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古风礼仪与加拿大社会很合拍?

我与加拿大人的相处之道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常听ESL里的同学说,加拿大人特别好,加拿大的人际关系简单----那时候我就想,我真是来对了,因为我最不喜欢拉帮结派那一套,只想老老实实干活过日子。然而当我真的开始踏入社会的时候,我才发现很多时候并非我过于敏感,实在是有些人有时候太肆无忌惮。我也渐渐明白,人家在路上跟你打招呼,微笑,那不是伸出橄榄枝的表示,那其实是他们所受的教育所致,其实他们是非常在乎自己的领地的,一旦你侵入,微笑可以马上变成一把枪,向你毫不留情地扫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夺和和伤害,这是本能。区别不过是有的地方因为层次太高,因而高手过招,一般人不大看得出精妙之处罢了。

我到现在的单位已经2年了,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多。好好反省一番,自认为和这帮加拿大同事打交道还算顺畅,没得罪过任何人,全校上下对我这个“中国人”同事评价挺高,校长为了留住我,也是费了一番心机的。

君子之交

除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天性外,我着实要感谢咱老祖宗的为人处事的训戒。与加拿大人交往,一定要知己知彼,了解他们的文化,也要记住咱们“君子之交淡于水”的立世箴言,我看恐怕也难找到更贴切的话来形容他们的人际关系了。只是太不可思议:加拿大人怎能如此深邃地领会到此话真谛,还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呢?

在和他们的交往中,人和人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个距离,也许就是他们所谓的“底线”吧。不论再怎么亲密的关系,永远别指望走进Ta心房,即使入得了房来也进不了卧室。Ta会和你一起人前笑,却绝对要躲起来偷哭,你看见的永远是个开心乐观的Ta。

让我给您讲讲我和同事们之间的故事吧。因为工作关系,我和“邻居”佐尔卡常打交道,在接触过程中我们彼此了解进而彼此欣赏。我发现她做事特别认真负责,生来懂得为他人着想。譬如,她教室的桌椅是连体的,椅子左边敞开,右边连着桌身。在调整学生座位时,她考虑到我是成人又是老师,特意给我安排了左边的位置,避免我跨越右边的扶手时造成的不便。在我申请工作时,她又以亲身经验给我提建议,还不厌其烦字斟句酌逐一修改,甚至在我满意后,还精益求精地一再揣摩推敲措辞,花费了1个半钟头,等我回家了,她还不走,说是要批改学生试卷,搞得我很不过意。

有次,我给她看自己的磁器作品,她很感兴趣,问能不能和我一起做。于是,每个周五成了我们两个人“陶艺俱乐部”活动时间。有次闲聊,我们扯到我先生的事时,我一不小心问及到她的个人问题,她十分敞开地把她的不幸经历全盘告诉我,说到痛处几度痛哭不止。能聊到这份上,我们也完全算得上“闺蜜”关系吧?但我和她只能算“亲密”却并非“无间”,如同张爱玲小说里写的“蝴蝶停在手套上,和手总隔着一层东西”的感觉。

她对我说话从不轻乎随便,完全尊重我意思丝毫不勉强,就连我请她帮我修改工作报告,动手前她都要问句:“我可以直接在这上面修改吗?”看我略加迟疑,她马上建议:“要不,我先复制下来再重新写一遍?”像我的中国闺蜜和我“好得穿一条裤子”的事,绝对不会发生在佐尔卡和我身上。其实,我蛮喜欢她的“距离感”的,她的“距离”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生分、戒备,她的“距离”是对我的尊重和礼貌。这种恰到好处的“分寸”给了我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我感到轻松舒适。

“有来无往非君子”,是我和加拿大人相处遵循的另一条古训。并且,这还是我从失败中摸索出来的一条“宝贵教训”。初来加时,我们受制于经济条件只让孩子参加同学的生日趴体而不为她办生日会,渐渐地,请她的人少了。我这才从老移民那里得知,加拿大人处事也讲究有来有往的。我和他们相处基本上就”吃锅巴还蚕豆”了。当然,如果人家明确表示义务帮忙,就另当别论了。

喜欢烹调的我每顿午饭都色香味俱全,引得单位里“左邻右舍”们羡慕,我不好意思总被夸,就带了一次小笼包和一次蛋炒饭给同事尝尝。没想到自此后,每个学期结束左尔卡都会送我一张答谢卡和一些小礼物,譬如,擦手油、可以安全微波加热的饭盒等等,都是我工作中用的上的东西。她的良苦用心更加拉近了我和她的距离。领教过加拿大人“礼尚往来”的处世之道,我知道她是答谢我的美食。收了几次礼物后,我觉得不能失礼,亲手做了一个粉绿色陶瓷肥皂盒给她,配合她家浴室的颜色。收到礼物,她开心极了。过了几天,她跑来我办公室看我的新作品,还委婉提出:“我想,我妈可能也喜欢一个这样的肥皂盒。也许,你可以帮我再做一个。”我爽快应承下来:“那你就设计图纸吧。”

“知恩图报”这条礼仪是我从语言部门的头朱迪那里看到的。我和她虽是斜对门邻居,但我因为不懂法语,从没去过她的教室辅导学生,跟她十分陌生,直到四月里我被领导派去给她组织的多元文化一日游活动帮忙,才和她正式彼此介绍说上了话。不过,她人很和蔼,去温哥华的路上一直和我闲聊,她得知我会日语,便问我有没可能指导她的学生考奈儿日语。她说她在日本待了两年,会点日语但不是太好。因为日本人要跟她学英语,不给她学日语的机会。她觉得我的日语很好,想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我的指教。我一口答应并常常帮她批作业改试卷。她很感谢我的额外付出,就给我买咖啡答谢。

