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成为纳粹仅仅需要5天
纳粹——人类历史上最血腥耻辱的名词,由于他们所犯下的罪行过于骇人听闻,即使已经过去了80多年,人类社会仍然时时警惕,以期有任何死灰复燃的苗头都会被及时扼杀。然而纳粹真的已经成为过去,再也不会出现吗?一部德国三集剧告诉你惊人事实:一个普通人成为纳粹仅仅需要5天。
深受信任的老师到纪律领袖
这部剧名叫《浪潮》,又名《恶魔教室》,Netflix刚刚购入。改编自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的同名电影。虽然不论剧集还是电影都是德国演员出演,在德国拍摄,但实际这两部影视作品的蓝本都源自一件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
1967年4月,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克柏莱高中的一名学生向他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德国人民声称,屠杀犹太人他们毫不知情?为什么无论教师、农民、还是银行雇员都声称,他们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烈悲剧?”罗恩·琼斯无法给出答案,他思考了几天,决定在他的班上再现纳粹主义,包括它的恐怖以及魅力。
罗恩·琼斯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他的一些教学方式比较激进,比如有一次,他把学生两人分成一组,其中一人一整天必须遮住眼睛,任何活动需要借助对方的帮助来完成,他想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信任。还有一次,罗恩禁止一部分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段使用教学楼里特定的洗手间。“他想让我们体会,什么是宗族隔离”菲利浦·尼尔,一名曾经的罗恩的学生说。此举导致了学生家长的大量投诉。
虽然如此,但因为他的做法十分新颖和独特,在学生中很受欢迎,他住在树屋,爱好朋克音乐,因而被许多学生引为知己,深受信任。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非常重要。
实验的第一天,他要求学生改正坐姿,必须端正,昂首挺胸,双手背于身后。他解释称,这样呼吸更顺畅,更能令人保持清醒。然后不断重复命令:起立,坐下。接下来是速度训练,他让学生们站到教室门外,发出信号后,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坐下。几分钟的练习后,5秒种学生们就能迅速完成老师的指令。接着罗恩向学生们讲解何为纪律之美,纪律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训练,是自我意志的力量,能够令人获得最终的成功。然后他制定了更严格的规则:想发言的人起立,站到桌子旁,必须先说“罗恩先生”,发言内容必须简明扼要、叙述清楚。否则就重新回答。随着规矩不断被遵守,罗恩发现学生们的发言和见解都有很惊人的提高。他们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更高。与此同时他还发现即使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要他们服从命令也非常简单:清晰明确的规则,严厉坚定的命令。
失控的运动
第二天,在罗恩进入教室前,学生们已经以标准坐姿坐好,没有人相互交谈,他们聚精会神,充满期待。罗恩在黑板上写上: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他发布了一个简短的动作:手臂向前,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个曲线。“一个波浪。”菲利浦·尼尔说,“这个手势被定为我们班级的问候礼。”罗恩规定学生们需要用这个手势在学校和外面表示身份,即这场运动的一员。罗恩将此命名为“第三浪”。因为波浪总是以三波的形式前进,最后一浪,也就是第三浪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这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名字和纳粹的“第三帝国”是如此的相似。也没有人意识到这场运动有何不妥,“罗恩是我们信任的老师,人们都觉得这很有趣,是场逼真的模拟的游戏,就像以往那样”,一名参与者回忆称。能找到一名肯开口的参与者非常不容易,绝大部分人都讳莫如深。
一些其他班的学生开始询问是否能加入“浪潮”,罗恩班上的学生自发的贴传单,在街道墙上印刷“浪潮”的标志,主动向别人介绍“浪潮”运动,在很多地方,比如教室、体育馆、便利店等地方学生们见面都会用“第三浪”问候,这场运动已经扩展到整个学校。
第三天,罗恩给学生们每人发了一张标示身份的成员卡,其中有三张特殊的,抽到这种卡片的人被赋予特殊任务:举报不遵守“浪潮”规则的人。他没有说明谁抽到了特殊卡或者有多少人。然后,罗恩开始他的洗脑演讲,从个人讲到集体,从学生的进步、干劲和热血到为他们所凝聚成的团体骄傲。到最后,罗恩自己都被感染了,每个人都激情澎湃,似乎找到了让自己变得强大的荣耀感和归属感。但接着,事件显示出失控的迹象,虽然只有三个人被委派检举权,但告密的人出现了20多个,他们毫不留情的举报见面没有行问候礼的同学、拿“浪潮”开玩笑的最好的朋友、质疑“浪潮”的父母。还有人守在学校门口,阻止任何非“浪潮”成员进入。有成员提出新成员需由老会员推荐,必须能够复述“第三浪潮”的所有规定并且宣誓服从这些规定才能批准其成为会员。这些人突破了人性底线,为了团体的利益,誓要消灭一切异己的声音,运动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
