巷,来一串冰糖葫芦,涮一锅羊肉,来一份烤鸭,这日子,就就过成了舒坦。
京城尽带黄金甲
一叶知秋,北京城里的秋叶,可谓是秋天最美的“信使”,众里寻秋千百度,尽在帝都深处。几场秋雨过后的北京城秋意渐浓,北京的秋季虽短暂,但它的美却足够惊艳。
大觉寺钟鸣心静,禅寺诵经,上一炷香,听一声佛语,于静谧处细悟沧桑,在这净土佛地之中,感受岁月的悠长,让生活多一点禅意。大觉寺千年的银杏树和“九子抱母”银杏树都将展露最美丽的身姿,树叶如彩蝶一般由绿转黄,而后飘落,那将是怎样的美丽与壮观呢?抬头望上去,背景是湛蓝的天空,视角上的繁密用相机拍出来反而稀疏了,每一株的树冠都没有它看上去形状这么饱满,抑或是它遗世独立的样子,显出了最美的状态。
有这么一个地方,让喜欢分享季节美景的人们,趋之若鹜。这个地方就是钓鱼台,长满高大之树的银杏大道,是京城三大银杏大道之一中被评为最有意境的银杏大道。钓鱼台是古代皇家园林及现代国宾馆建筑群。金代章宗皇帝完颜璟曾在此筑台垂钓,“钓鱼台”因而得名,迄今已有800余年。至清代,乾隆在此兴建行宫,收为皇家园林。钓鱼台银杏大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钓鱼台国宾馆东墙外。这里的近千棵银杏树是北京最早的一批,种植于上世纪50年代末,可以说是北京银杏的地标了。钓鱼台银杏大大小小有近千棵,在钓鱼台国宾馆东墙整整齐齐的排列成两列,金灿灿的让人垂涎。每到深秋时节,这里便成为一片金黄的世界。这条被金黄的银杏叶洒得一片绚烂的路,犹如具有魔力一般美得让人震撼。脚下是“软软”的“银杏地毯”,一阵风吹过后,身旁片片金黄翻飞。抬眼远眺,摄影的、拍婚纱照的、散步的、带宠物遛弯的、拎着小篮子在落叶中寻找银杏果的人,都融在这幅秋日生活画卷里了。但因为这里的银杏是行道树,所以游人和摄影师很多,如果想避开喧嚣,那不如早起一些,因为无数人都在等傍晚夕阳洒落银杏树下的景致。
延寿寺处在通往慕田峪长城、银山塔林的必经之路上,四面环山, 满山青翠, 一条大道从寺院门前经过, 红叶季节更是格外有意境。
秋高气爽的时节,颐和园的湖水有了更多的色彩。随意站在湖边,一眼望去,有绿有黄,有远处的西山塔,也有近处的枯荷,站在昆明湖畔,总有几句诗词涌上心头。秋天也是后海最浪漫的时候,你可以独坐湖畔出神;你可以胡同深处漫步;秋天的什刹海安静祥和,夕阳西下泛舟水上,更有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感觉。
三里屯最美的秋色当属三里屯东五街的银杏大道。这里是使馆区,西式建筑林立,而两旁的银杏树把这里的秋天妆点得分外美丽。虽紧邻东三环,却是宁静妖娆。从街西口到街东口,在这个城市最时尚也最拥挤的地方,你会讶异于竟然有这样的一片净土。假若在日复一日焦躁的生活里,突然有一天在转过一个街角的时候,被一树金黄从现实拉入梦境,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事儿呢?其实艺术区798的秋天也是蛮美的,从南门进去有几棵高大的白杨树,白杨树下面就是咖啡馆可以没事去坐坐,喝杯咖啡然后接着逛逛各个画廊,绝对是艺术架式的一天。
景山公园东侧南北主路上,依靠东墙,成排的银杏树颇具规模,金色的银杏叶落在红墙黄瓦上,是皇家园林独有的秋韵。登景山,寻幽径,青石台阶上,隽雅小亭中,举目四望,落日余晖下,那明亮辉煌的紫禁城,在秋色的映衬下,更是多了一份厚重。金黄的银杏叶,在风吹雨打中,表演了一场优雅的即兴舞蹈,不经意的回首,那欢快的笑声,在奔跑的脚下,多了一抹色彩。
秋霜愈重,银杏泛黄飘落。天坛公园、中山公园、景山公园、玉渊潭公园等均辟有“银杏大道”。天坛北天门内的60余棵银杏树,在秋日下焕发异彩,漫步其间,仿佛行走在“黄金走廊”。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坛两侧,伫立着18株笔直的银杏树,树龄均在50年左右,树干直径三四十厘米。玉渊潭公园西门沿线则有百米银杏步道,紧邻昆玉河,配以元宝枫、加杨等多彩树种,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健步锻炼的绝佳场所。在北京植物园“古墩秋眺”景区,金黄色的银杏树,将曹雪芹纪念馆点缀成名副其实的“黄叶村”,古朴的碉楼,经典的红学,让这里的秋天更具文化韵味。
寻找一抹宫墙红
深秋的银杏灿烂夺目,随便扎入一条小路,都会看到黄色的银杏叶已经把它铺满,真的是要被美哭了。有人爱金秋,有人爱红叶。
四时在窗前流转,七八月份的燥热过去了,忽然之间,北京就迎来了秋天。从十月开始,秋风一起,那大街小巷里的银杏树,就像灯一样,刷的一下,被点亮了。北京的秋天,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如火如荼。树还是那棵树,景还是那片景,只是因为有了红叶的装点,显得愈加美艳动人。赏红叶,是秋天不可错过的一大乐事,放眼望去,一片红叶,仿佛是大火燃烧映红了的天。
香山公园是国内赏红叶的鼻祖。位于北京西郊,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香山红叶在北京秋日里,是一道摄人心魄的艳丽景色。在绚烂无比的秋日里,没有什么景致比红叶更加多彩迷人了。晚秋时节,火红的叶子满山遍野,层林尽染,片片红叶在微风中闪烁,把秋山装点的格外迷人。现在每年11月份去香山赏红叶已经成了北京人的一种习惯。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般,霜后更是呈现一种深紫红色。“西山晴雪”是眺望雪后新霁和香山深秋红叶的绝佳之处,这里立有石碑,是旧燕京八景之一。蓝天、白云、浓烈的色彩、清新的空气和静得能听到呼吸和心跳的环境,带给人们无限的惬意。
有的景点人群熙熙攘攘,只能看到人头攒动看不到红叶,但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则完全可以达到你满意的效果。奥森公园绝对是一张赏红叶的邀请函,位于朝阳区北五环林萃路,公园占地680公顷。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61%。穿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湿地,面向东南方向,可以见到丛林后面一片浓重的红色,近看像是一堵赭红色的宫墙。枫叶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娇艳的红,明丽的黄,柔和的绿,斑斓得像打翻了调色盘,美得不像话。
中秋之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在老舍先生的记忆里,“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紫禁城的红墙、金色的琉璃瓦、深红的廊柱、墨绿的古柏、汉白玉的雕栏……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可北京却在秋色的萦绕下,美得让人怦然心动。北京的秋天太短,早一点,就看不到她最美的姿态,晚一点,错过了,就得再等一个冬春夏。
作者:贺贺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