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夜猫子”虽嗨,后遗症不得不防

一项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研究发现,拥有晚睡晚起生物钟的“夜猫子”(平均2:30am入睡,10:15am起床),其大脑功能与“早起鸟”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休息状态下的大脑连接性较低,这与较差的注意力、较慢的反应和困倦的增加有关。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因正常工作日的限制而处于不利地位。

我们已经知道,由于睡眠和生物钟的持续中断,夜班工人的健康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然而,如果工作时间与你的自然生物节律不一致,你被迫适应朝九晚五的社会工作日也会造成干扰。大约40%~50%的人认为自己更喜欢晚睡,并在早上8:20以后起床,研究人员说,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探索“时差”对这一人群的负面影响。

伯明翰大学人类大脑健康中心的首席研究员Elise Facer-Childs博士说:“很多人都想在工作或学习时间里努力实现自己的最佳表现,但可能他们天生不适合这些时间。我们迫切需要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中的健康风险,并提高生产率。”

这项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研究调查了38名“夜猫子”和“早起鸟”的大脑在休息时的功能,并利用生理节律(褪黑激素和皮质醇)、持续睡眠/觉醒监测和问卷调查将其与认知能力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对志愿者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以及一系列的测试,测试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不等,志愿者还被要求报告自己的困倦程度。

“早起鸟”志愿者报告称,在清晨的测试中,他们的困倦程度最低,反应速度最快,明显优于“夜猫子”。而“夜猫子”则在晚上8点的困倦程度最低,反应速度最快,尽管这并不比“早起鸟”好多少,这说明“夜猫子”在早上是处于弱势的。有趣的是,不管什么时间,在可以预测更好表现和更低困倦程度的大脑区域中,“早起鸟”的大脑连接性都更高,表明“夜猫子”休息状态的大脑连接性在全天(上午8点到晚上8点)都受到了损害。

Facer-Childs博士说:“个人与社会生物钟的不匹配,也就是‘时差’,是‘夜猫子’在试图遵循正常工作日时的一个常见问题。我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夜猫子’在被迫适应这些限制条件时可能面临认知缺陷的潜在的内在神经机制。

为了克服这种不利影响,我们需要更好地考虑个人的生物钟——尤其是在工作中。典型的一天可能从上午9点持续到下午5点,但对于“夜猫子”来说,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早上的表现下降,与意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连接性降低,并增加白天的困倦感。如果社会能够更灵活地管理时间,我们就能在最大化生产力和最小化健康风险方面大有作为。

编译:花花

审稿:alone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