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雄小传:袁世凯的孙媳妇,帮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小传:袁世凯的孙媳妇,帮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

1912年5月31日,吴健雄生于江苏太仓县的一家书香门第。她属于“健”字辈,兄弟姐妹的名字源于“英雄豪杰”四字。

1913年,父亲创办了明德女子学校,吴健雄幼年便在这所学校读书。1923年(11岁),进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17岁),毕业考入中央大学。

(明德学校的吴健雄塑像)

可是按当时的规定,师范生必须要执教至少一年。于是,她进入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任教一年。第二年(18岁),她再进入中央大学,先读数学系,后转入物理系。

1934年(22岁),中日关系异常紧张,她积极参加学生活动,还到蒋介石的办公厅静坐,得到蒋介石的接见。这一年,她从大学毕业,到浙江大学进修,第二年进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在导师的鼓励下,她考上了美国密歇根大学。1936年(24岁),她与父母告别,前往美国留学。想不到,这一别,竟会是永别。

到美国后,她拜访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结识了由司徒雷登介绍进入该校学习的、袁世凯的孙子——袁家骝。两人志趣相投,一见钟情。

更让吴健雄羡慕的是,袁家骝所在的实验室主任,在物理学界大名鼎鼎,后来获得1939年的诺贝尔奖。于是,吴健雄最终决定不去密歇根大学,改留在伯克利学习。

在伯克利,吴健雄进行了有关β衰变的研究,1940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5月30日,30岁的吴健雄与袁家骝在校长家里,举行了婚礼。由于这时抗战正酣,双方家长都没有到场。

随后,夫妇二人移居美国东海岸,她在一所私立女子学院任教,颇受挫折。

1944年(32岁),经朋友推荐,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替代合金材料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是当时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

不久,她应邀参与B反应堆的故障排查,成为曼哈顿计划中唯一的一名女科学家,因而被称为“原子弹之母”。

二战结束后,她原本计划回国,但因国共内战爆发而搁浅。1949年新中国成立,父亲劝她不要回国。1954年(42岁),她只好加入了美国籍。

此后,吴健雄一生的学术生涯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度过,成就斐然。

1956年(44岁),李政道、杨振宁进行理论研究,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并不守恒。吴健雄使用具有放射性的钴-60进行该实验,最终用精确的实验证明了两人的猜想。

宇称不守恒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发现。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之后的几年里,吴健雄虽然屡获提名,但最终都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1958年,她晋升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同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校百年来第一位女荣誉博士,还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被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吴健雄一直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她最爱穿旗袍,吃中国菜,喝中国茶,客厅最醒目处挂的是中国画。

1972年,中美建交。1973年(61岁),吴健雄和袁家骝夫妇回到祖国大陆,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的亲切接见。只是此时,父母已经去世多年。

此后,她多次回国访问。

1975年(63岁),吴健雄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她是该学会历史上的第一任女会长。同年,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1978年(66岁),她成为首任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这是影响力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大奖。

1990年(78岁),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83岁),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及李远哲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台湾发起创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病逝,终年85岁。遵照她的遗愿, 袁家骝亲自护送骨灰回大陆,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

墓园里,有两个球体,象征着她实验验证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题写了墓园名,李政道书写了墓志铭。

(吴健雄的墓园)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245篇作品,营员“雪爪淤泥”的第19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