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最好的轻型坦克,也就能挡挡美军重机枪子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就开始在逐步蚕食中国大陆。而6年后的“七七事变”,也象征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已经初具规模的日军战车兵,一度在中华大地上横行。95式轻战车,89式轻战车就是这样的代表。然而,当珍珠港事件后,只能欺负中国军队的95式轻型坦克,到了太平洋战场上却连美军的12.7毫米重机枪都防御不了!为此,日军技术部门决意,量产一款能扛住机枪火力、步枪穿甲弹的轻型坦克,来取代前者。而这就是本文的主角——98式轻战车(九八式軽戦車)的由来。

▲日造95式轻战车,其正面装甲最大处仅16毫米。苏军在1930年代主要装备的T-26BT-5BT-7所使用的45毫米火炮都足以在1000米以上距离击穿它,更别说美军的M3斯图亚特了。


▲美军M2型12.7毫米重机枪入档照。使用100发弹链供弹。当发射穿甲弹时,可在200米的距离内击穿25.4毫米的均质装甲,600米时仍能达到17.8毫米的穿深。即使到了1000米的距离,M2发射的穿甲弹也能轻松击穿95式轻战车的侧面装甲。


实际上,日军技术部门对新式轻型坦克的设计,早在1938年就已有进展。当年,由日野机车公司(Hino Motors)开发出的原型车——“Chi-NiA型”就已下线。而第2辆“Chi-NiB型”,则是由三菱(Mitsubishi)重工所开发。有趣的是,一向自标“国产”的日本人,这回却装了个类似克里斯蒂(Christie)的悬挂系统。在经过一番测试后,A号原型车胜出。

然而,叫嚷着要换装坦克的日本人,此时又不急了。原因也和奇葩:在和中国装甲兵与苏联红军的交手后,日方认为,依靠着95式轻战车足以在远东地区立足。同时,一向“海军优先”的日本人,又将大量战备物资供应给海军。不受重视的陆军单位,也没法量产。

▲三菱重工的Chi-NiB型样车实物(上),下图为1942年时,加装了一式37毫米战车炮的Chi-NiB彩绘,注意其悬挂样式与美式的克里斯蒂悬挂很像。因此,这款98式轻战车也被称之为“克里斯蒂的东瀛之花”,只是并未胜出。


从设计上来说,比起95式轻战车,98式的防护能力有所强化。其正面使用了焊接工艺,同时使用了倾斜角设计。算上装甲等效,其正面防护达35毫米。车组为3人,其中2人位于炮塔内(车长,炮手),装备一门100式37毫米炮(备弹110发)。除此之外,98式还有一个日式战车少见的设计:同轴机枪(97式车载机枪,备弹1400发。)

三菱重工提供的V12型柴油机引擎(130马力),其最大转速为2100次/分(与此作对比的95式轻战车,只有120马力。),比95式还要快5公里/时!其最大行程也增至300公里,机动性能尚佳。其高度对日本人来说也“接地气”——仅1米8,很适合打黑枪。

▲三菱重工开发的98A型轻战车,而该型也是98式轻战车的量产车系。

▲与94式战车炮相比,98式所使用的100式37毫米战车炮,乃是改自日方于1941年设计的一式37毫米炮。比起94式,其炮管更长,并加强了炮闩强度,总产量2100门。对M3轻型坦克更具威胁,不过对谢尔曼来说,仍然是个“挠痒痒”的玩具。

▲一式37毫米战车炮的相关数据,见上两表。


由于98式战车本身就有些局凑,所以,日方技术人员并未给其留有防空机枪架。1942年,98式轻战车入列服役。仅仅一年后便由于战局的恶化停产,总计104辆实车下线。据笔者查证,尚无资料显示,98式轻战车有过实战经历。其更多的是由于本土防卫与训练新入伍的日军战车兵。因而,对整体战局并无作用。



▲利用98式轻战车的车体,日方还设计出新式的二式Ke-To轻战车(上)与98式Ta-Se自行高炮(下两图),但数量都不多。


参考资料:

中文:《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 王法 长安出版社2015

英文:Tank Encyclopedia:Type 98Ke-Ni,Type 95 Ha-Go

Wikipedia:Type 98 light Tank

www.inetres.com/gp/military/infantry/mg/50_am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