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负性情绪。
很多事情能引起抑郁,抑郁会随时随地伴随应激事件或是刺激情景产生,生活中人人都会经历过抑郁,就像是人人都会得感冒一样普通。一般来讲抑郁的情绪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情绪调节,或是随着应激事件的解决而自愈。每一次抑郁的自愈过程都是一次情绪调控机能运作的锻炼机会,人会在自愈的过程中得到控制情绪的的经验,寻找到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案,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不断的改进完善。
然而生活中的应激事件的强度有很大不同,人所体验到的抑郁与抑郁发作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对于严重发作的抑郁来说,会体会到频繁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表现为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失望绝望,自我评价低,丧失生活工作兴趣,常伴随有自杀倾向。有些会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表现为易激动、易发怒。有些则表现为运动性迟缓,行动迟缓、精力减退、兴趣降低。
生物化学理论认为,抑郁是由于大脑中下丘脑中调节情绪的部分功能障碍引起的。一些研究者认为抑郁可能与荷尔蒙是否平衡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抑郁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浓度下降,还有一些患者则被发现体内去甲肾上腺素不足。
心理学方面的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学派等个大学派对抑郁各有自己的解释。
行为主义认为抑郁是由于情绪上没有得到积极强化(如家庭是否给与恰当支持)或是遭遇消极强化增加所致(如遭遇生活压力事件)。
精神分析学派中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丧失的反应。人一旦遭遇到丧失事件,丧失的愤怒和悲伤指向内部而不表现出来,从而消弱了自我导致抑郁症的发作。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修正扩展了早期的观点,他们认为早期的的丧失为抑郁埋下隐患,近期的应激事件激活了早期的创伤,使人产生倒退,表现为无助和无望感,自尊显著降低,对他人心理上产生高度依赖。
美国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抑郁是对无法逃避的或者是似乎无法逃避的应激事件的一种反应。他和他的同事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概念,认为抑郁症患者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既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无能造成的,是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一些证据表明,对负性事件的悲观归因造成了无助感,既应激事件发生后,原来的消极归因导致了抑郁发作。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T.Beck)的认知理论,把认知分为三个层次: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自动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对某一事件的思维和想法,具有即时性和可意识性。如,朋友拒绝和我一同旅行,他不喜欢我了。中间信念指当事人的态度和观念。如,我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等。核心信念是当事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如我不可爱;人是自私的;世界很腐败等。在认知理论基础上贝克认为抑郁症患者往往由于在认知上做出逻辑判断的错误、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从而导致抑郁。抑郁症患者总是用不合理思维去解释所有事情,他们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泛化、夸大或缩小、极端化思想、个人化,把自我、世界和未来都被看成是消极的,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虽然这些想法是不合逻辑的,但是患者往往意识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