菲利浦·尼尔就是那个被告发的人,“我真的感觉害怕,我想退出,但不知道如何做,没有能信任的人,十几年最好的朋友,也能随时毫无保留地出卖你。”他说。
一位学生家长邀请罗恩到家里共进晚餐,顺便讨论一下她女儿对“浪潮”的一些担忧。罗恩解释称,他只是在研究二战时德国的人性。很蹩脚的解释却一下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他愉快的表示自己也许也会加入“浪潮”或许再拉拢几个新成员。罗恩自己也很震惊,人性对无关自己的利益时对恶足够漠视。
第四天,新成员加入进来,来罗恩课堂的人数从30人涨到了80多人,大多是逃课的高年级学生。罗恩告诉他们,“浪潮”是全国性的青年运动,是为了促进美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神圣的事业。明天的中午12点,总统候选人将会正式公开宣布“浪潮”团体成立。罗恩还给他们展示了时代杂志上整页刊登着“第三浪”字样的彩页。实际上这是个巧合,是一个名叫“第三浪”的木器产品广告。这令罗恩的话更令人信服。
第五天,在学校大礼堂,到处悬挂着“浪潮”的标语和条幅,200多名学生笔直端坐。罗恩站上讲台,伸出手臂,200多只手臂举起,同时做出“第三波”问候礼。现场严肃静穆,空气中充满难言的压力。罗恩打开电视,什么都没有,只有雪花。大家等待着。几分钟后屏幕上除了雪花仍然什么都没有。终于有人鼓起勇气问道:“不存在什么运动,对不对?”罗恩柔声说:“是的,但我们差一点都成为优秀的纳粹。”怀疑、困惑、恐慌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接着,罗恩播放了关于纳粹的影片,关于他们的纪律、组织构成、绝对服从,还有屠杀、镇压和集中营。礼堂里一片压抑,人们震惊无措的无法言语。罗恩说道:“你们很难意识到被人操纵,甚至做到了如此过分的地步。你们也不会愿意承认,参加了这场闹剧。就像德国人一样。”
事实上,直到很多年后,当时的大部分参与者仍然不愿意谈论这件事,他们不敢相信自己如此轻易就放弃了自由。为了维持强权集团,他们清除异己,消灭个性,取消言论自由,鼓吹集体利益,逐渐用癫狂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对集体的贡献。
独裁强权的魅力
万幸的是,现实中的情况除了造成了一些人午夜梦回的惭愧和反思以外,并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然而这在导演丹尼斯·甘塞尔看来实在是运气好。他非常反感罗恩琼斯所进行的这个实验,认为罗恩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为了满足个人的学术设想,将孩子们置于极度危险之下。
罗恩设置的这个实验几乎包含了独裁强权的所有典型元素:精神领袖、集结符号或手势、煽动性的演讲、对未来利益的许诺、标榜内部团结、消除异己、差异隔离、利他名义下的强迫、强权下的服从。这些要攻陷一个成年人也是轻而易举的,而对心智还不太成熟的学生们来说实在太过危险,但凡出现一点偏差因素,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叫蒂姆的男孩举起了手枪,他指向大家,高喊:“‘浪潮’没有结束,所有人都不许走!”然后他把枪口转向老师,哭泣着说:’浪潮是我的一切。你欺骗了我们!”,一名想阻止他的学生被他开枪击伤。然后他自己饮弹自尽。
蒂姆代表了学生群体中一直存在的那部分人,他们成长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关注,在学校中属于弱小、边缘化甚至被欺负的弱势群体。而极权集体的致命吸引力就在于“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所以当这一切结束,蒂姆崩溃了。
还不光是蒂姆,还有影片中很多人,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大的缺憾,比如马尔科,他英俊、成绩好、有威信、有漂亮女友,但他也是“浪潮”的中坚分子。当女友卡罗与他强烈争执“浪潮”已经扭曲失控时,他说,“浪潮”对他意义深远,给了他归属感“你也清楚,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我没有。”
极权组织的忠实铁粉往往都有着某些内心缺陷或者自我价值的否定,而强权独裁团体将他们的价值无限放大,还给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披上伟大的名义。所以马尔科打了卡罗,是因为她“太自私,不能为集体牺牲个人感受”。所以当卡罗的闺蜜利萨勾引马尔科时,不是因为“背叛”,而是为了“浪潮成员就应该亲密无间,并肩携手”。所以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为了实行“全球人种优化”。但每一个正常人或者普通人群谁没有一些难以提及的遗憾呢
这正是纳粹和这场实验的可怕之处:人人心中都浅浅埋藏着独裁强权的种子,只要小小诱惑就会萌发。
丹尼斯·甘塞尔认为罗恩·琼斯的不可原谅在于,他的职责是老师,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而不是把他们变成实验的工具,让他们面对恶魔的引诱和不得不直面阴暗内心带来的心理创伤。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丹尼斯安排在众人憎恨鄙视的目光中老师被抓了起来。
根据菲利浦·尼尔在很多年后的调查,确实当年的参与者大多觉得自己受到了利用欺骗羞辱。但这些都无碍罗恩·琼斯成为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他在各种媒体前夸夸其谈,以权威人士自居,出席众多心理研究会议并演讲,还出售了故事的版权。他以反强权斗士自居,他说:“去你们当地的学校看看,那里找得到民主吗?”然而他所强加于孩子们的实验本身就是最大的强权和不民主。
作者:马洪雁 陈宁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