那天,她告诉我为了照顾孩子,明年她会转去离家近的高贵林教育局做全职代课老师。我觉得放弃部门领导的职位去当代课老师有点可惜,问她为什么不搬到兰里来。她说她先生不想搬家,还告诉我,这就是她所想要的。我祝她一切顺利,并送给她一个自己做的茶杯,她问我可不可以今后还和我保持联系。放暑假前几天,我接到她一封邮件,是一张我和她的合影,她写了蛮多客气话,也一并把自己私人邮址给了我,说是希望今后和我保持联系。她之前做过律师,却不多言语,性格沉稳又不乏幽默。令我感动的是,我们相识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在全校的临别赠言上,她特意提到将记住我的“精神”(spirit)。她给我大大的拥抱,将我们的友谊包围其间。我庆幸,两个懂得感恩的人成了好朋友。

当然,也有让我不适应的地方。譬如,要讲“亲兄弟明算帐”,加拿大人比咱们还地道。我教育局的一位朋友把房子租给了她女儿。有次我们出去活动,听她说最近要破费了,女儿的洗衣机坏了,她得给女儿买新的。我纳闷她女儿为什么不自己买。她说:“应该我买,因为我是房东,作为租客,我不能要求她担负这笔费用,是吧?”照房东房客的规矩,绝对是这样。原来,经济利益面前权责在先,亲情在后。这账算得真是太清了。

无独有偶,有次我儿子被邀请去同学家玩。我们被告知,要直接走地下室的入口以免打扰外公外婆。我想,外公外婆给外孙开个门不是人之常情吗?可他妈妈说:“他们是租住外祖父外祖母的房子,他们是我们的房东,不能打扰他们。”我真无语了。我知道他外公外婆开了家公司,挺有钱的,拥有白石海边这套海景房。他妈妈给外公外婆打工,爸爸因为精神问题失去工作能力,所以他家经济有些拮据。为了降低生活费用,他们一家才租住在外公外婆的地下室里。我想,换做中国人,女儿经济有困难,母亲还不帮一把吗?何况家长还是经济富裕的呢?

至于出去吃饭AA制,更是不可破坏的规矩。十好几年前,我们教会去安省伦敦相调。路上正赶上午餐时间,大家在一处休息站停车买麦当劳果腹。排在我前面的一对西人夫妇问我们一家打算吃什么,我还以为他们要请客,不好意思地赶紧跟在他们点餐,并拿出信用卡打算抢先付钱。结果发现是我想多了,人家只是随口一问而已,见我开始点餐,他们抱歉地说:“请等一等,我们还没付钱呢。”敢情人家根本就准备各付各的账啊,我这自作多情的搞得真有点尴尬。

爱管闲事的加拿大人

还有一点让我不太习惯的是,加拿大人过于热情。尤其是对孩子,这恐怕是由于他们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强吧?记得女儿小时候和我出去,回来路上我因为买的东西多提不动,快到家门口时就加紧步伐,赶快冲进屋去。过了一会,还不见女儿进屋,我有些纳闷,她不就跟在我后面几步之遥么?接着我就听到门外嘈杂的声音,出门一看,女儿被好几个邻居围住,大人们七嘴八舌问东问西,可把个三岁娃娃吓坏了,一看我来她眼泪就止不住了。原来,邻居们以为她是一个人单独行动。要不是我出来及时,恐怕过不了几分钟警察就要来了,并且我能肯定,在警察到来前这些邻居是绝不会离开的。

有时候,他们“管的宽”还真有点耽误事。譬如,我儿子2岁时,有次我带他去公园玩,玩了好久我要回家做饭他却怎么也不肯回家。我想起别的华人妈妈教我的杀手锏,撂下他,径直往车里走去,据说只要孩子一听到车引擎发动的声音,就会乖乖跟上车。就在觉得我的“伎俩”快“得逞”之际,路人甲直奔我车身并示意我摇下车窗,然后严肃地对我说:“你怎么可以丢下孩子自己走呢?”还补充一句:“我在对面看你半天了。”言下之意:我就知道会逮住你的。天呐,没想到管个自家娃也被暴露在别人的眼光之下啊?做妈妈的对孩子还有点自主权吗?况且,既然你都看半天了,还不知道我把娃弄回家有多难吗?不仅不理解我还教训我一顿,也真是无语。

还有一次,我们回家路上要穿过一条林荫小道,我嫌儿子看风景走得慢,就走快了点,希望他赶上来。身后突然响起一声严肃且近乎严厉的女声:“对不起!”我不知道她是对我喊的,照样自顾自往前走,她一边提高嗓门用不太愉快的声音又喊了一遍,一边追上我,警告我不能和孩子保持这么远的距离。我回头就看得见孩子,这距离有那么远吗?被爱管闲事的人教训一通不打紧,可孩子明白了:妈妈挨骂了,妈妈犯错了,她不能丢下我不管,我不用跟着她回家。您说,这不耽误事吗?哎,中国老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回怎么没人运用了呢?

我一边写,脑海里一边不断冒出更多和加拿大人扯得上边的中国古训。不过,我看必须就此打住,否则海阔天空的不知何时能收笔了。只是我觉得很有趣:中国和加拿大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但在人际交往中,中国的古风礼仪竟然与加拿大当下社会很合拍,有些还被他们发扬光大了呢。作为来自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可不要丢了属于我们的宝贵教训哦。

抽文1:我和佐尔卡的“闺蜜”关系只能算“亲密”却并非“无间”,如同张爱玲小说里写的“蝴蝶停在手套上,和手总隔着一层东西”的感觉。

抽文2:“有来无往非君子”,是我和加拿大人相处遵循的另一条古训。并且,这还是我从失败中摸索出来的一条“宝贵教训”。

作者:青溪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