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4岁能让梨,5岁能做诗,打小就展现惊人的天赋。但很多年轻的父母却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且当下育儿的书籍、广告也是五花八门,难以分辨。
近来,读了约翰·梅迪纳的书籍《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依靠个人经验而写的育儿书籍(每个孩子都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个体经验的书籍并不适合所有孩子),这本书结合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现了孩子从胎儿期开始,大脑的变化(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规则),并提供了一系列让孩子更健康、更聪明、更快乐、更有道德的极具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适用于儿童5岁前的黄金成长阶段。(约翰·梅迪纳是美国权威的脑神经科学家,曾获华盛顿大学工程学院的年度杰出教师奖,并且担任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顾问,他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擅于用最通俗的语言普及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宝宝、聪明的宝宝、快乐的宝宝、有道德的宝宝,这4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宝宝?(怀孕期间)
1、当怀孕4-6周的时候,胎儿的各项感觉(如触觉、听觉、视觉等)开始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应该对胎儿的这些感觉进行专门培养了,因为胎儿能够真正感觉到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应对,要等到孕中期,也就是6个月以后。
所以,作为准父母,在这之前应该让胎儿安安静静的发育,不要过分去打扰他。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从营养和精神两方面给胎儿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2、如果你想让孩子的大脑健康发育的话,补充叶酸是首先需要做到的。因为叶酸有助于胎儿神经管的正常发育(当受精卵经过不断的分裂形成胚胎以后,外胚层的一部分细胞形成了神经管,随后他将发育成胎儿的大脑、脊髓,以及其他神经系统)。
3、除了叶酸以外,还有一种必要的营养补充剂:omega-3脂肪酸,它是神经元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少了它,神经元就无法正常运行。因为人体合成这种脂肪酸的能力不强,所以需要从外界补充。鱼类,尤其是多油的鱼类体内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表明,怀孕4-6个月之间,食用更多鱼类的母亲,生下的包包更加聪明。
4、怀孕期间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的说法,铺天盖地、众说纷纭。事实上,均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这些老生常谈,才是对孕妇最好的建议。
5、充足的营养可以为大脑的发育提供坚实的基础,那是不是孕妇吃的越多越好呢?有研究表明:胎儿体重从2.9千克上升到3.4千克,平均智商是在不断上升的,可是当体重超过4千克以后,胎儿的智商却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过大的胎儿容易缺氧,或者是因为体型巨大,在出生时脑部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孕妇怀孕期间,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以此同时,为了避免孕妇体重过大导致的不良后果,孕妇应适当保持锻炼,比如每天坚持30分钟有氧运动,但是在孕后期应当适当减少锻炼的量。
6、孕妇在怀孕期间受到的精神压力,也会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压力会影响孩子的性格,长大后孩子会变得易怒、难以安抚。孩子的脑容量也会因为孕妇的压力过大而减小,也就是孩子的智商会下降。与此同时,孩子未来的运动技能、专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如何培养一个聪明的宝宝?(出生后)
1、对父母而言,培养聪明孩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会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并加以模仿,他们所观察到的一切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说话做事的方式会印入孩子的潜意识当中。当他们日后成长过程中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采取和父母类似的方法。
2、很多父母都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孩子大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其实大脑最感兴趣的是生存,因为人类所具有的每一项技能都是为了避免自己被灭绝而进化出来的。学习能力也不例外,如果你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必须为它创造安全的环境。当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大脑就能在完成主业的情况下,兼职学习ABC或者123。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孩子做错了一道简单的题目,你朝他怒吼的时候,他会害怕、会哭泣、会很难集中注意力把题目做好了。
3、作者认为有4大“营养素”可以帮助孩子变聪明,他们分别是:母乳喂养、与孩子对话、开放性活动和表扬鼓励。
①母乳喂养。对于正在发育的婴儿来说,母乳是他们的神器,母乳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对婴儿的发育非常重要。美国儿科医学会建议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六个月里都要进行母乳喂养,当孩子进食固体食物之后,有条件的母亲还是要坚持母乳喂养,直到孩子一岁的时候,再断奶。
②多与孩子对话。教孩子说话对于年轻家长来说,应该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了,但我们需要注意,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要避免长时间重复简单的内容,因为词汇的多样性会极大的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孩子的互动。研究证明,与那些和父母交流比较少的孩子相比,经常与父母进行高质量交流的孩子,词汇量至少是前者的两倍。上学之后,这些孩子的阅读、听写和写作能力,也比前者要强很多。
③与孩子进行开放性活动。比如过家家这种开放的,由着宝宝自由发挥天性的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语言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甚至是社交的能力。例如你的孩子想要在游戏当中扮演一名医生,它就得按照医生的身份来说话,并且按照别人对医生的期待行事。相比之下,那些幼教的DVD、教材,过多的规定了孩子应该去做什么,而忽略了他们自主的感受。
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对比实验:让孩子们了解白雪公主的故事。A组孩子是听老师讲故事,B组孩子是看动画片,之后让孩子把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画出来。A组孩子画出来的白雪公主毫不雷同,代表着每个孩子的想象和喜好;B组孩子画出来的白雪公主却有着统一的形象,就是跟他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几天之后,再让这些孩子画出白雪公主,A组孩子画出了全新的白雪公主,因为他们的想象进一步的丰富了;而B组的孩子仍旧只画出了与电视形象一样的标准答案。接受信息并不大等于学习知识,受数码产品影响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被动的接受直观的信息,想象力受限,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过早的让孩子接触电视等数码产品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影响,孩子对DVD中不良言行的模仿更是有害无利。
④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表扬。即便是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拿着同一本教材,孩子的成绩也是层次不齐的。即时是大家公认的聪明的孩子,也无法保证自己次次都能取得好成绩。保证孩子成绩好坏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原因,而是勤奋努力的程度。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发愤图强呢?关键就在于如何表扬孩子。在孩子的眼中,你所表扬的内容就是孩子继续追求的方向。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夸奖孩子你很努力而不是你很聪明,这是家长们很容易犯的错误。一个经常被父母夸奖聪明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不再愿意找出问题到底出在哪,变得不再那么勤奋努力,他们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承认错误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全盘否定。
三、如何培养一个快乐的宝宝?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要从调节情绪开始,也是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目的,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协助孩子标注不同的情绪,体察彼此的情绪。
这依然要从父母自身做起,我们得先学会共情,也就是同理心,能够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并且更好的理解彼此的内心。
对于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总以自我为中心的熊孩子,怎样才能引导他们自觉体会别人的感受,主动与别人共情呢?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三岁大的女孩在姐姐的生日派对结束后闷闷不乐,因为她的姐姐得到了很漂亮的洋娃娃作为生日礼物。父母为了安慰她,也买了一个和姐姐一样的洋娃娃,但是这非但没让女孩开心,反而激怒了她,小女孩把娃娃朝地上一扔,边哭边叫,我要姐姐的娃娃。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会怎么办呢?
