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传达的优越感
爱国教育,在发达国家披着极其精致的画皮,甚至要证明它“不存在”比“存在”更为容易,正因如此,才培养了一系列打着“民主”旗号弘扬国威的忠诚之士。究其根源,都是教育手段的成功。
2008年的初春,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德国同名电影《浪潮》公映,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政治课导师,他本着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西斯”是怎样一种存在之心愿,让这个班级变成短暂的独裁组织,结果事态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悲剧,而让这一帮中学生成为纳粹,只用了短短三天的时间。政治导师的实验成功秘诀在于——巧妙地洗脑,让学生们误以为激进手段有助于“爱国”。
去年八月,美国年轻女歌手珍妮.高特妮惹上了大麻烦,原因是她在犹他州一场汽车拉力赛上负责热场,于是身着蓝色连衣裙,站在卡车上高唱《星光灿烂的旗帜》。珍妮一开口,就让在场观众怒不可遏,荒腔走板的唱功教人抓狂,很多人当场冲下看台要教训她。事后,这段糟糕的表演被上传视频网站,引发了一波大型网络围剿,网民们理所当然地将珍妮的表现定性为“辱国”,并要求她道歉。珍妮不得不在网站发布了忏悔长文,以平息事态。
请相信,并非只有珍妮.高特妮会有这样的待遇,同样的事情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位美国公民身上,甚至后果更为严重。2017年10月,德克萨斯州温芬高中的黑人女生英迪亚.兰德里,因为课堂上开小差玩手机,被送去接受校长的正面批评。间中效忠宣誓的通知广播响起,校长和在场其它人都下意识地起立致敬,唯独兰德里还坐着。对此,校长直通通地对这位倔强的女生说:“你不站起来就要被开除。”
事实上,只要看看全美各大院校的教育情况,就不难理解校长的这种“极端”行为。整个国家大约有26个州要求学生在每天上课之前背诵爱国宣言,以此培养他们对本国国旗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所以每每有国歌响起的地方,在场的美国人都会条件反射一般起立,将手捂在胸口,以示对国家的敬重。
假如没有这么做呢,就像夺得金牌的美国女子体操队成员加贝-道格拉斯,在领奖台上听到国歌奏响,双手依然低垂,那么下场也很难堪。愤怒的美国爱国者们一面对她为国争光表示敬意,一面批评她对国旗不够尊重,并强调“是国家给了你参赛的机会,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向国旗致敬。”汹涌的舆论势力令这位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得不公开在推特上表达歉意。
显然,“爱国”是美国人的最高信仰,在这个移民国家,小到平民,大到美国总统,都无时无刻不在操心着“国家荣誉”这种事。一方面,这令美国人视为尊严与骄傲,另一方面也成了抗议当权者的一种出格的态度。就是会有一些“刺头儿”要彰显“民主”的威力,愣是跟主旋律唱反调。
2016年,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球员卡普尼克,就开了一个“小玩笑”,国歌响起时,当其它人都捂胸致敬之际,唯独他单膝跪地,拒绝跟唱,以讽刺当权者把自己视为“君主”的荒唐腔势。总统特朗普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公开对卡普尼克爆了粗口,并强调“我们接受的就是爱国主义的信条”。这位不知轻重的运动员最后丢了饭碗,触犯了众怒。
有趣的是,耐克公司却看中了卡普尼克引发的“爱国骚乱”,居然请他做代言,此举引发的后果也很两极化,一方面让这个品牌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战狼”剪掉了耐克商标,烧了球鞋,号召全民抵制该产品。
由此可见,“爱国教育”在美国受到的重视比总统竞选更甚。从小学到大学,美国伟人的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都是教科书里的重头戏,了解美国各大领袖人物的思想更是列入考试范围。尽管教师们口头上总是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但“以国为荣”的观念却不容质疑,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当地各种节日庆典,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插上星条旗,深情背诵爱国誓言。无论是什么样性质的集会游行,都少不了脸上画着国旗图案,手中挥着小旗帜的爱国人士。很多爱国活动完全是自发组织的,最著名的当属WAA盟会每年12月的“花圈穿越美国”大型扫墓,三百多辆卡车装载着九十万个花圈,前往全美20个州,在每位为国牺牲的烈士墓前献上一份敬意,这既是民意所向,更是以大规模的群体行为来巩固“爱国”风气。
不仅仅美利坚将“爱国”视为必不可少的精神信仰广为传播,哪怕是在标榜“禁止爱国口号”的日本,也一样有着深不见底的“洗脑”招术。作为二战中的战败国,美国人在驻日期间趁机让日本修订了和平宪法,要求日本教育制度彻底改造成“民主主义”走向,以此来灭绝军国主义思想,虽然这个算盘打得很响,却未能起到预想中的效果。
