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在《中导条约》上吵个啥?
2018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将退出美俄《中导条约》,并指责俄罗斯违反该条约,还特别“点名”了与条约无关的中国。此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有关《中导条约》的争论由来已久,但由国家最高元首正式公布还是首次。那么,这个被诩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文件”和世界和平基石的条约,究竟惹了谁?美俄在该条约上的主要分歧有哪些?而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中导条约》全称为《关于销毁欧洲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是由美国和苏联于1987年签署的裁军史上第一个裁减核军备的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均不得生产、测试和部署射程在500~5500千米的陆基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然而自1988年生效起,签约双方就不断指责对方违约,并将其作为政治对抗的筹码,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实际上关于《中导条约》的分歧,在签署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当时苏军方认为,条约对其限制过多,削减数量和类型远大于美方;而美军方则认为,其削减武器技术远先进于苏方。因此双方对该条约都耿耿于怀,一旦美苏(俄)发生战略分歧,就会把退出《中导条约》作为筹码。这种情况直到2002年布什政府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而趋于国际化。针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多梯次导弹防御系统,普京政府作为反制表示俄可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并在2005年向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议,但被小布什政府拒绝。此后据称俄罗斯开始秘密发展可能违背条约的中程武器。
与此同时,鉴于中国等美俄之外的国家中程导弹武器发展迅速,俄美两国于2007年开始就《中导条约》的多边化问题进行谈判,同时俄坚持将对新技术的限制纳入到谈判进程当中,但由于美国的反对和其他国家的不配合导致谈判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这种情况在2013年后俄罗斯疑似违规的武器频频曝光而发生转变。2014年和2015年,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两份年度军控履约报告,都加入了指责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的内容,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7月还专门致函普京表示俄研发陆基巡航导弹违反了《中导条约》。而俄罗斯则针锋相对,认为恰恰是美国违反了条约。2014年底,俄外交部表示,履行《中导条约》中多次出现的问题都是美方的责任。2015年6月,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美国至今未具体阐明其就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的指责,这种言论显得很不严肃,俄没有破坏条约的意愿。
2018年2月,美国在新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再次提出俄罗斯发展违反《中导条约》的新型武器,并在6月由多名美国国会议员提交议案,建议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此后由于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矛盾逐步加大,双方在博弈中再次提及退出《中导条约》。此后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8年10月突然以俄违约和中国中程导弹对其构成威胁为由宣布美将退出《中导条约》。此后俄为遏制美国并占据道德优势,马上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关于继续维持和巩固《中导条约》的决议草案。从条约内容和双方实际意愿来看,美俄退出《中导条约》并开始讨论更大范围约束的新多边条约已成趋势。
《中导条约》作为准法律性文件内容繁杂晦涩,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限制射程500~1000千米的中短程及1000~5500千米的中程弹道导弹和中程巡航导弹;二是限制上述导弹的地面发射装置、支援设施和车辆;三是限制的导弹是地面发射,且用于攻击地面目标。
美俄履约情况分析
根据《中导条约》要求,美苏两国从1988年到1991年销毁了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共计2695枚。美国销毁859枚,其中中程导弹689枚,分别是“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战斧”巡航导弹BGM-109G;中短程导弹170枚,为“潘兴”1A中短程弹道导弹。苏联销毁1836枚,其中中程导弹910枚,分别是SS-4、SS-5和SS-20型中程弹道导弹和SSC-X-4型陆射巡航导弹;中短程导弹926枚,为SS-12和SS-23中短程弹道导弹。条约规定双方有权对对方导弹基地和辅助设施进行为期13年的核查,每年可以发起10~20次的核查行动。此次销毁的核导弹占到当时美苏核武库的3%~4%,虽然数量有限,但双方较好地履行了条约,而且在以后的10余年里,虽然双方都一再扬言退出条约,但实际都能遵守条约规定,没有出现较大反复,以此看该条约对推动世界军控事业起到了较好的积极作用。
美俄履约主要分歧
早在2013年底举行的美俄《中导条约》履约谈判中,俄方就质疑美方用于反导试验的靶弹、武器化的无人机以及在波兰、罗马尼亚部署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都是“变相的中程导弹”,其中反导试验靶弹的“参数与中近程导弹相当”,携带战斗部后就是中程弹道导弹,若从俄罗斯周边的北约国家发射,仅20分钟就能打到莫斯科。俄方敦促美方“做出实质性解释”。而美国则多次在文件中对俄正在部署的“口径”巡航导弹和RS-26“边界”弹道导弹等的实际性能提出质疑。
作者:李梅 郭吉兰
来源:《兵器知识》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