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钟十万+丨咪蒙和papi酱为啥那么火?

papi酱和咪蒙在公众号上发布的消息,阅读量分分钟十万+,据咪蒙本人透露,现在他的公众号每条广告价格20万。2016年3月,papi酱获得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共计1200万人民币融资,估值1.2亿人民币左右。

在已经显得拥挤的自媒体生态中,她们迅速火爆的原因或许值得寻味。

价值观代言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说:受压抑的心,只要说出实话就会轻松。

但是有时候,说出自己心中真正所想并不那么容易,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得到认同,会不会受到嘲笑,甚至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名誉。于是我们可能会压抑自己的表达,尽管内心深处并不轻松。但是,看见别人说出我的心声,鼓个掌总是可以的吧?一定程度上这样也宣泄了我难以表达的压抑。

咪蒙和papi酱在输出她们自己的内容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些特殊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借由她们这样大V之手的潜移默化,仿佛天生就带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政治正确。就像美国电影一样,在全世界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使劲宣传了一把自己的价值观,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强势,可能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换言之,这种价值观不强调内容到底是什么,而是更强调一种共鸣。

那么读者从中到底是寻求的一种什么样的共鸣呢?马上要讲到一个最挑事的部分了,先容我扯点其他的···

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观察两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其一,有这样一组词:勇敢、果断、理智、远见卓识、领导气息;还有这么一组词:温柔、善良、体贴、落落大方、小鸟依人,那么现在来假设一个场景,有一个工作岗位,这个工作可能会要求一个人经常做重大决策,或者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压力比较大,甚至还伴随着危险,你会选择具有上面哪组词特质的人去做这份工作?

其二,有时候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见一些节目,小孩装大人的(非常6+1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让小孩子去模仿大人的方式去表演去说话,让观众获得一种“人小鬼大”的感觉),女性装男性的(抗日剧里面的女特工,这种一般都是狠角色),大人装小孩的(幽默或喜剧),男性装女性的(幽默或喜剧,甚至有时候是比较低俗的)。

好了,观察完毕,在第一个现象中,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去让第一组词特质的人做这份工作,明显的,这样的工作不局限于行业,而是每个行业发展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时所共有的特质,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往往影响巨大,另外,这两组词虽然都是褒义词,但是明显前者是描述男性,后者是描述女性的。在第二个现象中,前面两种角色变换都更褒义一些,而后面两种角色变换却带有贬义(幽默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不会抱怨一个人的成熟但我们可能会埋怨一个人的幼稚,而后面两种,都带有一定意义上的“退行”,前面两种则正好相反。

因此,一个现实的情况就是,这个世界比较主流的声音还是更能接受男性价值观,不论是社会生产还是文化上面。这里面有其历史和文化渊源,你可以追溯到战争,教育等等的性别差异,而教育和战争往往能改变历史。(这种价值观的分类并不绝对,也就是说,男性也可能有女性价值观,女性也可能有男性价值观)

咪蒙和papi酱都代言了某种通俗的女性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能和大环境下的观念有出入,也和男性价值观不一样,而也是因为这样的声音不太主流,所以才更有了代言的价值,或者说才会有许多人需要这样的代言。

以下摘自咪蒙的一些文章:

当你还在犹豫帮亲还是帮理的时候,咪蒙跳出来告诉你帮亲;当你还在为自己追星的行为寻找一个最正确解释的时候,咪蒙送给你一个最正能量的说法······有人能为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代言,实在是一件很愉悦的事。

当然了papi酱和咪蒙不尽相同,papi酱的视频主要是娱乐,而咪蒙则尝试说理,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咪蒙的价值输出会更多且更强势一些。我几乎看完了papi酱所有的视频,papi酱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但是在输出价值观方面,也有些许相似,比如“没有钱怎么追星嘛”,“明撕ing面对面”,“男性生存法则”等等,其实就说出了很多女性的心声。

一个突出的抓手

小时候看过好几遍《新精武门》,记得电影里李连杰饰演的陈真说过一句话:“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爆发出来,就是最强拳!”

就像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一种专才,你的一个突出的能力就像一个锥子,能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现实中刺出一个口子,也能给别人的注意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抓手,也就是说,你需要做出一个突出的点,让别人远远地就能看到,而不是每一项都是比较好。

papi酱的抓手在于短小精悍的视频,视频相较于文字,是一种更立体的传播方式,而且需要更少的注意力。我以前背单词的时候,总是看着视频的讲解来背的,因为背单词是个枯燥的过程,而看视频需要我更少的主动注意,因此就会轻松一些。而且由于其短小,你在点开它的一瞬间几乎不会感觉到你时间成本的投入,papi酱的视频可以给你极少投入(时间、精力)却可以得到放松的机会。

类似的还有谷阿莫,他是一个做电影视频解说的网红,他的解说基本上都是把一部电影压缩到几分钟的一个小视频中,最近出过什么新片,或者我没看过什么经典的电影,跟别人没有谈资,我又不想投入2个小时去看,怎么办呢,看一个短小精悍的电影解说吧,短小精悍的视频就是一个极具传播力的特质。

更快捷更轻松的小视频可能是未来传播的一个风口。

致这个不严肃的时代

当我们打开手机的那一刻,我们在想什么?

点开微信,看看聊天和朋友圈上面的红点,没有再进朋友圈刷一刷,看谁有没有新发什么,尽管你5分钟之前才看过;翻翻自己订阅的文章,找一个最具有吸引力的标题,点进去快速地浏览一下;打开一个娱乐社区,看两则简短的段子。

可能你是想在繁忙的工作中换一口气,想打发一下暂时无聊的场景,甚至只是想缓解一下饭桌上无人说话的尴尬,但你具体在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你需要的只是暂时逃避一下之前的状态,获得一点及时的反馈。什么娓娓道来,深度好文,实用干货统统不重要,你只关心现在它能带给你什么。

一个猎奇的观点,一个新鲜的八卦,一个幽默的语气,我们只需要短暂的情感共鸣就足够了,能让我笑,能让我“感觉”你说得对,能让我感到惊讶甚至愤怒,能让我从这死水一般的沉静中挣脱出来,哪怕只有一小会···

那就足够了,我给你点赞。

鲜有人再关心别人真正说了什么,自己又真正想说什么,想听到什么。一个思想,不管它正确与否,很容易就会埋没在一旁的言笑和叫喊当中,因为它解决不了你当下的问题。打开手机的那一刻,我只是想快速地消费一下情感,而不想细细咀嚼那平淡无味的理性。

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尝试得出自己结论的人变少了,我们让渡了自己思考的自由,给了那些看起来更有发言权的人,于是很多时候情感认同取代了实际思考,人多势众反对了也许正确。

这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大家看起来都更快乐了一些。


原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脑子有话讲                 我们思考,原创,共享;讲道理,讲故事。

朋友们,搜索并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的内容和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