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一个补丁费银三千两,节俭还是浪费?

历史,并不是掩上的书卷,而是标示前路的指针。

如果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有所变革和改动,那么,社会就很难上升,历史就容易循环。

历史,和所有的事务一样,既有它的大脉络,也有它的小细节。弄不清小细节,就看不清历史的真实;抓不住大脉络,就找不见未来的方向。

这里,说一说清宣宗道光皇帝。

关于道光皇帝的详细史料,可以看正史、读实录。此处不赘。

话从道光帝的节俭说起。

关于道光帝的节俭,先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实录》实录67中,道光帝的遗诏中有:

“并躬行节俭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颁手谕。首戒声色货利。一切游观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绝勿为。此薄海臣民所共见。”

也就是说,道光帝躬行节俭,在天下人之先,希望自己能带领一朝的风气。在他即位之初,他就颁布了谕旨。谕旨中提出,首先要戒除的就是声色之娱,戒除对钱财、私利的贪妄;凡是一切游戏、观赏、玩乐、嗜好等等物事,只要是稍有涉及奢侈靡费,全都禁绝而不使用。这一切,也是天下人所共同看到、可以一起见证的。

再看看对道光帝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卷019《本纪十九·宣宗本纪三》中,对道光帝的评价中有:

“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

《清史稿》的评价中,首先提到的,就是道光帝的“恭俭”。所谓“恭俭”,就是恭敬简约。当然,这里面也有节俭、不放纵的意涵。另外,还需要指出,所谓的“令辟”,指的是贤明的帝王。

简单总结一下《清史稿》对道光帝的这一句评价:清宣宗有恭敬的态度、节俭的美德;他宽宏大量、仁慈爱人;他是一位守成之君、是一位贤明的帝王。

当然,关于道光帝节俭方面的记述与评价很多,除了清人的记述与评价外,甚至还有朝鲜人的记述与评价,这里不一一列举。

下面,说一则关于道光皇帝节俭及其相关的事情,希望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皇室的节俭与浪费。

其实,道光皇帝的这件事情,不同清人的笔记中有过多次的记述。而且,关于道光皇帝的这件事情,后人引述时,多以非笑、讥笑、嘲笑的方式来展示。就我观察和判断,这件事情,还是蛮有深意的。对比各家记述之后,我还是觉得,曾任京官、在京师部署就职十九年的何刚德的文字最可取。

下面,就以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为依据,来说说道光皇帝节俭及相关的事情。

这件事情,还需从清廷的内务府说起。

话说,清廷内务府和其他衙门一样,都有各自的事务。其他衙门的事务,一般称之为庶务。所谓庶务,旧时指部会、机关所主管的各项事务。内务府的职事,有点像是通常所说的账房。

既然清廷的内务府有似于俗所谓的账房,那么,普通账房的弊病,内务府也会有,而且,内务府的弊病比普通账房的更大、更惊人。

普通账房在做事时,会有折价、会有回扣,内务府也有。

普通账房存在花账现象,内务府也不例外。所谓花账,指的就是虚报不实的账目。

内务府之中,到处都是弊端。这些弊端,比起普通账房来,要用程度来描述的话,那就是:内务府的种种弊端是普通账房的百倍以上。

清廷内务府的弊端现象,并不是清朝一家,自此而上,由此以下,各个朝廷都有,只是,严重程度不一样而已。而且,此类弊端的严重程度,也不见得就是近不如远、今不比昔。还有,这类弊端,在一个朝代之中,也不仅限于某个帝王主政时期,而是每个主政者都会有。所以说,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掌握公共资源的人。一定要先假设他们是会钻空子、寻漏洞的,然后,从制度和律令上来进行制止。

内务府的弊端,在以节俭著称的清宣宗道光时,也不可能绝迹。

据说,道光帝非常崇尚节俭,而且一直宣扬节俭的美德。

道光帝平常所穿的衣物,材料都是湖绉。

湖绉呢,是浙江湖州出产的一种丝织品。这种丝织品,在练染之后,表面会起明显的皱纹,所以,称之为湖绉。

因为道光帝简朴节约,他的一条裤子,穿了很久都不舍得换新的。道光帝的裤子穿久了,裤腿的膝盖处就磨破了一块。侍候的人要给皇帝换一条新的裤子,道光帝坚决不肯,说是:

这条裤子还好好的,就膝盖破了那么一点点,缝补一下,还是可以穿的。

而且,他一直坚持,不愿意做新的。

当然了,皇帝不能穿了裤腿膝盖破掉的裤子到处走、不能这样破破烂烂地去上朝、去见满朝的臣工吧。于是,就按照皇帝的旨意,命令内务府负责对裤子进行缝补。

内务府得了差使,马上执行皇命,对道光帝的裤子进行了缝补。缝补之后,内务府向内廷报账,缝补费用开价纹银三千两。

道光帝看到账单,大怒:这不是糊弄朕吗?

缝补裤腿膝盖处一个小小的破洞,竟然报账三千两银子,这不是拿朕当傻瓜吗?

大怒之后,道光帝严厉诘责内务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内务府负责缝补裤子的主管回答道:

“皇上所穿的裤子,不是普通的湖绉,而是属于有花的湖绉。为了缝补妥帖,为了花样、花色能够和皇上裤子一致,为了缝补得天衣无缝。内务府执行缝补的差役,在缝补过程中,找了很多湖绉,很少有可以和皇上裤子膝盖磨破处的花头恰好匹配、弥合无痕的,前前后后,一共剪了几百匹的湖绉,才把这个差使办好。所以,花三千两银子,还是节约着来的!”

这样的回答,一般人听了,都会觉得合乎情理。想来,皇帝也会无话可说吧。

至于这个事情怎么处理,没有详细的资料,也就无从得知了。

由此事件,可以简单看出,其实:

一来,标榜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是一回事;

二来,上面的宣传是一回事,下面的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来,上面无论如何制定规则,下面都会想出对策;

四来,最重要的是,上面要抓大事、明世情,才不至于暗昧;下面才不会绞尽脑汁想法子应付、或者做表面文章、或者搞形式主义;

五来,一切的问题,最终都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清宣宗道光皇帝缝补裤腿的事情,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由此推想,当时的其他事情的状况如何,大概也就可想而知了。

话说到这里,再延伸一下。

清德宗光绪帝时,有一次,光绪帝在书房与其师傅翁文恭(翁同龢)闲谈。闲谈之间,光绪帝问师傅道:

“师傅每天早上起来,进内廷的侍候,吃的是什么点心啊?”

翁文恭回答道:

“每天早上吃三个果子(即鸡蛋包)。”

光绪帝接着说道:

“师傅每天早上的点心,要花费九两银子啊!”

光绪帝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因为御膳房报账时,一个鸡蛋报价三两银子。

简单查阅资料,据有人推算,说是清光绪帝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750个鸡蛋。此可作参考,不知道这个结果准不准确。

话说,那个时候,内廷基本上都是由孝钦太后(慈禧)掌管的。孝钦太后是生长在寒门的,民间的琐事,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就这样,内务府都敢蒙蔽。

看来,内务府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了。

看来,大清王朝的弊端,也已经积重难返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