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科学吗?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已公开的大学排行榜有50多种,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有十多个。在这些排名中,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简称U.S.News)、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简称THE)、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简称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这四个世界大学排行榜影响最大。
在不同指标、不同标准、不同方法、不同文化的各排行榜上,同一所大学的排名位次有着天壤之别,即使是排名比较靠前的北京大学,也对此感到无奈,用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的话说,这是“盲人摸象”。
大学排行榜科学吗?12月2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五届年会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本次年会的主题聚焦于教育评价体系,而大学排行正逐渐成为影响高校评价体系的一个指挥棒。如何重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正是本次论坛需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是从2004年开始关注大学排行榜的。那一年,北京大学第一次在THE的排名中上榜,居全球第17名,北京大学对此很是兴奋,立刻在学校网页上广而告之。
同一个月,陈平原在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和华东师大连续作了三次演讲,谈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对校方刊登排名这件事进行了批评,演讲稿还发表在第二年第一期的《教育学报》上。
像陈平原这样,对大学排名持反对意见的,在北大内部并不少见。正因为如此,后来,无论排名位次是升还是降,北京大学校内不再作为一个新闻公布。
然而,对于大学而言,不受排名影响,不被排名裹挟,并非易事。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是,有些大学开始按照排名的指标去办大学,排名缺什么就补什么,忽视了学校的特色和办学初衷,甚至将在排行榜的位次提前作为办学目标。
这也是袁振国开展此项研究的原因。“太热了!热到超出了排行榜本身具有的功能,它已经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了。因此我们要降一点温,要泼一点冷水,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理性、清醒、独立的认识。”他表示。
在袁振国看来,如果学者或者感兴趣的人做了一些大学的分析、评价,甚至于排行工作,这无可厚非,不但可以给学生、家长提供选学的参考,还能作为学校办学自我诊断的依据,更能为政府资源配置和提升影响力提供借鉴。
“评价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会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任何一个事情都是双刃剑。”袁振国认为,办大学是需要安静、长期、精心做的一项事业,一定要尊重大学的办学规律,营造大学良好的办学氛围,特别要警惕大学的排名带来的风险。
在陈平原看来,大学排行热的背后,是巨大的社会需求。对于公立大学而言,拿着纳税人的钱,有义务汇报工作业绩,而站在政府的立场,拨款必须有回报。排行榜直观易懂,一目了然,特别是最近20年,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迅速上升,这是看得见的回报。此外,出于商业价值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排行榜也变得越来越多。
“大学排名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陈平原进一步解释说,排名只能靠数据,而数据很容易作假。即使数据不做假,久而久之,大家会发现有的数据有效,有的数据无效,所有的人都会趋利避害,尽量生产有效的数据,中国的大学就会变得毫无个性,日渐均衡化,对于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品位的人文学科而言,影响更大。
在排行榜指挥棒下,一些大学盲目扩张规模,以文科见长的学校也开始设立理工科目,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看来,“无非就是增加排名”。他解释,增加一个理工科,可以增加很多项目设备和研究成果,在资源的配置上,项目投资或者科研经费也更容易争取,因为一个理工科项目动辄几千万,而对于文科项目而言,几十万都是很大的项目。
通过对大学排行榜的分析,袁振国发现普遍存在导向不可取、学校不可比、标准不一致、指标不匹配、数据不可靠、方法不科学和明显的文化偏见等7个明显缺陷。
“学校和学校不可比,大的和小的,文科和理科的,综合性和单科性的,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的世界,如果一定要把不同性质的学校放在一起排名,那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严谨的。”袁振国说。
在袁振国看来,办学的丰富多样性和学校很多本质性的功能是没有办法被测量和评价的。比如,有些排行榜将学生收入高低作为重要标志,那么那些在艰苦地区奋斗的科学家、那些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奉献的志愿者算不算优秀?
他认为,大学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可是在所有的大学排行中,几乎没有把学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的。即使是四大排行榜,关于人才培养的指标权重也只占到5%~20%,80%以上的指标跟学生培养无关。“如果把排行榜作为大学的导向,那么全世界的大学都会变成研究院和研究所。”
近年来,中国成立了诸如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从办学之初就对标国际化高水平,但在杨东平看来,真正的大学不能没有人文学科,不能没有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培养。“或许在短期内,这些学校能够做出一些品牌产生影响力,但最后要成为一个好的大学,恐怕还是要考虑到其他方面,比如人文和育人!”
作者:贺斌
来源:《博客天下》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