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帝国主义“进步了”?

“殖民体系意味着战争”

1943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一方胜利的曙光显现,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在开罗进行会晤,协调下一步政治军事安排。

可是在丘吉尔看来,中国的意见不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曾希望劝说蒋介石夫妇去参观金字塔,并消遣一下,等到我们从德黑兰回来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显然,丘吉尔寄希望于在几天后的德黑兰会议上先和罗斯福、斯大林商量好了,再来问蒋介石的意见。

说是问意见,其实也就是随便问问,估计没准备什么插嘴的空间。

反而是罗斯福对中国事务较为重视,以至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不无酸意地写道:“中国事务在开罗会议上不是最后,而是最先得到了讨论。不论我怎样争辩,罗斯福总统还是答应中国人,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在孟加拉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两栖作战行动。”

丘吉尔担心在孟加拉湾进行两栖作战行动会“更多地占用‘霸王’作战计划所需的登陆舰和坦克登陆舰……也一定会严重妨碍我们正在意大利进行的大规模战役” 。他认为罗斯福对印度-中国战场过于重视,并用书面通知三军参谋长们:“首相希望将下列事实记录在案,即他明确拒绝蒋介石关于要我们在缅甸进行战役的同时,负责发动一次两栖作战的请求。”并在事后说服罗斯福收回他的承诺。

老牌帝国主义者丘吉尔显然不相信中国的力量,也不愿意为配合中国投入资源,他也担心美国趁机把手伸到中国,威胁英国在中国的利益。

丘吉尔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美国在二战中确实把手伸到了英国的殖民地,并配合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在战后成了瓦解英国殖民体系的一支力量。

而且美国虽然也是帝国主义那一套,但相对英国是进步多了。

美国作为一个通过战争赢得独立的国家,对自己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很是自豪,并在还不算很强大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有为全世界做榜样的义务。正如我们在《美国凭什么永远例外》里提到的那样,国会和行政部门就谴责过别国对人权的侵害,比如谴责沙俄、东欧和地中海中部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英国对爱尔兰人的压迫等。

而且二战时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正是一个颇有同情心的人,1943年他告诉他的儿子:“殖民体系意味着战争,压榨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拿走那些国家的财富,却从不回馈他它们如教育、有尊严的生活标准、最基础的健康要求——所做的这一切是在积聚导致战争的忧患。”

然而,在进步的口号背后,美国的势力在不断增长,有望在战后成长为一个新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此,英国人反倒是嗅觉敏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识别出了“即将到来的美国世界帝国的第一阶段”,一个谋求全世界霸权的新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升起。


威尔逊的失败

说起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二战时的态度,美国总统的理念对其对外政策是有很大影响的——看了两年多特朗普表演的各位大概也心里有数。

富兰克林·罗斯福与他的远房堂叔西奥多·罗斯福不同,后者对外颇为强硬,亲身参与了美西战争,并在当上总统后奉行“大棒政策”,煽动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以便开凿巴拿马运河。

而一战时期在任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上台之后,可能由于他教育界的出身,他的外交理念带有很多的进步主义色彩。比如他在任时,美国和哥伦比亚签订条约,为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策划巴拿马独立向哥伦比亚表示了歉意。其副作用倒是为美国在拉丁美洲势力的扩张披上了伪善的外衣,歪打正着。

一战刚爆发时,有着深厚孤立主义传统的美国本想置身事外,一开始禁止向交战国贷款,并认为这样做可以切断经济来源,迫使它们停战。

要知道那时的美国还是个帝国主义菜鸟,外交水平不高,上面这个主意只能体现出他们的一厢情愿。如果不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它们就无力购买美国货,最终受损的还是美国经济,于是这项措施一段时间后就取消了。

等到德国在战时采取了针对美国的敌对行为,美国才介入一战,理由是推翻德国的专制政府,支持英法民主政府。威尔逊愿意把这场战争装扮成解放被压迫人民、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战争,以说服民众放弃孤立主义立场,参与到一战中去。

等到一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威尔逊把他那套进步主义的东西带去了巴黎。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其中总的原则里有公开外交、公海自由、贸易自由、裁军和尊重殖民地人民公意这五条。

客观来说,在当时那个秘密外交盛行、军备竞赛疯狂、殖民地民众受到压迫的时代,这些原则带有很强烈的进步色彩。

只是当时的英法还未完全衰落,对美国的意见百般排挤。“民族自决”说起来好听,在复杂的世界舞台上却难以实行。眼见着全球解放者雷声大雨点小,满怀期待的全世界民众终究还是对威尔逊失望了。

比如意大利作为战胜国,对南斯拉夫的阜姆提出要求,得不到满足后宣布退出巴黎和会(后来阜姆被意大利强制夺取,直到二战后重归南斯拉夫联盟,如今属于克罗地亚)。意大利的退出对于威尔逊是很大的打击,而日本也借机威胁,如果不能满足其要求,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最后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这让原本希望巴黎和会主持公道的中国民众大感失望。

英法余威尚在,美国国内也没有对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做好准备。在美国国内有人认为“美国如果参加国联,它的士兵就会奉命派往爱尔兰或者阿拉伯为保卫英帝国而战斗,它的移民法将会受日本的支配,它的关税将会受竞争国的控制”。

听起来有点耳熟?

