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底是谁的假期?焦虑中产家庭的暑假选择

谁的假期?焦虑中产家庭的暑假选择

陈航的微信关注了100多个儿童教育公众号。每到4、5月份,甚至更早——北京还尚属寒意料峭的春季时,这些公众号就开始陆续发布一年暑期的夏令营安排。陈航一个个看过来,按自己的想象在心中划钩或者叉,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每年一次的漫长校外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去处。

夏令营是近年来中国中产家庭的新选择。据《2018年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有86万人参加国际游学活动,预计2018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05万人,相较于2015年参加游学人数刚过50万的数据,人数高出一倍。《2018年中国游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称,这意味着未来5年市场潜在规模可达千亿规模,未来10年可超2000千亿。

市场化得以快速实现的背后,是一个个是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支持。在中国家长们热忱付出的心力和金钱背后,包含着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美好期望,以及对实现“美好成长”的焦虑。

夏令营之热

对绝大多数现在积极投身于“暑期教育”的妈妈们来说,“夏令营”是一种她们在年少时没有尝试过,多少带着些新奇和幻想的“舶来品”。夏令营最早发源于美国,原本是在都市化日益发展的年代,让孩子们在假期重返自然的一种方式。1861年的夏天,在美国东部的一所私立高中男校,学校老师带着全校的学生到长岛海峡附近的野外度过了两周的露营生活,他们自己搭建帐篷、徒步、划船,置身于大自然。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夏令营,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认可。

早期的夏令营强调兄弟式的友爱和简朴的生活,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夏令营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侧重点。有的夏令营让学生住帐篷、锻炼生存能力,有的夏令营提供当地特有的水陆运动和一些工艺活动,还有一些夏令营针对青少年的兴趣提供更专项的拓展活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户外活动已发展为孩子成长的大本营,有专业的指导人员对户外教育进行指导与帮助。据美国露营协会统计,目前美国全国已有25000个夏令营,每年约有超过1100万的美国孩子奔赴到散布在各州的营地。

夏令营在中国的发展始于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前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夏令营。由于中国建国初期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质的,一般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参加,具有奖励性质。1992年,由日本提出建议,在内蒙古草原上举办了一场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夏令营中暴露出来的中国独生子女在生存方面的诸多问题,报道之后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社会上很多旅行社、培训机构在那时开始组织夏令营,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夏令营开始发展。

近年来,专业性的市场化运作开始兴起,取代了大众化夏令营,被分化为三个方向:一是素质拓展型,如以运动、艺术、心理素质培养为主题的国内夏令营,二是英语学习类夏令营,国内国外兼具;三是增长见识的游学类夏令营,以海外游学为主,主要是去参观国外名校、插班到当地学校课程、到当地进行户外拓展。

这两年,游学类夏令营异军突起,它有赖于国外成熟的夏令营体系,更重要的是它始于中国市场化的运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人从中国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很多家庭开始规划自己孩子的未来,想让孩子接受多元的教育,海外游学夏令营应运成为了一种看似最便捷的方式。

中国各个海外游学的夏令营机构,一般会在每年的2月份规划出线路,3月份开始报名,一个多月的时间基本就截止了。部分机构会在暑假来临前的6月份左右增加名额,半个月的时间内会再次报满。国内大部分游学夏令营一条线路一般为20人,多的则达30人。北京一家以游学见长的机构告诉《博客天下》,“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旅游机构能做到48条线路同时出团,截止到6月初,我们这48条线路已经全满了。”

互联网也在庞大的游学夏令营经济中分得了一杯羹。很多实体机构为了更好的管理和体验,会把人数限制在20人以内,但在《博客天下》采访的一家以游学为主的网站上,很多游学线路的人数已将上限设定到30人。即使是这样,该网站的工作人员仍表示,“我们国外游学有800多条线路,全国招生,截止到6月初已经全部截团了,基本上都报满了。现在只有亲子类和自由行可供选择”。

送孩子去更大的世界

韩亚妮是投身于“夏令营热”中的一位妈妈。她自己在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都上过学,这种两岸三地的教育给了她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她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便开始为孩子提供机会参与暑假游学,已经连续报了三年。在她看来,夏令营是孩子年少安全的冒险,风险可控,但孩子又能体会到突破舒适区,融入新环境的成就感。

第一次选择夏令营时,韩亚妮把目标锁定在美国波士顿,因为他们全家常去国外旅游,这座城市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考虑到孩子年龄,韩亚妮在那一年给孩子报了一个手工的日营,每天上午以手工为主,下午以户外为主,去游泳或者在草坪上玩游戏。

那时候孩子才上一年级,刚参加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孩子根本听不懂,第一天回来孩子因为语言沟通障碍,不想去了。韩亚妮一边劝导孩子明天再去一次,如果还是不行再放弃,一边积极地跟营地老师沟通,说明情况。第二天,营地就及时安排了专门的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跟孩子再解释一遍他们要干什么。孩子回来之后开心地跟妈妈说这个游戏真的很好玩,到第三天她已经完全融入到那个氛围里了。