表面上看,日本的教育机构从不向学生灌输政治观点,连“为了国家”这样的字眼都不允许出现在教科书中,更不会强迫学生齐唱国歌,以示对宪法的恪守。但是“爱国教育”真的就这样消失在东瀛了吗?并没有。
日本人换了一条更为温和的途径,让全国树立起国家自豪感,首当其冲便是“社会实践”。日本的学生都要接受实践课的考验,让他们学会如何搞垃圾分类,怎样建立环保意识,这一系列的课程为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呵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方法,既体面又作用非凡。
其次是无孔不入的文化熏陶,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不会放过把“爱国”元素注入艺术作品的机会。美国票房最热的商业大片中,超级英雄永远都扮演着“国家机器”的角色,反恐电影《空军一号》里的总统,各色漫威和DC电影里为保卫美国而战的超能英雄们,最典型的便是在二战中崛起的美国队长,他的武器是星条旗图案改进过来的神盾,秉承的是“保卫国家而战”的人生信条,拥有神一般的团队凝聚力,由此成为“复仇者联盟”中的领袖;在很多美国人眼中,美国队长无疑是国家代表,象征着勇气与忠诚。哪怕是打着“反战”旗号的作品,譬如《血战钢锯岭》和《拯救瑞恩大兵》,究其精神内核,也无一不在宣扬美国的“救世主”身份。除此之外,连百老汇的音乐剧也都离不开“爱国”,得到托尼奖的《汉密尔顿》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样的,日本也用一系列大片不停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操,连黑泽明都难以避免地通过执导电影《梦》来召唤军魂,该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木村拓哉都主演了《神风特攻队》和《宇宙战舰大和号》这样的爱国主题作品,尤其后者更是塑造了一群保卫地球的勇士。如此神化日本的影视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奥特曼”系列。几乎每个日本孩子都绕不开大战怪兽、保卫日本的超级战士奥特曼的蛊惑,树立对英雄的崇拜,将保家卫国视为人生信仰。
当然,日本的“爱国教育”也没有漏过信奉独善其身的老百姓,因此“地方特色”的宣扬必不可少。你可以认为自己不需要爱国,却不能不对成长生活的家乡产生感情。于是乎,地方文化得以重视,哪怕是组就偶像团体,都将每个成员的出身地做为卖点,强调突显其特色,顺带宣传了那里的民风民俗。日本评分最高、收视火爆的晨间剧《海女》就是很好的证明,该剧将原本看起来毫无亮点可言的岩手县久慈市变成了一位纯真少女的成长地,海胆盖饭、海女、乃至方言“嗟嗟嗟”都成了噱头,让那片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土地成了旅游热门景点。
只要去到日本旅行过的游客都不难发现,无论是饭馆抑或商店,都会在宣传板上打出地名,每部影视剧的取景地也会让你被顺带安利,为原本不太出名的地方烙下浪漫的传奇印迹。以镰仓为例,那里曾一度失去了关注度,当地政府为了打响名号,承诺免费给各大剧组提供拍摄场地,于是乎,一系列以镰仓为主题的娱乐作品诞生了,是枝裕和执导的《海街日记》、奇幻大片《镰仓物语》、高收视率的爱情剧《倒数第二次恋爱》,甚至井上雄彦的漫画《灌篮高手》等等,无疑都是为那片海滨小城作了最好的免费软广。
对日本每个城镇油生的喜爱之情,宛若细流凝聚,终成大江大海,爱国之情于是变得无处不在。每一年的盂兰盆节、烟火大会、各种地方祭典活动,都被电视台争相报导,旨在让民族自豪感不被消减。如果说美国的爱国教育是强制灌输,那么日本则采用了更为隐晦且高级的“民间自发”模式。哪怕连东京附近的立川小城,也因为漫画《圣哥传》的风靡而变得意义非凡。事实证明,只要你擅长“强行加戏”,爱国教育仍然可以最大程度地被普及。
当然了,大和民族的爱国者中也出现了不少极端分子,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就是其中典范。作为保皇党中的狂热一员,他年轻时受到天皇嘉奖,并赠予了银手表,这无疑燃起了三岛的爱国魂。再加上三岛对日本传统文化——也就是地方民俗的痴迷,无数古迹都是他的心头肉,使得他害怕新的变革会让旧物被悉数摧毁。所以在日本天皇统治即将被取代之际,三岛本着武士道精神带人占领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大楼,在阳台上发表了鼓动兵变的演说,结果令人尴尬,楼下路过的行人都没有为他的慷慨激昂所打动,这才使其在绝望中选择了切腹自杀。
说到底,“爱国”是一种“优越感”的情绪体现,唯有一个国家值得被爱,才能爱得无怨无悔。邱吉尔在二战时鼓舞人心的演讲中,有三次“永不放弃”的呐喊,为民众注入了热血,也打下了胜利的基础。而这演讲背后,是以英国人的爱国意识为强坚后盾,才能不断诱导大家为保卫家园不惜血战到底。所以“爱国教育”在关键时刻总是创造历史奇迹,唯有高度统一的民众意识,才能让一个国家扛得住最猛烈的风雨,正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开篇引用的名句——“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爱国教育”的威力,就在于此。
作者:刘攀
来源:《世界博览》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