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偷过东西。这种偷,可能是一种压力的释放,比如《天空之城》里的艺彬,偷便利店老板的薯片只是为了发泄;这种偷,可能是为了内心的满足,比如偷家长的钱买做梦都想要的芭比娃娃;这种偷,也可能是为了引起爸妈的重视,偷东西换来一顿胖揍也比爸妈看都不看你一眼强……
而家长们,面对孩子的偷,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这是小编在手机app上看到的两则故事,一样的偷,不一样的家长,不一样的教育方法。
故事一
在青海玉树,寒冷的北方,刚在工地搬完砖的爸爸刚回到出租房,就发现自己放在桌子上的100元不见了。各种“威逼利诱”后,孩子终于承认是自己拿着钱和小伙伴去吃了顿KFC。爸爸怒了,他忘了刚刚同孩子说的“只要你承认,爸爸绝对不惩罚你。”,他把孩子领出屋外,拿皮带当鞭子抽,“让你偷东西?现在就偷,长大怎么办?我今天非好好教训你不可”。一顿暴打之后还不解气,又接了盆冷水泼向孩子。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整个人都傻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想:“我不承认会不会比较好?说不打又打,爸爸说话也不算数啊。”
故事二
在江苏南京,住在市中心大平层的李先生一家,自儿子小时候就能给他提供优渥的物质需求。寒假期间,儿子迷上了一个网游。全班同学有一般在玩,真的好好玩!可是,由于游戏设备跟同学差距太大,怎么打都是输,没劲?跟爸爸妈妈说了好几次,都不让我把钱花在游戏上,好不开心?于是,儿子最终把目标锁在了奶奶的钱包,偷了2000块要去买最最顶级的设备。纸是包不住火的,最终爸爸还是发现了。发现衣食无忧的儿子竟然会偷,爸爸气急败坏,他想了很久,跟儿子签了一个协议,让儿子捡废品还债。几天下来,儿子每天都累得一回家洗完澡倒头就要睡。奶奶心疼得眼泪要掉下来,拿着孙子还给她的零钱恳求儿子:“孩子他爸,这钱我不要了,别让我的小心肝再去捡破烂了。”可爸爸不为所动,孩子也一脸倔强,“奶奶,我偷了你的钱,一定会还给你的。”
看完这两则故事,大家有何感想?哪一位爸爸的做法,更值得表扬?
我们常说,“寒门难出贵子”,说的是阶层固化的逆袭之难,也是真真切切的一个现实。如上的两个故事,我们且不论金额的大小,两个孩子都是偷,两个爸爸都是怒。可是愤怒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完全不一样。故事一的爸爸,暴打之后孩子应该是不敢偷了,可无形中也在父子关系之中形成了一个隔阂,儿子以后不再相信爸爸,甚至遇到事情也会本能地抗拒和爸爸说;故事二的爸爸,原本体面的孩子去捡破烂,他的心里肯定也是埋怨的。可这个辛苦的过程却也让他明白了想要什么就要靠劳动去创造,并且劳动的过程他已经完全忘记了游戏。
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曾说:人类是以不断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允许孩子试错,意味着在谋杀孩子的生命力。谨以这两个故事,送大家一个思考,“孩子犯错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