要知道,就在苏联解体前没多久,正值壮年的特朗普还抱怨过“日本伟大的科学家研制汽车和录像机,而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研制导弹,我们可要保卫日本”,就更甭提上世纪初美国人一脑子孤立主义,根本懒得承担国际责任。

所以威尔逊倡议的国联,美国参议院却没有批准加入。哈定当选总统后,威尔逊的努力也就付诸流水了。


英帝国的颓势

威尔逊的理想并非完全失败,一战后中东欧很多国家的出现就是 “民族自决”原则的体现。但是美国在一战中付出了人力物力,却没得到太多实际的好处,反而等于为英法的帝国主义统治帮了一把忙,之后又缩回美洲,这和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有关,而当时的英法殖民帝国也气数未尽,美国不会贸然挑战其统治。

不过,随着一战的冲击,殖民统治体系开始出现裂痕。

比如在我们《英国脱欧现原形》中提到的,爱尔兰在一战期间发动起义反抗英国统治,在一战后成为自由邦,又在二战前逐步变成了共和国,最终脱离英国统治,就连二战中都保持中立。

而英国的各自治领和殖民地也趁机要提高自身地位,国联成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印度成为其成员国,隐隐然要成为独立的国家。

英国在一战期间贸然许诺,战后又翻脸不认人,更是加剧了帝国的信用破产。印度精英们原以为一战中印度帮助英国能够推动印度自治,却没想到英国果然是流尽了最后一滴印度人的血也决不投降,事后还装傻充愣。至于阿拉伯人受到英国鼓动之后搞大事情,推翻奥斯曼帝国统治后,迎来的也是新的英法双爹。

至于到了二战的时候,英国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为了获得胜利,英国越发加大了对殖民地和自治领的依赖。1941年到 1942年,英军平均每月吸收 5万名印度士兵,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提供的500万军队中,一半来自印度。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征发的殖民地士兵也并非蚂蚁,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很多非洲黑人士兵为英国服务,走出国门后增长了见识,文化水平和军事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并打破了对白人的神秘感,因为子弹打在白人身上和打在黑人身上效果是一样的,最终促进了黑人的觉醒。

在亚洲,英军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日本在其占领的缅甸等地扶持当地人武装对抗英国,而在马来亚,当地的游击队在日本打击下仍然蓬勃发展,成了一支战后不可忽视的力量。对英国失望的部分印度人甚至倒向日本,组织起一支以印度人为主的军队反攻英国,妄图借助日本的力量赢取独立。英军在英帕尔战役中挫败了日本和其印度仆从军对印度的侵略,这才保住了印度。但甘地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了。

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自然有人来对它推一把。二战中崛起的美苏两大强国在战后就做到了这件事,不过斗争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了。


美国对英帝国动手

回到文章开头那一幕,富兰克林·罗斯福不顾丘吉尔的反对,更多地支持中国,并不出人意料。罗斯福曾对丘吉尔说:“你们的血统里有400年贪婪的本性,你们当然不能理解,一个国家如果可以获得其他土地却不想这么做的心理……英国人会去抢世界上任何一块土地,即使只是一块岩地或是一片沙洲。”

而且不仅是他这么想,很多美国人也都是这么想的。1942年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10个美国人中有6个认为英国是殖民主义者。

当英国为赢得二战胜利向美国求助时,美国要求英国在很多方面做出让步。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其中包括以下原则: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它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

美国这么做理由很冠冕堂皇,他向丘吉尔指出:“假如我们一方面说是在对抗奴化人民的法西斯,而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想法去帮助全世界的人民从落后的殖民地政策中解放出来,这仗没法打。”丘吉尔心领神会,说:“总统先生,我相信你是在想法子毁灭我们的大英帝国。”但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美国,大英帝国站不住脚。

显然,英国不会乖乖履行其诺言,但《大西洋宪章》让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看到了赢得更多权力的希望。而老奸巨猾的英国人也已经认识到,殖民地解体已经注定,美国不过是适时推了一把。

这一次美国不再像一战之后那样,帮完了忙就回家了。在二战之后,美国注定要刷更多存在感,为此把英帝国拆掉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各自治领和殖民地还是愿意接受美国势力的介入,以便更好地和英国讨价还价。在太平洋上,英国鞭长莫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防务要仰仗美国,这两国也不满通过英国来和美国沟通,而是更多地直接与美国交流。

在缅甸一事上也是如此,英国不会积极地在孟加拉湾组织登陆战,帮助中国和美国解放缅甸,因为这样一来,缅甸战后是不是还能被英国人控制可就难说了。

在中东和北非,美国借着战争的由头派兵进驻,并扩大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影响。1945年,美国在埃及的进口额就超过了英国。

罗斯福还敦促英国,允许印度自治,“建议在印度也建立一个所谓临时政府,由少数代表领导,其中包括不同的阶级、职业、宗教和地区——这个领导的团体将被承认为临时自治领政府”。

这些只是二战期间美国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渗透。等到二战结束后,美国意识到领导世界的时机来了,将不会再度退回美洲,而是与苏联一起,拆毁旧的之命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新的霸权。

这一次新旧霸权交替,有其进步成分在。比起旧的殖民体系,新的世界秩序显然更符合潮流。但是美国还是建立起了其世界霸权,打着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号成为了帝国。

用仁义说服了恶龙的少年,坐在龙的尸体上,却发现自己的头上逐渐长出了犄角……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