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用哭声免疫法的妈妈,最后都后悔了!

妈妈,什么是妈妈?妈妈,是那个将你带来人世间,会给你无穷温暖的那个人。她不会嫌弃你长得丑,因为你是她生命和爱的延续;她不会嫌弃你累赘,哪怕你整日哭闹惹她烦恼;妈妈,这是一个人最先学会的词汇,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

然而,因为照顾襁褓孩子的不易,网络上竟然有人提出了“哭声免疫法”。什么是“哭声免疫法”?顾名思义,这个方法就是要妈妈对孩子的哭声免疫。哭声免疫法主要的精髓就是,在孩子醒了之后哭着要吃奶时,不要抱他要给她安慰的感觉,等到孩子不哭了才抱他,给他一种奖励的感觉。

诚然,这种方法之所以流行了一段时间,是因为这个"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确实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不少妈妈就因这眼前的舒适,而十分推崇这种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真的对吗?答案是NO!

我们随便翻开几个妈妈的贴吧或社区,就会发现:每个用哭声免疫法的妈妈,最后都后悔了。

首先,我们得来了解这个说法的鼻祖,约翰·华生。曾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的华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倡导的是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而华生本人,也用这种方法教育儿子。

结果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华生是"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三个孩子的命运更是令人嘘唏。大儿子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女儿也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而除了华生,使用这个方法的大多数妈妈,也都发现了这个方法极大弊端,容易使孩子因缺爱而走向自闭,甚至直接导致精神疾病。

湖北一个信奉“哭声免疫法”的妈妈,坚信婴儿是在用哭泣威胁自己,定点喂饱奶后,既任凭婴儿在哭泣中入睡,也不管不顾。在这个方法训练下的孩子很乖很乖,可刚上小学就被确诊儿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加拿大俩高知父母,孩子出生后让他单独睡一间,只管给孩子喂奶,夜哭再大声也不管不顾,结果孩子是渐渐不哭不闹了,可是6岁依然无法开口说话,10岁就被诊断为自闭症。"

有一个长大后一直睡不好、做噩梦的女孩子,总是梦见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不断旋转的无底洞或者像蛇一样盘旋的奇怪线条。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小时候经常被漠视,曾经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没人理。

看到这些,真的是活生生的悲剧啊!或许,妈妈只是在忍着痛不去回应哭泣的孩子,或者只是看着手机想着迟5分钟、迟10分钟再去抱孩子,但是孩子的世界已经几近崩溃。

很多人不知道,孩子刚出生的头2个月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以为自己还在妈妈子宫里一样,还没有"外在的妈妈"这个意识。只有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有求必应,才能让孩子健康地过渡。

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一个实验——长期缺母实验。他将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单独放在笼子里,定时给予食物。等到小猴在“无母”的环境中生活了8个月之后,哈洛将小猴子放进了拥有妈妈的房间里,可是小猴再也不认识妈妈了。哪怕在笼子里放入可怕的发条玩具,他们也不会奔向妈妈的怀抱,而只是绝望地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更可怕的是,这些猴子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胆小、自残且富有攻击性。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发现:幼猴一旦出生后跟妈妈分离超过90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了。错过了关键期,这些幼猴就再也无法成长成为正常的猴子。因为小猴的90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6个月,因此哈洛得出结论:孩子出生后6个月,是建立母爱的最关键的时期。

哈洛还给出建议:人类的产假起码要6个月。享受6个月产假福利的泥萌,真的要感谢哈洛。

谨以这篇文章,致敬心理学家哈洛,他在妻子已确诊癌症晚期,自己也限于抑郁症的痛苦时,依然坚持做完了实验,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希望身为孩子妈妈的你,在孩子哭泣时千万不要“哭声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