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里把炮弹直接打进中国军队机枪射口的,其实是这款日本小炮?

在日本庞大的武器军备库中,有这样一款奇特的武器:名义上被叫做步兵炮,却也被称之为“狙击炮”。不被用于反装甲,而是专门“狙击”敌军机枪阵地!这又是什么奇特的思维?

事实上,日本人的这款火炮,并不是自己独门所创,而是学法国人的“灵感”所为。

▲为了应对同盟国的机枪火网,1916年,靠近巴黎南部的皮托研究室(Atelier De Puteaux)研制了一款步兵支援武器,定义为M1916型37毫米步兵炮(Canon d'Infanterie de 37 modèle 1916 TRP)。该型火炮造型矮小,适合在战壕架设,随后平射敌军机枪阵地。为保护射手,还专门配置了火炮防盾。

▲除了被用于反机枪巢外,M1916型步兵炮还被装上了航空器,当机炮使唤。

一战后,日本分别从美英两国采购了不少军事装备,用于现代化陆军建设。法国的M1916型步兵炮特殊的设计,给了日本工程师些许灵感。于是,1922年(即大正11年),日方成功地仿造出了本国自产的步兵炮。并定义为大正11年式步兵炮(日语:十一年式平射歩兵砲)

与法国M1916不同的是,11年式步兵炮的重量比它更轻,火炮炮管也比前者要长,这使得它在炮口初速上比前者高出一头。值得注意的是,11年式步兵炮的有效射程比前者高得多!虽然被定义为步兵炮,但11年式步兵炮也能够反坦克。(使用12年式高爆弹反装甲,但效果十分感人)

▲日本11年式37毫米步兵炮实物图(上)与相关数据(下)。

▲在未出现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之前,日本人就是用它来反装甲的。

11年式步兵炮乃是使用脚架来进行运输。每一个日军步兵联队中,至少有4门11年式步兵炮。每门步兵炮由10名炮组成员构成,分别为一名炮长、四名炮手(其中两人为预备)、三名弹药手、两名驭兵(牵引军马,负责将火炮与脚架抬起后运输者)。

11年式步兵炮往往会被部署在联队本部300米外的地方,而炮长则是通过电话/传令兵的方式来与联队保持联络。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侵华战争中,11年式步兵炮对中国军队的机枪巢/野战碉堡,亦或是轻型装甲车辆造成了严重威胁。很多中国军队关于“炮弹直接飞进工事里机枪射口”的罪魁祸首就是它。

▲在实战中,为保护炮手所布置的火炮防盾(厚3毫米),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下方的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弹药箱内装配的12年式榴弹。

根据日方测试,11年式步兵炮在发射37毫米的榴弹时,能在600米的距离击穿马克 VII型坦克(装甲15毫米)。而在千米作战时,其炮弹也可击穿英军的赛犬(Whipeet)A中型坦克(装甲12毫米)。

当然,测试数据虽然不错,但日军显然忽视了一点:在坦克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主流的前提下,使用榴弹打击敌军装甲目标,明显是out的行为。然而,受制于战术的日本陆军,不但在本国的装甲车辆设计上固步自封,甚至连反坦克炮的设计也都是毫无进步。以至于到了二战后期,还出现了“斯图亚特”“谢尔曼”危机。比起轴心国陆军老大——德国来说,实在是难以启齿。

▲在作战情况下,日军炮手也会选择拆除炮盾,来保证有良好的射击视野。11年式步兵炮从1922年开始量产,直至1937年停产。而该炮也跟随着日本陆军,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掀起了一阵“日之丸风暴”。

▲除了作为步兵武器使用外,11年式步兵炮还被安装在了法式的NC-27坦克上进行测试。除此之外,据说89式中战车上也有过使用该型火炮,但受制于篇幅以及资料所限,不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