参加夏令营一段时间之后,韩亚妮问孩子,老师在游戏开始之前,还会每次都花费额外的时间跟你解释一遍吗?孩子回答说,不会啊,老师每次开始之前都会问:你理解了吗?营地所有的同学都会说“Yes!”,但当她不懂的时候,她就会大声说“No!”这时老师会重新给她演示一遍。“这一点我觉得很好,就是在所有人都说‘Yes’的时候,她可以勇敢地说‘No’。她不会因为不懂装懂,而错过好玩的游戏,体会不到那个乐趣。”韩亚妮说。

等到第二年再次选择夏令营的时候,孩子已经可以自己跟老师沟通了,她把手工项目换成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划船、独木舟、摘蓝莓的户外活动项目,自己非常喜欢。这让妈妈非常意外,虽然韩亚妮平时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例如去麦当劳时让孩子自己排队去买东西,很多事让孩子自己自己争取去做,但她还是觉得孩子才二年级,而且还是在国外,可能还不具备跟老师沟通换营地的能力的,没想到孩子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课程都换掉了。

一、二年级选择营地的时候,韩亚妮还会给孩子指定一些项目,会跟孩子权衡建议说某些项目她可能做不了,双方共同讨论,但最终选择的时候还是遵从孩子的意愿。在三年级之后,所有营地的项目都是老师会给孩子时间去选择,家长已经完全参与不到了,都由孩子自主去选择。

陈航也是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便开始关注夏令营。第一次过暑假,她就给孩子报了3个夏令营,7岁的孩子也在那一年,第一次独立完成了单飞住宿式夏令营。

第一个夏令营项目是在北京京郊的野外生存,孩子们每天晚上住在营地,早上由外教老师带着集体去山上学习怎么搭帐篷、怎么点火、怎么取水。选择这个住宿营是因为孩子在平时周末参与过这个兴趣班,对老师和同学都比较熟悉。即便是如此,陈航还是为孩子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离开大人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此次出去之前,7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洗澡,为了去这个营地,陈航提前一个月就让孩子自己洗澡,自己梳头。

一个月的准备过程中,孩子一直没有出现过害怕或者其他一些情绪,反倒是陈航有些担心孩子不适应。参加营地的时候,孩子每天晚上给家里打电话都不愿意多说,要赶紧去找别的小朋友去玩,这才让陈航放心。

在妈妈看来,夏令营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离开父母的一次预演。“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大人,而是大人离不开孩子。是家长不想放手或者不敢放手。在这次之后,我是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的,愿意把孩子送出去让她更加独立,因为毕竟孩子将来会有更大的世界。”陈航对《博客天下》说。

夏令营之难

陈航关注的100多个夏令营的公众号,内容各式各样。不仅如此,她还关注了一些国外学校的官方网站,自己做游学申请。去年就曾通过自己申请的方式,带孩子去新西兰游学了两周,寄宿在当地人家里,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次跨文化的生活。

陈航告诉《博客天下》,自己之所以在夏令营申请上花这么多精力,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夏令营市场,看起来火爆,但实际选择有限。

游学线路一般先按地域进行分类,大多会分为美国、加拿大、欧洲、大洋洲等等。以有48条游学线路的机构为例,众多线路按国家分类后,每个国家可分的路线资源只有十来条,甚至几条。以线路资源最丰富的美国为例,大概会有15条线路,再按游览和入校学习分类,15个线路又一分为二。游览按城市和大学再细分,入校则按科技探索、商科类、艺术等不同主题细分。层层筛选下来,再把孩子的年龄考虑进来,最后符合家长预期和孩子兴趣的线路,实际就只剩下一两条。

而且这些线路通常相当昂贵。夏令营已经成为新型的教育奢侈品。有一篇曾经在网上流传的帖子《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讲的是一位在企业做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一家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大项家庭支出都由孩子爸爸负责,但这位高管妈妈最近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为了让孩子过上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假期,她花20000元送孩子去美国游学10天,还在家给孩子报了钢琴、游泳,还有学而思网校训练营,一个暑期的开销就3万多。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很大共鸣。在《博客天下》的采访中,要想用各种丰富的活动将孩子的暑期填满,确实费用不菲。海外游学的时间一般为2周,从常规的游学机构来看,游学英美所需费用均在4万至5.5万之间,稍便宜一点的欧洲、澳洲,价格降低也均在1万元以内。排名靠前的美国名校主题夏令营线路,所需费用多为4.8万以上。

如果报名孩子就读的学校组织的游学,安全或者体验等各方面家长可能更放心,但在费用上要比社会机构更贵。在《博客天下》的采访中,多名让孩子参加过学校里游学项目的家长都曾表示,参加一次要交5万到6万,一名家长还小声补充到:“这些还不包括寄宿到当地家庭的钱。”暑假成了家长们为孩子争相买单的日子,即使没有参加昂贵的游学之旅,仍有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等待着焦虑的家长。看到别人孩子的出色,没有家长肯承认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只有像别人一样为孩子的教育进行高额的投入。“辛苦挣的钱孩子一个暑假就能花完。痛苦的是,你花着心疼觉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一名家长无奈地表示。

