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一直深受国内观众的欢迎。但在日军的道具制作和使用上,影视界却处于依靠各个影视制作小组自己考据的阶段。这导致很多错误一再出现,一些非常优秀的抗战影视作品中也难免这些错误。这反映了整个影视界对于历史细节的不尊重。
本文在此仅针对日军制服一些错误进行评述,希望未来的抗战题材影视制作更为考究,假如能对专注于抗战题材历史细节的影视咨询公司成立有所帮助,将不胜欣慰。
1.1 日军着装基本规律
日军在1931-1945的单兵装备是分阶段和有规律的。
军官的制服、装备(图囊、手枪、望远镜、军刀等)学习了欧洲近代军队作法:个人按规范采购或定制。穿着佩带旧的制服、装备和穿着配带新规定的制服、装备混用在抗战时期的日军留下的合影中并不罕见,但一定是军官们的个人行为,而不是普遍现象。除特定的历史人物外,作为典型人群的提炼,个人认为电影艺术中的虚拟人群应尽量避免混用穿着旧制服、使用过时装备。
士兵的制服、装备由军方发放,在战争初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很少使用过时制服、装备。战争后期部分士兵因资源匮乏使用原有库存旧装备但是能找到的实例是比较有限的。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军官和更为少数的士兵可以穿着、佩带旧制式或改造旧制式的制服、装备,但是晚期的单兵制服、装备绝不可能在早期新制式规范颁布前使用。
日军在1931-1945年使用非火器类的单兵制服、装备主要有:帽、服、盔、鞋。下面就每个分类,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加以介绍。
1.2 帽
日军的帽子基本有三类:正帽,略帽,防寒帽和防暑帽。分别简介如下。
一、正帽
正帽(大檐帽)从1905年开始列装部队,直至1932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1932年后逐步从日军野战部队撤装。其特点是:军官(准尉-将官)的帽扣有樱花图案,士兵的帽扣是平面的。
▲为军官用正帽
二、略帽
略帽为便于折叠携带的软帽,从1932年开始配发部队,直到1945年取消。军官和士兵的略帽质地不同。
▲为略帽
三、防寒帽
防寒帽从1912年开始列装,直至1945年没有什么变化。
▲为关东军用防寒帽正反面
四、防暑帽
防暑帽应运东南亚气候而出现,一般配合三式制服出现。详细介绍及图片参见下文,三式制服的介绍。
1.3 服
日军的服包括四五式制服、昭五式制服、九八式制服、三式制服和大衣防寒服等其他衣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四五式制服
四五式制服明治45年定型,使用年代为1912-1930年。
特点是:立领 、纵列肩章、不同兵种有不同色的锹形兵科领章,有袖线。
在中国战场只有驻东北关东军和使馆武官等穿着。1920年5月开始试行将四五式军服夏装衣裤由带赤茶褐色(土黄色)改为带青茶褐色。并去掉袖线,称为改四五。
▲为四五式军官用制服
二、昭五式制服
昭五式制服(1930-1938年)是修改四五式制服的产物特点是:青茶褐色、立领 、纵列肩章、不同兵种衣领缀有不同颜色的锹形兵科领章如步兵是红色的。
▲为昭五式佐官制服
三、九八式制服
九八式制服(1938-1943年)是修订昭五式制服的产物。
特征是:立翻领、横列襟章。士兵有刺刀袢,军官没有。将官不分兵种。佐官以下(1938-1940年)右胸前配山形兵科章,1940年除宪兵外兵科章废止。
▲为九八式骑兵少佐制服
四、三式制服
三式制服(1943年-1945年)九八式制服的简化版(军官增加了袖章),为适应东南亚战场,出现防暑帽、防暑衣。
▲上下依次为上三式少将参谋制服、中为防暑帽、下为防暑衣
五、其他衣物
在常服外还有同制式的大衣、防寒大衣、手套、罩裤、毛衣、雨衣、内衣、兜裆布、剑道服、针线包等(详述从略)
1.4 盔
抗日战场上的日军曾经用过的钢盔主要有两个型号:1918型钢盔、90式钢盔
一、1918型钢盔
1918型钢盔。盔顶部有一个透气孔,在这个透气孔周围焊接着樱花瓣形状的铁片,因此就称作樱花盔。侵华日军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时候,大量都是佩戴这种樱花钢盔。
▲为1918型钢盔
二、90式钢盔
90式钢盔(1930年定型),分大小两个型号,军官和士兵无差异,属于配发品。此款钢盔广泛装备了侵华日军,被用于1931年-1945年的各个战场。
▲为适应战场需要不同涂装的90式钢盔
1.5 鞋
日军的鞋包括:军靴、军袜、马靴(军官多为黑色)、防寒靴、凉鞋、分趾鞋、绑腿、拖鞋等。(详述从略)
▲上为士兵用编上靴,下为士官用乘马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