故事中的父亲是这样做的:父亲说“你看起来很伤心,是这样吗?”小女孩点了点头,依然很不开心,父亲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为什么不高兴,因为姐姐拿走了所有的礼物,而你只得到了一个娃娃,你也想得到那么多礼物,而你的心愿却没有实现,你觉得这很不公平,所以你很难过。”小女孩抬起头看着父亲,父亲没有停下来,接着说“如果别人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而我却两手空空,那么我也会觉得很难过的。”父亲顿了顿,说出了最关键的几句话“宝贝,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你想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小女孩哽咽着说“想”,父亲把孩子一把搂进怀里“这叫妒忌,你想要姐姐的礼物,但你却得不到,所以你妒忌他。”小女孩渐渐平静下来。“妒忌”他低声说“对,没错,我一整天都在妒忌。”随后,便一头扎进爸爸的怀里。
故事中这个富有爱心的父亲很擅长两件事情:标注自己的情绪,并且教女儿如何标注自己的情绪,他知道悲伤是什么滋味,而且能够轻易说出这种感受,他也知道,悲伤在孩子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并且教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在生活中,父母们可以学习故事中父亲的做法,教会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比如愤怒、厌恶、担心或害怕。
共情之初是情感识别,所以我们首先要去探索孩子的情感世界。在孩子能够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情绪之前,他们会对外界的不同刺激做出诸如喜欢或者讨厌的反应,而在这段时间呢,父母需要耐心的体会他们的情绪,帮助孩子给不同情绪一一作出标注。利用情绪便签贴,孩子能够学会把大脑中的实物按照不同的分类和重要性重新排列,当他们能熟练的过滤掉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并且对应该引起注意的内容加以提取之后,我们就需要引导和鼓励孩子把他们的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当他们稍微表达了一些自己的情感时,就急以打断或制止。当孩子愿意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以后,他们能够理解在相同情境下,别人的想法,从而更加容易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试着去换位思考,也就是学会与别人共情。
共情在孩子与他人交往,特别是在于同龄人交往的时候,显得非常重要。预测孩子将来是否能够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他们与亲友的关系,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善于交朋友,和亲友的情感更深厚。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创造出快乐,更能开发出大脑的智慧。
四、如何教育有道德的宝宝?
孩子从婴儿逐渐的长大时,都会经历一个看似道德败坏,毫无底线的阶段,比如撒谎。孩子长到三岁以后就会开始撒谎,之后他们说谎的频率会逐渐上升。有研究显示,4岁的孩子每120分钟撒谎一次,而6岁的孩子每90分钟就撒一次谎。随着孩子词汇量的增加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他们变得更善于说谎,而且谎言也更加严密,难以被揭穿。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将良好的道德植入孩子的大脑呢?作者认为,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和奖励措施,并且要坚决执行。概括起来就是CAP原则。
CAP原则中C(Clarity)表示清晰。也就是在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必须清晰合理,最好把它们清晰的罗列出来。而且应该把重要的规则写下来,并且贴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这些成文的规矩,既能成为大家行动的准则,又能让孩子在执行的时候不至于因为朝令夕改而无所适从。
A(Accepting)代表接纳。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怀着一颗接纳孩子的心,要让孩子觉得安全,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如果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一味严厉,而无法让给他们感到安全,那么他们的大脑只会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想尽办法逃避危险和惩罚,而不是矫正自己的行为。
P(Praise)代表表扬。当孩子遵守规则时,就要通过表扬进行强化。此外,还要表扬孩子拒接参与不良行为的表现。例如,其他孩子在饭店里大喊大叫,四处乱窜,这时你的孩子没有跟着一起做,那么父母就该即时表扬。
当然,一味的表扬,而对于错误不施惩戒,无异于溺爱。而一味的滥用惩罚,不仅无效,而且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怎样才算有效的惩罚呢?这里有5个原则:①惩罚必须有分量,必须是孩子真正厌恶的事物。②惩罚越迅速,效果就越好。③规则的执行必须具有一贯性,否则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孩子会变得更加放纵。④在执行规则的时候,你必须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即使你惩罚了他,你还是爱他的。⑤父母要有耐心,孩子很少能通过一次教训就建立是非观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注意:在制定这些奖惩规则的时候,要向孩子说明,你为何要制定这些规则,这样孩子就能通过之前学到的共情能力,把在特定情境中总结出来的教训推广到其他的环境中,这能促使他们内化道德