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最熟悉的莫过于今天的坦克、步战车,拥有强大的防护和攻击能力,尤其是坦克号称“陆地之王”。现代战争有战车,古代战争也不例外,还曾一度是战场上的“霸主”。但这个“霸主”地位没有保持多久,在春秋以后就逐渐衰落了,战车在当时是国力的象征,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家”之称。
战车可以用于攻守,战车最早出现在商朝,《吕氏春秋》记载在鸣条之战中,商朝军队拥有七十辆战车。战车的动力来源于四匹战马,中间的两匹称“服马”,左右两匹称为“骖马”。通常战车上配备三名作战人员,在车子中间的是御手,称为“御”,“御”是一门技能,在春秋时期是士大夫必须得掌握的,在车子右边的是“车右”,也是最勇猛的一名成员,负责用车上的矛、戈等刺杀敌军。在左边的是“车左”,是一车之长,任务是用弓弩射杀敌军。战车在当时是一种“高级”武器,所以能在战车上的乘员亦是有身份的人,一般为“士”。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以战车为主,赋予一些步卒协同作战,一般为十个人,如果战争规模过大,最高会增加到七十二个人。作为春秋时期的战争宠儿,为何在那之后就一蹶不振了呢?
图1 战车的戎右负责使用大型武器进行挥击及杀伤范围
自春秋开始,战车并不是完全消失,除了清朝完全摒弃外,以后的历朝都有,但功能很少在参与作战,大多承担后勤服务,像唐朝的军队,行军大多是靠战车,只有到达战场才下车结阵作战,不再像隋朝那样步兵需要背负粮食行军,大大提高了行军效率,兵贵神速得到了体现,有了一点现代摩托化步兵的味道。
第一,战争思想的改变。
春秋时期的战争,双方打仗都非常规矩,非常迷信,受礼制、宗法等影响,出征前需要祭祀、占卜测吉凶,最后就是一番大道理、洗脑,最著名的誓词便是周武王在牧野所作的《牧誓》。
到了战场上也不是马上开打,双方还得派出使者约好开战时间和地点,到了战场,要等双方都排成队列才可以攻击,这方面宋囊公可是“行家”了,简直是个谦谦君子,泓水之战中,宋囊公的军队已经列好阵列,这时楚国的军队才开始渡河,部下建议半渡击之,可宋囊公认为这样不道德,直到楚军列好阵势,结果宋军大败,自己也负伤了。
图2 商代战车的结构图
图3 商代战车实物复原图
即使在战斗中,双方的士兵有时也很礼貌,例公元前597年,楚国伐郑,晋国救援,楚国议和不成反被羞辱,楚庄王决定给晋国一个下马威,派出了大将乐伯、摄叔、许伯同乘一辆战车去“致师”,成功割了敌军耳朵并抓了俘虏,晋军迅速反应过来追击,乐伯和摄叔箭术高超,射住了左右两路的追击,但中路的鲍癸却追了上来,这时乐伯他们只有一支箭,刚好有一头鹿跑出来,乐伯射杀了鹿并赠送给鲍癸,见楚军赠送鹿给自己,便认为楚军有君子之风,于是放楚军回营,过了几天,晋将魏锜用同样方法获救。春秋时期的战争如此“彬彬有礼”,几乎没有什么战术可言,一切规规矩矩,按部就班。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衰落,各诸侯争霸,都想一统天下,连年征伐,这时候各种思想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兵家思想对各国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礼仪战争不再存在,各种“阴谋诡计”都开始派上战场,作战样式丰富。因此战场不再是局限于两方的设定平坦战场,战车失去了优势,而战车对战场地形要求较高,山地、山林、水泽甚至田埂都不利于战车发挥战斗力。
而且,战国时期战争往往是攻城拔寨,并不适合使用战车,《孙子兵法》总结为“攻城则力屈”,为不得已的下策。还有就是战车本身笨重,结构强度也不够,极易破坏,一旦被诱入不利战场,运动的战车停下来就是被屠杀。
图4 西周战车复原图
第二是新式的武器的出现。
战国时期,弩逐渐普及,尤其是秦弩,在当时独步天下,弩相对于弓箭,最大的一个优点省力,射速快。战车面对弩兵,占不到便宜,战车目标大,灵活性差,一旦冲锋起来,几乎没有横向躲避能力。灵活的骑兵尚且不能避得过弩箭的攻击,匈奴军队被被李牧、蒙恬和卫青他们虐就是很好例子,笨重的战车怕是还没冲到一半路程,上面的乘员基本去阎王那报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大规模使用,铁兵器相对于青铜兵器硬度和韧性都提高了很多,用铁做的箭镞穿透性更强,命中率也更高。
图5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
第三,对战车影响最大的是骑兵的出现。
骑兵的机动性更高,受地形的限制小,通行能力是战车不能比的。战国时期最高建立骑兵部队的是赵国的“胡服骑射”。凭借这支骑兵部队赵国抵抗住了北方匈奴的侵袭,并在中原各国中有了话语权。长平之战中白起用两万五千的骑兵奇袭了赵军的粮道,一举切断了赵军粮道,立下了长平之胜的头功。骑兵的机动性是战车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西晋时期马镫的出现,彻底解放了骑兵,有了马镫,骑兵在马背上就有了支撑点,杀伤力至少提高了几个档次。骑兵的出现可谓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此战车便退居二三线。
战车虽然辉煌一时,但战车的弱点很注定了它只是个过渡性产物,用另外一种方式生存于战场。
文:飞扬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孙子兵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