谁的暑假

虽然夏令营是如此劳心劳力的“奢侈品”,但陈航仍然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今年这个暑假,她给孩子安排了去泰国清迈游学。至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后的寒假,去芬兰给孩子报冬令营已经提上日程。

陈航打算把孩子小学6年的12个寒暑假都充分利用起来。虽然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但她的暑假安排已经排到了六年级,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都列入了这份游学计划。她承认夏令营不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但对于我来说我肯定会报,如果自己孩子没有报的话,我会有一个焦虑的心态。”陈航对《博客天下》说。

她的焦虑源于自己对孩子寒暑假这段时间的定位。“如果孩子能有这么长一段时间去探索自己未来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是很宝贵的机会,要让孩子从小就去试着发现自己是谁,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陈航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时成绩很好,从家乡小城考到这所中国一流的语言学校。但回忆自己的成长,她觉得在“学习好就代表一切”的思想下长大,成年后常常会感觉人生比较迷茫。

“我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去探索自我,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了解自己。我觉得夏令营是一种更易得的探索方式。它会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个种子,未来在有合适的土壤的时候,它也许会生根发芽,也有可能不会,但是谁知道呢?”她把夏令营当成给孩子心里播种的一个机会。如果没能在每个假期开始之前挑选好种子,并在恰当的时间实现,她就好像一个勤劳的农夫错过了一个难得的播种季,“我会因此感觉焦虑。”

张雅则把夏令营当成自己实现女儿教育大计的一个微小的补充。

张雅的孩子从3岁开始报英语班,一直学了6年多。7岁开始学古筝,一直学到初中毕业。在过去的时间里,孩子每年的寒暑假几乎都是在各种课外班中度过的,语、数、英一直都有。“从来没有一个假期没报过班。我的学习感觉一直都是老师和家长在推着、拽着我走。”孩子说。

她参加过三次夏令营,小学五年级,妈妈给她挑选的赴韩国参加亚太地区的古筝比赛,这是用“参加比赛作为了孩子学习这么多年古筝的一个结束”。初中二年级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英伦游,高中二年级去马来西亚参加了一个亚洲杯的辩论比赛。

在这三次暑期安排中,只有高二去马来西亚参加辩论赛是孩子自己提出的。回忆起正式参加比赛那几天,经常准备到半夜一两点,困了累了就趴在地上睡觉,孩子仍然觉得很有成就感。“不一定比赛得第一名,但确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高三,学校又想让她继续出去代表学校参加辩论赛,但她的行程最终没能成行,因为她面临着高中毕业这个暑期的安排,她和妈妈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到底去英国还是德国?孩子希望去德国学校,“学习一门新语言,一切从零开始”,但张雅却觉得英国更适合孩子。“一是她有英语基础,不用重新再学一门新的语言,不会那么辛苦。二是女孩子适合去英国和法国一类的国家,这两个国家比较浪漫,德国太严谨了。”

就在几天前,孩子发了一个朋友圈说“英国的日子就要开始啦”,看来双方争论的这件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孩子还是服从了妈妈的决定。

暑期是难得的孩子可以离开学校、从繁重的日常学业中抬起头喘口气的宝贵时间,但这段时间到底属于孩子,还是属于家长,或许是忙碌奔走在七八月的家长们没有时间去考虑清楚的。孩子的成长似乎稍纵即逝,必须只争朝夕。

徐昕刚回国就感受到了中国家长这种分秒必争的紧张劲头。她带着该上五年级的女儿去匈牙利游学了一年。出国前,徐昕和孩子都已经感觉特别疲惫了,无论是上学,还是像孩子的同学一样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女儿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我觉得她就不是那种认真读书的孩子,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到最后,一家人一度都觉得精疲力尽。

“所以我就想,干脆去国外,去尝试一种新的教育。”徐昕带孩子去匈牙利参加了一整年的游学。

刚到匈牙利,别人说话孩子完全听不懂,她想和小朋友玩但没办法和别人交流,每天哭着说要回中国。一个星期之后,她就开始慢慢能听懂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了,再一个月之后,她就开始喜欢这个地方了。当徐昕真正把她扔到那个地方时,她自己反而会去学习了。这就是徐昕一直想要的:孩子得自己真正意识到她自己要去学习才行。徐昕突然觉得轻松了,孩子也觉得轻松了。

现在,从徐昕的气质中还能感受出来她给人那种干练、要强的感觉,她说自己以前自我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慢慢随着这两年年龄的增长,想法开始慢慢转变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一路拼命往前争,甚至成为精英。但是,问题是精英真的有那么多吗?”徐昕说。

徐昕到现在都对一位国外专门研究中国教育的教授印象深刻。一次,徐昕在和孩子一起听完这个教授的讲座后,她去问了教授一些问题。教授说你不要问我问题,让你的孩子问我问题。他说你的孩子12岁了,她有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你不能帮她规划好了你应该怎么样,你要去问她,她想怎么样。“我觉得那个教授说的是对的,孩子有她自己的想法,应该尊重这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愿意不愿意按照你的规划去走,你要让孩子自己去决定。”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航、张雅、徐昕为化名)

 作者:郑亚博 陈晓
       来源:《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