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究竟因何而起?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绕过联合国单方面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成为“独立、主权和民主国家”,很多国际政治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认为“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实上,塞科关系却变得更加紧张与复杂了。要知道,塞尔维亚从一开始就不承认科索沃的“独立”,只是由于美欧等国的压力与推动,在过去十多年里和科索沃先后进行了二十多次谈判,目的都在于能彻底解决塞科关系正常化问题。

科索沃问题

科索沃,原为南联盟塞尔雅亚共和国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其西南与阿尔巴尼亚接壤,东南与马其顿毗领,面积10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约占90%,其他有塞尔维亚族、黑山族和土耳其族等。

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为巴尔干半岛的伊里利亚人,即如今阿尔巴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的共同祖先。公元6-7世纪,南斯拉夫各族带着斯拉夫文化先后抵达巴尔干半岛,开始与当地本民族长期混合杂居,长此以往,大部分居民逐渐接受了斯拉夫文化,其中就包括塞尔维亚人。而另一些伊利里亚人则固守自己的传统,未被同化,逐渐形成如今的阿尔巴尼亚人(包括阿尔巴尼亚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

1389 年科索沃战役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开始将科索沃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为了方便管理,对当地居民采取宽松的“宗教自由”政策:信奉伊斯兰教不用交高额税收。

可是,这里是塞尔维亚人却信奉东正教,而阿尔巴尼亚人则皈依天主教。不好意思,因为都不是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都得交高额的税收。

很显然,一般人是无法承担这种税收的,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信奉伊斯兰教,要么离开这里。

最终,阿尔巴尼亚人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教徒;而一部分塞尔维亚人则选择了离开故土,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另一部分继续留在该地的信奉东正教,不过并没有遭到迫害,宗教场所也保持完好。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不得不踏上背井离乡的那部分塞尔维亚人,为投靠到基督教统治区去,踏上了漫漫长路。仅17至18世纪,就有3-4万塞尔维亚人转移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和亚得里亚海的克罗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他们留下的土地和房屋,分给了改变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

与此同时,土耳其统治者为了改变科索沃的人口结构,将生活在邻国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这里,致使阿尔巴尼亚人人口增长很快,至1910年就占该地人口的60%,而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占40%。

奥斯曼帝国的这种“宗教自由”政策,导致阿尔巴尼亚民族的穆斯林歧视信仰东正教民的塞尔维亚族;而塞尔维亚人则将对奥斯曼帝国的一切仇恨转移到阿尔巴尼亚人身上,民族敌视情绪日益加深。

当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后,巴尔干各民族被压迫的怒火开始爆发,纷纷起义争取独立,而科索沃则成为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尼亚族争夺的焦点,双方均主张对科索沃拥有历史性权利。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将科索沃纳入版图,而二战后塞尔维亚并入前南斯拉夫联邦。

1963年,前南斯拉夫修改宪法,将科索沃升级为自治省。1974年宪法进一步将科索沃的自治权扩大,使其成为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联邦单位”。

但是,塞尔维亚与阿尔巴尼亚两个民族间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隔阂从未得到彻底解决。长期以来,阿尔巴尼亚人受到分离主义分子的鼓动,一直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并与阿尔巴尼亚合并。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人曾多次举行罢工与示威,甚至使用暴力冲击国家政府机关,和塞尔维亚当局发生流血冲突,造成人员伤亡。1980年,铁托逝世,前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多次在科索沃实行紧急状态。1990年,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强行解散主张分裂的科索沃议会并收回其自治权。

科索沃危机

此后,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干脆自己组建议会、选举总统,一些极端分子还创建“科索沃解放军”闹事。据南通社和南《政治报》报道,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务部发言人茨韦蒂奇说:“从1991年至1998年3月,科索沃阿族恐怖主义分子共进行了200多起恐怖活动,杀死9名警察和24名平民”。而阿尔巴尼亚政府则指责南联盟(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对其跨国而居的同族进行迫害,因此支持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建国;南联盟则指责阿尔巴尼亚“干涉内政”。

1998年2月底,南联盟特警部队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科索沃危机爆发。欧盟积极充当“调解人”,希望在美国介入前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因此,欧盟开始以经济为主、军事为辅“制裁”南联盟,促使其与之合作。

同年3月,欧盟首脑举行会议,决定暂停对南联盟的出口信贷与实施武器禁运,却独独没有响应美国关于由北约制定对科索沃军事干预计划的呼吁。

从这里,我们可知欧盟在处理科索沃问题上,始终以整个欧洲利益为先导,并没有盲目“追随”美国。如在稍后召开的南联盟问题国际联络小组会议上,德、法、英等国不仅在对科索沃军事干预问题上与美国的主张形成对立,而且认为军事干预必须获得联合国授权。

9月初,作为对欧盟的回应,南联盟向科索沃当局提出一项临时协议: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一定程度上扩大科索沃的自治权。阿族中的温和派迫于国际社会各方面压力,开始与南联盟进行谈判,可是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次年,科索沃危机再次爆发。

