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人们不止会感到肌肉酸痛、咳嗽不止,最糟糕的是会昏昏沉沉、脾气暴躁、情感淡漠或浑身无力,简而言之,你会经历研究人员所称的"病态行为"(sickness behavior)。近日,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人们在身体不适时为何感觉万念俱灰的分子原理机制。
尽管“病态行为”令人不悦,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人们因感染病毒或细菌而身体不适时遭受的症状其实会对人有益,可令人们转移能量对抗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然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癌症患者来说,接受干扰素(感染病原体后,人体细胞自然释放的一种免疫分子)疗法后,病态行为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此前曾假设血脑障壁(阻止病原体和免疫分子进入大脑的保护系统)会阻塞免疫系统发出的信号,这一现象令他们困惑不已。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一些令免疫信号穿过血脑障壁并影响行为的机制,但有关免疫系统和大脑如何交流的问题只是初有眉目。
为了深入了解病态行为的原理机制,德国弗莱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神经病理学家Marco Prinz和同事让老鼠接触了一种致病病毒。为测定这种病原体的影响,他们利用一种标准测试法检测了老鼠的抑郁行为,即将老鼠放置在水箱中,正常的老鼠通常会想法设法逃离出水,而抑郁的老鼠则会很快放弃,漂浮在水面上。老鼠在感染这种病毒后,在水面上漂浮的时间几乎是正常老鼠的2倍,这表明该病毒正在影响老鼠的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病毒刺激老鼠产生一种β-干扰素。反过来,β-干扰素又刺激老鼠大脑保护膜以及血管中细胞的受体分子,使之形成部分血脑障壁。
为确定这些受体是否激发了病态行为,Prinz和同事比较了正常老鼠和基因修改过的、缺乏这种受体的老鼠。给老鼠注入与病毒一样可激发机体同样免疫反应的RNA分子后,研究人员针对这些老鼠进行了两项检查其心理能力和情绪的测试。在漂浮测试中,正常老鼠在水中漂浮的时间比基因修改过的老鼠长50%,这表明老鼠携带这些受体时,更容易抑郁;在让老鼠记忆水槽中一个站台位置的学习测试中,RNA分子的注入并没有影响缺乏这种受体的老鼠表现,然而正常老鼠的表现则减少了约50%。
研究人员已发现了一种令免疫信号穿过血脑障壁机制中的两部分原理,不过他们仍然需要确定哪种分子造成了大脑中的变化。最终他们断定为响应β-干扰素,血管细胞产生了另一种分子——CXCL10。研究人员检测了海马体(协助形成机体记忆和情绪的大脑区域)内神经元的电活动,认为CXCL10分子会改变老鼠大脑海马体内神经元的反应,这样一来老鼠的学习能力就会变差。Blank表示,这项研究可从细胞学和电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病态行为的依据所在。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的免疫生理学家Kelley表示,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因为研究确定了一种免疫系统和大脑间交流的新途径。然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Robert Dantzer对这项研究提出的新机制表示怀疑。他表示,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会在局部发生作用,这些细胞因子会局限在机体内免疫细胞对抗病毒的位置,因此不会移至大脑触发病态行为。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还是认为这项研究的想法是对路的。他们表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种方法,从而制止正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癌症患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遭遇病态行为。
相关文献: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6/04/here-s-why-you-feel-so-crummy-when-you-re-sick
(科学之家,译审/编辑:Y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