为了使科索沃问题的政治解决达成协议,国际联络小组外长会议作出决定:2月6日科索沃冲突双方开始举行谈判,并在七天内达成“允许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协议”。

不过,经过两轮谈判,塞、阿两族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南联盟也不原意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科索沃战争

3月24日,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轰炸,科索沃战争由此爆发。

北约方面。当时北约19个国家里的13国直接参与空中打击,其它6国则提供后勤保障。北约军队仰仗自身高科技与现代先进战机,采用长途奔袭实施空中精确打击,企图一举歼灭对方的战略战术。据统计,在这次战争中,北约共计派遣1200多架“第四代”战机,共出动32000多架次,投掷精确制导炸弹13000多吨。在整个亚得里亚海上,北约部署两个航母战斗群,共计55艘舰艇。此外,北约还“调动”50多颗军事卫星以及各种通讯和数据卫星侦查南联盟上空,为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提供战场保障。形成了立体、全方位、多手段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

南联盟方面。南政府投入兵力共计11.42万人,其中陆军9万人,坦克1270辆,装甲车893辆,火炮1500门,蛙式地空导弹发射架4部;空军1.67万人,“第二代”作战飞机238架(其中有15架较先进的米格-29飞机),武装直升机52架;海军7500人,舰艇81艘,编成1个舰队及若干支援分队。

双方差距对比(南联盟:北约),国土面积1:150,经济实力1:700,军事实力1:137

尽管南联盟整体处于绝对劣势,但是采取充分发挥本土作战优势,军民一体,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生力量得到保存,制约了对方高科技武器性能的有效发挥,粉碎了北约“速战速决”的战略设想。

战争直接结果。美国损失包括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飞机、30架无人机、7架直升机及238枚巡航导弹;南联盟损失了39辆坦克、14辆装甲车、75门火炮以及少量防空武器。

当然,毕竟战争是在南联盟本土打的,尽管只有少数军事设施被毁,但是其他损失却十分巨大。据统计,战争中共造成南联盟1800多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

而北约进行78天的狂轰滥炸,虽然使用了包括B—1B、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争费用,但是也没有能让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

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战争后,联合国1999年6月通过1244号决议,承认南联盟对科索沃拥有主权,但又规定科索沃实行实质性自治,并提出驻科国际机构有责任促成科未来地位问题的解决。自此,科索沃成为联合国托管地,由北约维护安全,塞尔维亚实际上已经失去对其控制权。

在塞尔维亚军队撤离与北约军队进驻之间的军事真空时间,出现了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裔针对非阿裔(包括塞尔维亚人、吉卜赛人和阿希卡利人)的驱逐事件。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和修道院也在这段时间内被大量损毁。

2004年3月发生了以东正教教堂为主要攻击对象的科索沃“水晶之夜”。该事件使有关各方认识到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的紧迫感。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通过了《科索沃独立宣言》,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正式“独立”。

那么,科索沃真的独立了吗?

目前,科索沃尽管已得到美国、欧盟27国中的20国以及部分中东和亚洲国家共计40多个国家的承认,但除了俄罗斯、西班牙、新西兰等国明确表示不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外,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尚未承认科索沃的“独立”。

在众多支持科索沃“独立”的国家里,并非都是一条心,都带着自身利益的考量。

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首先想从科索沃脱身,因为忙于应付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朝鲜和巴以冲突等棘手问题,没有太多精力投入。

其次,美国控制巴尔干地区就多了一张王牌。要知道巴尔干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虽然随着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解体,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势力和影响已相当微弱,但是基于俄罗斯与塞尔维亚的传统友好关系,美国认为支持科索沃独立,才可以实现在巴尔干利益的最大化。

再次,美国看中科索沃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科索沃是欧洲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褐煤资源达60亿吨,还有沥青、菱镁矿以及金、银、铜、铝、锌、铬等矿藏。

而欧盟支持科索沃“独立”,则更多出自于整个欧洲利益考量。尽管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承认科索沃“独立”,但是西班牙、罗马尼亚、塞浦路斯、希腊在内的至少6个欧盟成员国明确反对科索沃独立,也有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处理科索沃“独立”问题上十分小心态,如荷兰、奥地利、丹麦等。可见,对于科索沃“独立”,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声音并不一致。

实际上,欧盟大国在处理科索沃“独立”问题时,认为要维持巴尔干地区和平,首先得科索沃“独立”。如2013年4月19日,在欧盟的斡旋下,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就科索沃北部塞族自治问题达成“历史性”协议《关于“关系正常化”规则的首份协议》,走向“关系正常化”。该协议的达成是塞、科两方为加入欧盟而向欧盟妥协的结果。当然,想要落实该协议,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有很大困难。

其次,和美国一样,也想通过支持科索沃“独立”来挤压俄罗斯在巴尔干的传统势力范围。再次,和美国一样,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国家里,俄罗斯的态度是最强硬的。

首先,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在人种渊源上一样,主体民族均是斯拉夫民族,且双方均信仰东正教。其次,科索沃地区在是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其次,俄罗斯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要知道,一旦支持科索沃“独立”,那么车臣问题该如何解决?此外,与美欧一样,也有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